一、 发病原因
血吸虫的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尾蚴、童虫六个阶段。虫卵随粪便入水后,在适宜的温度下孵出毛蚴侵入中间宿主淡水螺(日本血吸虫为钉螺),在螺内经胞蚴发育为尾蚴释放入水,当血吸虫的终宿主人或其他哺乳动物接触疫水后,尾蚴可从皮肤或黏膜侵入宿主体内成为童虫,童虫随血流经肺、心等脏器进入门脉系统发育为成虫,开始合抱而交配产卵。
本病流行于中国、日本、菲律宾等地。我国则见于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吸虫患者的粪便为本病主要传染源。随地大便,河边粪坑及用未处理的新鲜粪便施肥,被雨水冲入河流,造成水源污染。主要通过皮肤,粘膜与疫水接触受染。尾蚴侵入的数量与皮肤暴露面积,接触疫水的时间长短和次数成正比。有时因饮用疫水或漱口时被尾蚴侵入口腔粘膜受染。 流行区以学龄儿童及青少年感染率最高,以后逐渐下降,此与保护性免疫力有关。
二、发病机制
血吸虫尾蚴,童虫和虫卵对宿主产生机械性损伤,并引起复杂的免疫病理反应。童虫在体内移行时,对所经过的器官,主要是肺脏,引起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出现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童虫移行时所致损害与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成虫的代谢产物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全身反应与局部血管损害及组织病变;寄居于门静脉系统,可引起轻度静脉内膜炎与静脉周围炎;死虫可随血流入肝,在栓塞处引起周围组织炎。血吸虫感染可导致整体免疫功能的下降,从而加剧伴发疾病的发展或并发感染。在虫卵周围出现细胞浸润,形成虫卵肉芽肿。肉芽肿可影响宿主的肝肠组织,造成肝硬化与肠壁纤维化。血吸虫卵经体循环(多经颈动脉)、脊椎静脉系统或颅内静脉窦进入颅内,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理改变及各种临床表现。
病理改变
(1)结肠病变:
主要在直肠、乙状结肠与降结肠。右侧结肠与阑尾也常被累及。急性期病变为黏膜充血、水肿,黏膜下层有堆积的虫卵结节,溃破后形成浅表溃疡,排出脓血便。慢性期由于纤维组织增生,肠壁增厚,并可引起息肉样增生与结肠狭窄,肠系膜增厚与缩短,网膜缠结成团等病变。
(2)肝脏病变:
早期肝脏肿大,表面可见粟粒状黄色颗粒(虫卵结节);晚期肝脏内静脉分支周围与门静脉区纤维组织增生,引起纤维性病变,产生干线型肝硬化。肝脏表面有粟粒样多少不等的虫卵结节与结缔组织的沟纹。其特点是肝内门静脉周围硬化,产生门静脉阻塞,阻塞部位常在肝血窦之前,同时也存在肝窦的改变,引起门脉高压症。门静脉阻塞与高压所致血流动力学变化,首先脾脏因阻性充血肿大。长期淤血引起纤维组织增生,并发脾功能亢进。其次,门静脉阻塞可使门-腔静脉侧支循环开放,腹壁静脉扩张,尤其以食管下端与胃底静脉曲张更为明显,破裂后引起上消化道大量出血。
(3)肺部病变:
引起肺组织充血、出血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过敏性肺炎的病理变化,为间质性粟粒状虫卵肉芽肿伴周围肺泡渗液、肺内炎症、假结核等。
(4)脑部病变:
特异性病变为虫卵沉积处,如软脑膜、脑皮质、浅层脑白质的虫卵肉芽肿、疤痕结节及假结核结节,病灶内有浆细胞浸润,病灶为毛细血管网包绕。门静脉系统内的血吸虫成虫及虫卵所分泌的毒素、代谢产物及虫体、虫卵等异种蛋白均可引起脑组织的中毒反应和变态反应。
内脏血吸虫炎一般治疗
一、西医治疗
对症处理,内服抗虫药,外用安抚止痒剂。早期接受病原学治疗是关键。
1、支持疗法:
应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饮食和多种维生素,并注意对贫血的治疗。
2.药物治疗:
(1)吡喹酮 :
对急性血吸虫病临床治疗总药量为120mg/kg,儿童为140mg/kg,分4~6日服,每日2~3次,治愈率100%。对慢性与晚期病人,一疗程总剂量成人60mg/kg,儿童70mg/kg,分1~2日服,每日3次。副作用少而轻,是目前较理想的抗血吸虫药物。
(2)硝硫氰胺:
治疗总剂量为7mg/kg,最高不超过350mg,分为三等分,每晚睡前服。有精神病史及神经宫能症,妇女在妊娠或哺乳期忌用。有器质性心脏病者慎用。
(3)双羟萘酸副品红:
对各期血吸虫病均有较好疗效。每片0.1g,每日总量50~60mg/kg,分3次服,连服20或28天为一疗程。远期疗效达90%以上,对有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4)呋喃丙胺与敌百虫联合疗法:
呋喃丙胺疗程10天,每天量成人60mg/kg,儿童70mg/kg,成人最大量不超过每日3g,首1~2日给半量以减轻反应,以后为全量连用8天。
敌百虫肛栓每个0.2g,在呋喃丙胺疗程的第2~3天开始,每晚用栓剂1个放入直肠离肛门10cm处,垫高臀部侧卧半小时,共用3次,虫卵转阴率达90%,敌百虫肌注每日100~150mg,疗程3天。
3、预后
血吸虫病患者,包括脑型与侏儒症如能早期接受病原学治疗,预后大多良好。晚期血吸虫病有高度顽固性腹水,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黄疸、肝性脑病、原发性腹膜炎以及并发结肠癌患者预后较差。
内脏血吸虫炎辨证论治
二、内脏血吸虫炎中医治疗
复方槟榔丸,成人每次lO克,每日2次,饭前温开水吞服。适用于杀虫、解蛊毒。20日为1个疗程,总量400克。
南瓜子:南瓜子去壳、去油、研粉,成人每次80克,每日3次,连服4周。适用于杀虫、解蛊毒;副作用有头晕、腹泻、食欲减退等,一般在连续服药10日后副反应可减少或消失。
鸦胆子:鸦胆子去壳取仁,成人每次10粒(重0.4克左右),装入胶囊吞服,每日3次,连服40日为1个疗程。适用于杀虫、解蛊毒。
内脏血吸虫炎预防
根据流行区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制宜进行防治。采取以灭螺与普治患者、病畜为重点,结合粪便与水源管理及个人防护的综合性措施。
1、控制传染源
在普查与普治病人 在普查的基础上对查出的血吸虫病,普遍进行治疗,即可及时治疗病人保护劳动力,又可迅速控制传染源,兼收防治结合之效。 应用吡喹酮扩大化疗以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可使患者数大幅度下降,这是整个防治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尤其在湖沼地区与山区经过连续3年后将有显著成效。耕牛血吸虫病可采用硝硫氰胺混悬液1.5~2mg/kg体重,一次静脉注射有良好疗效。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多年来通过坚持不懈的防治,病人显著减少,有的地区消灭了血吸虫病。
2.切断传播途径
查螺、灭螺 灭螺是切断传播途径的关键。灭螺前首先应查清螺情,建立螺情图,为提供灭螺规划的依据。在水网地区可采取改变钉螺滋生环境的物理灭螺如土埋法等。在湖沼地区可采用筑坝、围垦、种植的方法。在居民点周围建立防螺带等。化学灭螺可结合物理灭螺进行,采用氯硝柳胺等杀螺药物,并可制成缓释剂,延长其灭螺的效果,但目前大多数灭螺剂虽然对农作物与人畜无害,但对鱼类有毒,应防止其水源污染。
防止人粪与畜粪污染水源,并经过处理使之无害化,如采取粪尿1∶5混合后密封、沉淀发酵,夏季贮存3~5天,冬季7~10天,可杀死血吸虫卵。严格实行粪管制度,在农村采用沼气粪池,应大力推广。保护水源不受污染。改善用水,做到饮用水无害化处理。
3.加强个人防护,保护易感人群
(1)关键在于宣传教育:
引导人们重视自我保护,在流行区尽量避免与疫水接触,例如严禁儿童在河沟中戏水。雨后与早晨不要在河边草地赤足行走。湖沼地区因收割捕捞,打湖草等必须接触疫水时,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可穿桐油布鞋,长统胶鞋、塑料防护裤等,也可将1%氯硝硫胺碱性溶液浸渍衣裤,以稀盐酸中和。用2%氯硝硫胺的酯肪酸制成的防蚴笔(2%氯硝硫胺和10%松节油制成)具有强大杀灭尾蚴作用,涂擦暴露皮肤,防护效果持续10小时以上
(2)预防性服药:
青蒿素衍生物蒿甲醚(artemether)和青蒿琥酯(artesunate)能杀灭5~21天的血吸虫童虫。蒿甲醚用法:在接触疫水后15天服用1次蒿甲醚(每次6mg/kg),以后15天1次,连服4~10次。青蒿琥酯用法:在接触疫水后7天服用1次青蒿琥酯(每次6mg/kg),以后1次/周,连服8~15次,可有效地预防血吸虫感染。据1996~1998年曾在江西、安徽、湖北三省推广应用青蒿琥酯,预防服药近20万人群,其保护率达88.2%~100%;蒿甲醚也曾在上述地区应用2000多人(1994~1996),其保护率也达60%~100%。
内脏血吸虫炎一般护理
内脏血吸虫炎护理
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了解血吸虫病的预防常识,增强防病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杜绝再次感染。
注意保暖,多饮水,防止虚脱。遵医嘱予以支持治疗和对症处理,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防止大量出汗导致水,电介质紊乱。必要时给予物理降温。
对游泳戏水者告诫之不要到有钉螺的地方游泳戏水,尽量避免接触疫水,必须下水工作者,要做好防护,如涂擦防护油,穿戴防护工具等。出院回家后仍然注意休息,加强营养。6个月后到血防机构复查。
内脏血吸虫炎饮食原则
内脏血吸虫炎饮食
患者因持续高热消耗大量能量,全身功能减退,应予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助增强体质促进康复。对有些食欲不振的患者应给予新鲜可口,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凡生冷、油炸、酸辣、烟酒、油腻之品,皆不宜食用。有腹水者还应忌盐。
(1)苡仁赤豆粥:
薏苡仁、赤小豆各30克,粳米100克,共煮粥,白糖调味服用,适用于腹水消退后常服。
(2)参芪糯米粉:
党参、黄芪、白术各50克,研粉过筛;炒熟的糯米粉1000克,与药粉混匀。每次50克,加白糖适量,开水冲服,每日2次。适用于腹水消退后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