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棘球蚴病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棘球蚴病是由棘球属虫种的幼虫所致的疾病,在我国以细粒棘球绦虫最为多见。细粒棘球绦虫长仅1.5~6mm,由1个头节和3个体节组成,其终宿主为狗、狼、狐等犬科动物,中间宿主主要为羊。当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被羊吞食后,即可在十二指肠内孵出六钩蚴钻入肠壁,经肠系膜静脉随血流进入肝脏、肺脏发育为包虫囊(棘球蚴)。包囊内充满透明的或乳白色的囊液,囊液不凝固,有很强的抗原性。此外包囊内还含有数量不等的原头蚴,并可产生子囊、孙囊。当受感染的羊的新鲜内脏被狗等犬科动物吞食后,包囊内的原头蚴即可在其小肠内发育为成虫,成熟产卵。人亦为包虫的中间宿主。
二、发病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棘球蚴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系指蚴虫经肝、肺、颈内动脉进入颅内发育为棘球蚴虫,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约第3周末即发育为棘球蚴,到第5个月可长至1cm大小。多数幼虫在5年左右死亡,但部分则可继续生长形成巨大囊肿。囊壁分为内外两层,内囊即包虫囊,外囊为脑组织形成的一层纤维包膜,两者间含有血管,供给营养。由于两层包膜间很少粘连,故手术时极易剥离。内囊壁由角质层和生发层组成,前者具有弹性,状如粉皮,起保护和营养作用,生发层系寄生虫本体,可形成育囊、子囊、原头蚴(统称棘球蚴砂),当包囊破裂,原头蚴可再次形成新囊肿。棘球蚴在颅内形成占位效应,可压迫脑室系统,导致颅内压增高,并可引起脑实质损害造成癫痫发作及偏瘫、偏盲、偏侧感觉障碍、失语等局灶性症状。巨大的包囊尚可压迫破坏颅骨。椎管内棘球蚴病以占位压迫为主要病理改变,若侵犯神经根则可引起剧烈疼痛。
脑棘球蚴病一般治疗
脑棘球蚴病西医治疗
一、治疗
对中枢神经系统棘球蚴病而言,手术仍为根治的惟一疗法。手术的目标在完整摘除包囊,严防囊液外溢引起复发。术前应根据CT、MRI或血管造影精确定位,手术创口和骨窗要足够大,分离时应十分小心,必要时可用漂浮法切除,即将病人头放低,用洗疮器轻轻插入分离囊壁四周,灌注大量生理盐水,将包囊漂浮起来完整切除。国外有报道对包囊冷冻后再切除以防渗漏,空腔再以0.5%AgNO3处理。近年来,尚有人采用10%甲醛或过氧化氢注入包囊杀死原头蚴,可防止术后复发,但此类方案不良反应较大,国外采用西曲溴胺替代甲醛等杀原头蚴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万一手术囊液污染伤口,则应用过氧化氢冲洗术野,手术残腔过大时,腔内可留置一硅胶管,在关闭硬脑膜前,注满生理盐水,防止术后脑移位及颅内积气引起感染。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是近年来重点研究的抗包虫药物,临床试用已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对广泛播散难以手术的病人采用药物治疗可缓解症状,延长存活期;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采用药物治疗亦可减少复发率,提高疗效。按WHO建议,阿苯达唑、甲苯达唑(甲苯咪唑)均列为抗包虫的首选药物。
阿苯达唑口服吸收良好,疗效显著,有取代甲苯达唑的趋势,剂量为每天10~40mg/kg,分2次服,30天为一个疗程,可视病情连续治疗数个疗程。亦有人建议长期大剂量阿苯达唑治疗,每天剂量为20mg/kg,疗程可从17~66个月(平均36个月)不等,经长期随访有效率可达91.7%。一般病人对长期治疗均能耐受,未见严重的毒副作用,但治疗中应随访肝、肾功能与骨髓,孕妇忌用。
甲苯达唑国外采用的剂量与疗程不一,剂量自20~200mg/(kg·d)不等,通常以40~50mg/(kg·d)为宜,分3次口服,疗程1个月,一般需治疗3个疗程,其间间隔半月。也有人延长治疗至3~5年者,疗效报道不一。本药吸收差,空腹口服仅1%吸收,配合脂肪餐,吸收率可提高至5%~20%。
二、预后
临床预后取决于包虫囊肿多少、大小、部位以及手术是否及时,若手术完全摘除可以根治,预后良好。
脑棘球蚴病预防
主要应加强流行区的处理和管制,严格肉食卫生检疫,大力开展卫生宣教。
脑棘球蚴病一般护理
脑棘球蚴病护理
注意休息,合理饮食,不吃生肉。
脑棘球蚴病饮食原则
脑棘球蚴病饮食保健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