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临床以早期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的各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以及后期的各种变态反应后发症为特点。重症患者可发生肝肾功能衰竭,常危及患者生命。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传染科
    疾病别称:钩体病的肾损害,外耳病的肾损害,外耳氏病的肾损害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肾,血液血管,免疫系统
    多发人群:钩端螺旋体病患者
    是否传染:有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40%
    治疗周期:2个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疾病症状:结膜充血,多尿,无尿
    相关检查:大生化检查,尿常规,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
    并发症:伤寒,黄疸
    治疗药品:红霉素,阿莫西林颗粒,阿莫西林胶囊
  •   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菌体纤细,长短不一,一般为6~20um,宽0.1~0.2um,具有细密而规则的螺旋,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常为“c”、“s”等形状。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钩体象一串发亮的微细珠粒,运动活泼,可曲屈,前后移动或围绕长轴作快速旋转(见图16~2)。电镜下钩体为圆柱状结构,最外层是鞘膜,由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其内为胞壁,再内为浆膜,在胞壁与浆膜之间有一根由两条轴丝扭成的中轴,位于菌体一侧。钩体是以整个圆柱形菌体缠绕中轴而成,钩体的胞壁成份与革兰氏阴性杆菌相似。

      钩体革兰染色为阴性,不易被碱性染料着色,常用镀银染色法,把菌法染成褐色,但因银粒堆积,其螺旋不能显示出来。钩体是唯一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的螺旋体,最适湿度8~30℃,ph7.2~7.5,常用柯索夫(korthoff )氏液培养基培养,生长缓慢,接种后3~4天开始繁殖,1~2周后,液体培养基呈半透明去雾状混浊生长。

      钩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致病螺旋体为强,在水或湿土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这对本菌的传播有重要意义,该螺旋体对干燥、热、日光直射的抵抗力均较弱,56℃10分钟即可杀死,60℃只需10秒,对常用消毒剂如0.5%来苏、 0.1%石炭酸、1%漂白粉等敏感,10~30分钟可杀死,对青霉素、金霉素等抗生素敏感。

      钩端螺旋体的自然宿主主要是鼠类动物,、也是某些群的主要宿主。钩体由病畜和带菌者的尿中排出体外,通过粘膜或受伤的上皮表面侵入畜体,鼻腔、咽喉、口腔和食道的粘膜以及眼结膜常是感染的门户。

      钩体病的肾脏病变主要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部分肾小管基底膜破裂,肾小管管腔扩大、管腔内可充满血细胞或透明管型,可使管腔阻塞。对许多钩体病的患者肾活检,均发现有肾间质性肾炎,因而可以认为间质性肾小球肾炎是钩体病的基本病变。电镜下小球内皮细胞无改变,可见免疫复合物和补体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肾间质呈现水肿,有大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少数嗜酸性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个别病例有小出血灶。多数肾组织内可找到钩体。肾小球病变一般不严重,有时可见囊内出血,上皮细胞浊肿。

      二、发病机制

      近年对钩体病的发病机制提出新的观点,认为钩体进入人体后,被巨噬细胞吞噬而溶解,释放出一种糖蛋白组分,即钩体毒素,具有抑制Na -K -ATP酶的作用。这种细胞水平的作用与钩体病临床上的电解质失衡、心律不齐及腹泻等有密切关系。进而提出Na -K -ATP酶是该毒素的特异性作用靶位,因为钩体糖蛋白组分对各Na -K -ATP酶异构体具有同样的亲和力及抑制作用。

      近来还发现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作用对钩体病血管病变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另有证据表明,肾小管上皮细胞外膜的某些组分可能直接参与了诱导和维持钩体性间质性肾炎的免疫机制。

  • 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一般治疗

      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西医治疗

    一、抗菌治疗

      一般钩体病相关的肾病多发生在病程的第4天,所以一旦怀疑钩体病,为了消灭和抑制体内的病原体,强调早期应用有效的抗生素。越早应用效果越好,该药对钩体有迅速杀灭作用。如治疗过晚,脏器功能受到损害,治疗作用就会减低。青霉素应早期使用,有提前退热,缩短病期,防止和减轻黄疸和出血的功效,首次剂量为40万u,以后治疗剂量每日120~160万u,分3~4次肌肉注射,避免发生赫氏反应,儿童剂量酌减或与成人基本相同。疗程7天,或体温正常后2~4日。重症病例剂量加大至每日160万~240万u,分4次肌注,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他抗生素如四环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氨苄西林等亦有一定疗效。避免使用损肝药物。

      近年来国内合成的咪唑酸酯及甲唑醇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的效果,两种药物均可口服,副作用不大。咪唑酸酯的剂量成人首次1g,以后每日4次,每次0.5g,待体温恢复正常后2~4天停药。重症患者可增至每日3g,分3次口服,待病情好转后改为每日2g,平均疗程5~7天。约8.1%的病例出现赫氏反应,较青霉素的赫氏反应轻,不需要特殊处理。本品口服后迅速被消化道吸收分布全身,并通过血脑屏障,可作预防用药,主要的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皮疹等。

      甲唑醇的剂量成人首次口服剂量1g,以后每日3~4次,每次0.5g,疗程5~7天或热退后3天停药。本品治愈率达94.31%,无赫氏反应。仅部分病人有头晕、腹痛、肠鸣、偶有皮疹、口干等反应。

      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原因与钙离子内流而导致的细胞内钙超负荷有关,因此采用动脉注射钙通道阻断药维拉帕米同时加静滴强效利尿药,治疗钩体病相关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具有改善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血清肌酐、增加尿量等疗效。

      二、透析治疗

      一般可采用腹膜透析。但当有严重的氮质血症或(和)肠麻痹时,则考虑血液透析。若能配合应用静脉高营养补充,给予高热量、维生素B和C以及容易消化的饮食;并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则效果更好。若患者有出血倾向者,可应用小剂量肝素或无肝素透析。对伴有肝肾功能不良的重症钩体病患者,通过上述治疗方案也可明显降低病死率。

    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辨证论治

      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中医治疗

    一、中医治疗

      1、药方:水牛角、生石膏、土茯苓、生地黄、知母、黄芪、栀子、牡丹皮、薏仁各30g,黄连6g,赤芍各10g

      1)湿热并重,加白蔻仁;

      2)湿重于热,加茵陈、金钱草;

      3)高热烦躁,加青蒿、花粉;

      4)热入心包,肝风内动,加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5)热入营血,加大黄、藕节、血余炭;

      6)恶心呕吐,加藿香、白蔻。

      2、方法: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病危重者每日2-3剂。

  •   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预防

    一、预防

      开展群众性综合性预防措施,灭鼠和预防接种是控制钩体病暴发流行,减少发病的关键。

      1.疫情监测 由于新疫区不断扩大,因此南方应作好鼠密度、鼠带病毒率和易感人群的监测工作,北方应作好猪粪尿管理,以防雨季或洪水季节,由猪粪尿外溢而引起传播流行。我国多数地区的发病与流行多发生在多雨温暖的夏秋季节。人类对钩体普遍易感。

      2、消灭和管理传染源,开展灭鼠保粮灭鼠防病群众运动。结合“两管(水、粪)、五改(水井、厕所、畜圈、炉灶、环境)”工作,尤应提倡圈猪积肥、尿粪管理,从而达到防止污染水源、稻田、池塘、河流的目的。

      3、切断传播途径,结合工农业生产改造疫源地,防洪排涝。保护水源和食物,防止鼠和病畜尿污染。在流行地区和流行季节避免在疫水中游泳、嬉水、涉水。收割水稻前放干田水,或放农药处理,加强个人防护、皮肤涂布防护药。

      4.作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不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动物实验时要防止被大、小白鼠咬伤。我国多数农村有养猪习惯,应避免人畜密切接触,讲究个人卫生防止感染。

      5、增强个人免疫力,疫区居民、部队及参加收割、防洪、排涝可能与疫水接触的人员,尽可能提前1个月接种与本地区流行菌型相同的钩体多价菌苗。有心、肾疾患、结核病及发热患者不予注射。

      6、药物预防 对高危易感者如孕妇、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或实验室工作人员意外接触钩体、疑似感染本病但无明显症状时,可注射青霉素每日80~120万U,连续2~3日。此外,还可因地制宜选用土茯苓30g,鱼腥草15~30g,穿心莲、金银花等煮水服,或服中药成方“普济消毒饮”加减。

  • 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一般护理

      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护理

    1、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2周以上。

      2、留尿比色、用试管留取每次排出的尿液观察血尿的变化情况,教会病人及家属观察尿液的方法。

      3、鼓励多饮水,遵医嘱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足够尿量。

      4、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必要时使用止血药,并观察其疗效。

      5、向病人解释,在尿液变清并检查无异常后,仍需继续绝对卧床休息2周以上的重要性。

      6、向病人解释清楚,1个月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不作剧烈活动,因为肾组织较脆弱,愈合坚实需较长时间,以免发生再次出血。

  • 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饮食原则

      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饮食保健

    一、钩端螺旋体病的食疗方(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请询问医生)

      药物:鲜茅根250克。

      用法:水煎,每日服3次,每日l剂。

      药物:千里光全草50克。

      用法:水煎,每日l剂,分两次服用。

      二、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最好吃什么

      饮食宜清淡,肾功能受到损害时,应该注意饮食,需要摄入适量的糖份蛋白质和无机盐,但切记不可以过量。

      三、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不要吃什么

      当肾受损害时,很多食物都不可以摄取过量,水也不可过摄取过多

      豆类(红豆、绿豆、毛豆、蚕豆、毛豆、碗豆仁)

      豆类制品(豆腐、豆干、豆浆),面筋制品(面筋、面肠、烤麸),核果类(瓜子、花生、核桃、腰果、粟子)等。

      加工罐头、腌熏制品、酱莱、泡菜、咸菜及速食品。

      高钾水果(香蕉、番茄、枣子、橘子、柳丁、芒果、柿子、香瓜、葡萄柚、杨桃)

      高铝饮食(茶叶、乳酪、泡茶、发糕以铝制容器煮食)

      高嘌呤饮食(肉汁、扁豆、浓肉汤、瘦肉、鸭肉、脑类、蘑菇、内脏、沙丁鱼、鳗鱼类、芦笋)

钩体病的肾损害,外耳病的肾损害,外耳氏病的肾损害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临床以早期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的各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以及后期的各种变态反应后发症为特点。重症患者可发生肝肾功能衰竭,常危及患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