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该虫成虫大小随宿主而异,易与其他种血吸虫混淆。雄虫长11.5~14.5mm,宽0.3~0.5mm;睾丸2~7个,4个多见,小棘自睾丸后方起分布于腹面、侧方及背面,表皮有小结节。雌虫长13~24mm,宽0.2~0.25mm,卵巢位于肠支之间,大都呈螺旋状扭曲。子宫内虫卵平均140μm×37μm,约有25%~60%的虫在感染后80天开始产卵,最多每虫产卵122个。卵末端有棘,微弯,卵娄-尼染色反应阳性,卵壳耐酸染色阳性。以Bouin液固定,毛蚴中间凹陷呈眼镜玻璃状。尾蚴的腺分泌物呈颗粒线样。尾蚴腹吸盘后腺体的粘性分泌物使其出现聚集倾向。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与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病基本相同。一方面进入人体的虫卵、尾蚴可对人体产生机械性损伤。另一方面成熟虫卵中毛蚴排泌物(可溶性虫卵抗原)致敏T淋巴细胞,释放各种淋巴因子,在虫卵周围产生炎症反应。在虫卵周围有大量嗜酸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形成虫卵肉芽肿,甚至脓肿。
间插血吸虫病一般治疗
一、治疗
吡喹酮治疗间插血吸虫感染疗效优异。剂量为30mg/kg,4小时1次,共2次。也可用尼立达唑,每日25mg/kg,分2次服,连服7天。
二、预后
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对于有严重并发症患者预后较差。
一、预防
积极治疗感染人群、动物。在流行区进行普查普治;采用氯硝柳胺等杀螺,清除容易滋生螺累的环境;妥善处理患病人群、动物的排泄物,以免污染水源;个人防护方面,应避免接触疫水,难以避免接触疫水时应穿长统胶靴,对于接触了疫水者应及时服用预防性药物,如青蒿琥酯。
间插血吸虫病一般护理
预后:血吸虫病患者,包括脑型与侏儒症如能早期接受病原学治疗,预后大多良好。晚期血吸虫病有高度顽固性腹水,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黄疸、肝性脑病、原发性腹膜炎以及并发结肠癌患者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