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荚膜组织胞浆菌为双相型真菌,在自然环境中为菌丝型,有大小孢子,在宿主组织及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酵母型菌体外周有一透明带颇似荚膜。
组织胞浆菌孢子经呼吸道吸入,多数被机体防御机制消灭,到达肺泡的孢子增殖并转化为酵母型。引起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聚集,酵母被巨噬细胞吞噬,但不被杀灭,仍能繁殖并通过肺门淋巴结到达血循环。
(二)发病机制
组织胞浆菌孢子经呼吸道吸入,多数被机体防御机制消灭,到达肺泡的孢子增殖并转化为酵母型。引起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聚集,酵母被巨噬细胞吞噬,但不被杀灭,仍能繁殖并通过肺门淋巴结到达血循环。孢子吸入2~3周后,随着细胞免疫的产生,巨噬细胞杀灭真菌。随炎症反应的增强形成肉芽肿或干酪样坏死。免疫功能正常的病人大多数病变局限于肺内,如免疫功能低下或感染菌量过大则可导致进行性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愈合方式为钙化或纤维化。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X线征象和血清学检查可作诊断,确诊有赖于真菌培养或组织学检查证实有病原菌存在。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一般治疗
(一)治疗
原发的急性型一般不需要治疗,如病变广泛、症状明显者用酮康唑或氟康唑400mg/d口服,疗程1~2月。慢性型、播散型均需治疗。慢性型先用两性霉素B,每天0.3~0.5mg/kg,1~2月,酮康唑400~600mg/d,维持治疗6~12月。播散型首选两性霉素B治疗,每天0.3~0.5mg/kg,总量2.5g,病情改善后用酮康唑或氟康唑。亦可用氟康唑0.2~0.4g/d,静脉滴注,疗程至少6~8周,酮康唑治疗对艾滋病患者无效。1994年,美国FDA推荐伊曲康唑用于治疗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常用口服剂量为200~400mg/d。
(二)预后
进行性播散型少见,预后差。年幼儿童或AIDS病人进展较迅速,其他病人进展相对缓慢,病死率达80%。
主要措施:
1.3%甲醛用于污染区消毒。
2.预防性抗真菌治疗。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饮食原则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饮食宜清淡为主,注意卫生,合理搭配膳食。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