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毛圆线虫有30多种。其中感染人体的有东方毛圆线虫(T.orientalis)、艾氏毛圆线虫(T.axei)、短毛圆线虫(T.brevis)、蛇形毛圆线虫(T.colubriformis)、突尾毛圆线虫(T.problurus)、斯氏毛圆线虫(T.skrjabini)和透明毛圆线虫(T.vitrinus)等十余种。我国人体感染的主要是东方毛圆线虫、蛇形毛圆线虫及突尾毛圆线虫。毛圆线虫属虫体纤细如汗毛,淡白色透明,角皮有不明显的横纹,尖端圆钝。虫卵为椭圆形,(80~100)μm×(40~47)μm。卵壳薄,透明无色,与钩虫卵相似。雌虫长5.5~6.5mm,宽约70mm,尾端稍尖,阴门位于虫体后1/6处,子宫内含卵5~15个。成虫主要寄生于胃下部及十二指肠,其次是空肠。雌虫产卵,雌虫一般于20~30天内发育成熟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在外界适宜的土壤中发育成幼虫,经二次蜕皮发育为感染性幼虫。感染性幼虫可随食物达胃肠,再经两次蜕皮侵入小肠黏膜于肠壁发育为成虫。毛圆线虫除寄生于人体外,也可寄生于绵羊、马、牛、驴、骆驼及兔等反刍动物。该虫可直接经口或皮肤感染人群。
二、发病机制
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毛圆线虫病一般治疗
一、治疗
1.一般治疗:对贫血者,应给予铁剂治疗。常用硫酸亚铁,口服。严重贫血者,可选用右旋糖酐铁肌。
2.病原治疗:阿苯达唑、甲苯达唑或双萘羟酸噻嘧啶等对毛圆线虫病都有较好的疗效。甲苯咪唑100~200mg,日服2次,连服3~4天。儿童、老年、体弱者剂量和疗程酌减。噻嘧啶(双萘羟酸噻嘧啶)10~20 mg/(kg·d),顿服或连服2天。对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者可采用联合疗法。
二、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即使是后期重症,只要积极治疗仍能完全痊愈。
一、预防
及时治疗病人和带虫家畜,控制传染源;认真搞好粪便管理,人、畜粪均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注意个人卫生,搞好环境卫生,食物在进食前应彻底煮熟;给农作物施肥时应戴防护手套、穿长筒靴。
毛圆线虫病一般护理
本病防治原则与钩虫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