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球孢子菌病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粗球孢子菌属双相型真菌,在自然界为关节菌丝型,在宿主体内则形成小球体的孢子型,经过在成熟小球中形成内生孢子而繁殖。该菌对干燥、日光、紫外线耐受性较强,对甲醛较敏感,一般60℃ 1h可杀灭。
(二)发病机制
球孢子菌菌丝被吸入呼吸道后,在肺泡中繁殖,产生大量的孢子。早期引起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急性炎症反应。在孢子发育和形成内生孢子的过程中,组织反应逐渐由急性化脓性炎症过渡到慢性肉芽肿。对球孢子菌的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宿主的细胞免疫反应对球孢子菌的杀死并不完全。球孢子菌引起疾病的表现与宿主的免疫状态相关。免疫力下降或受抑制使球孢子菌侵入,寄生并大量繁殖而致病。有报道某些人种(黑种人、美国印第安人等)和某种血型(B型、AB型)较易感染或引起全身播散。
球孢子病的组织病理改变为化脓性炎症与肉芽肿相互交替,在不同阶段同一部位可见不同组织反应。
肺球孢子菌病一般治疗
肺球孢子菌病西医治疗
(一)治疗
原发性肺球孢子菌病一般不需要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的轻症患者可口服酮康唑400mg/d,症状较重、迁延不愈或有播散高危因素患者,可给予两性霉素B (总量500~1000mg)或酮康唑治疗,以防播散和慢性化。慢性进行性球孢子菌肺炎,用两性霉素B每天0.5~0.7mg/kg,或隔天1mg/kg,静脉注射,至病情初步控制,常需10~12周,以后减为1mg/kg,3次/周,总量≥30mg/kg。酮康唑可以改善症状,但停药后可能复发,一般可用400mg/d,根据临床反应和毒性反应,逐渐增至10~20mg/kg,疗程3~6个月或更长。粟粒样肺球孢子菌病一经诊断,应立即用两性霉素B,剂量快速达到每天0.4mg/kg以上,合并脑膜炎患者,需加用鞘内注射。氟康唑亦有一定疗效。对重症、播散型患者,综合治疗有助于改善病情,可用转移因子(TF)等。肺球孢子空洞持续6个月以上,伴有反复咯血、继发感染或高危患者(糖尿病)的症状性空洞,可行外科手术治疗。
(二)预后
预后差。
肺球孢子菌病一般护理
肺球孢子菌病护理
避免进入流行区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方法。
肺球孢子菌病饮食原则
肺球孢子菌病饮食
肺球孢子菌病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饮食宜清淡为主,注意卫生,合理搭配膳食。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