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牛带绦虫病

    牛带绦虫病(taeniasis saginate)是由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成虫寄生人体小肠引起的一种肠绦虫病,又称牛肉绦虫病、肥胖带绦虫病。其囊尾蚴由Wepfer于1675年首次发现,1861年Leuckart将妊娠节片感染牛获得囊尾蚴,1869年Oliver将牛囊尾蚴感染人,从而完成了整个生活史。无论是国内或国外,牛带绦虫病都是被最早记录的寄生虫病。牛带绦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在以吃牛肉,尤其有生食牛肉习惯的地区或民族中可造成流行,一般地区则多为散发病例。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传染科
    疾病别称:肥胖带绦虫病,牛肉绦虫病,牛绦虫病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以21~40岁青壮年居多
    是否传染:有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90%
    治疗周期: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2000 ——10000元)
    疾病症状:肚子疼,恶心与呕吐,食欲减退
    相关检查:寄生虫检查的直接涂片法,带绦虫孕节检查法,皮内试验
    并发症:急性肠梗阻,急性阑尾炎
    治疗药品:腹痛水,肠康胶囊
  •   一、发病原因

      牛带绦虫

      牛带绦虫又名牛肉绦虫、肥胖带绦虫、无钩绦虫。 成虫乳白色,扁如带状,分节,长约4m~8m。虫体前端较细,向后逐渐变宽,约有1000~2000个节片,虫体肥厚,不透明。整个由体由头节、颈节及链体三部分构成。每一节片均有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在虫体内妊娠节片的数量约占节片总数的10%,其子宫共有15~30个分支数,呈分支状排列在节片两侧,整齐,里面有大量虫卵。由于其伸缩蠕动可将虫卵散播在粪便中以及肛门周围甚至衣裤上。妊娠节片内约有虫卵8万个,50%的虫卵是已成熟的,只有40%必须要在宿主的体外过半个月才会发育成熟,如此算来,一条牛带绦虫一天排卵将近72万个。在粪便中发现的虫卵一般卵壳已经脱落,只有胚膜包被的圆形或近圆形的六钩蚴,它的直径介于36~42μm,呈黄褐色。胚膜3~3.8μm,表面有六角的网状纹理。胚膜内侧为薄而透明的幼胚外膜,绕着六钩蚴。牛带绦虫虫卵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在粪便中亦可存活数十天,通常处理污水的方法也不能完全杀死虫卵,至少可存活168天在-4℃的环境中。

      1.传染源

      牛带绦虫呈世界性分布,多在喜吃牛肉,尤其有生食或半生食牛肉习惯的地区和民族中流行广泛,一般地区仅有散在感染。我国20多个省都有散在分布的牛带绦虫病人,但在若干少数民族地区,如新疆、内蒙、西藏、云南、宁夏、四川的藏族地区、广西的苗族地区、贵州的苗族、侗族地区,以及台湾的雅美族和泰雅族地区有地方性的流行。感染率高的可达到70%以上,患者多为青壮年人,一般男性稍多于女性。牛带绦虫病的病原体是牛囊尾蚴,感染了囊尾蚴的牛,是牛带绦虫病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主要与当地人群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在流行区农牧民常在牧场及野外排便,致使人粪污染牧场、水源和地面。牛带绦虫卵在外界可存活8周或更久,因此放牧时,牛很容易吃到虫卵或孕节而感染。有些群体喜欢吃生的或是半生的牛肉亦容易感染。

      牛带绦虫的惟一终宿主就是人类,中间宿主则有野猪、驯鹿、美洲驼、角马、牛科动物、野山羊、狐、绵羊等。人是牛带绦虫的终宿主,但不能成为其中间宿主。牛带绦虫卵如被人吞食后一般认为不能发育或产生牛囊尾蚴病(牛囊虫病),所以这不同于猪带绦虫的既以人为终宿主也以人为中间宿主。因为牛带绦虫的虫卵与妊娠节片随粪便排出,故它一般寄生在人体小肠上部。一般的演变过程是这样的:中间宿主吞食被污染的饲料后,接着六钩蚴在十二指肠内孵出并借其小钩及穿刺腺溶解黏膜而钻入肠壁,随血流到达身体各部肌肉内,特别是头部咀嚼肌、舌肌、心肌及其他骨骼肌内出现,经过10周左右发育为有感染性的囊尾蚴。成熟的牛囊尾蚴呈卵圆形,体积约(7~10)mm*(4~6)mm,半透明囊状乳白色囊体,隔囊壁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头节,囊内充满液体。当人吞食有感染力的囊尾蚴后,经小肠内的胆汁消化作用,头节翻出并固着在肠黏膜上,长出节片形成链体,约经3个月发育为成虫。囊尾蚴在牛肉内也可存活3年左右。成虫在人体内寿命很长,达30~60年以上。

      3.易感人群

      任何年龄均可患牛带绦虫病。感染牛带绦虫后,人体可产生带虫免疫,不能消除感染,但对再感染有一定的免疫力。最低年龄为10 个月,最高年龄为86 岁,但以21~40 岁青壮年最多,一般男性多于女性。

      二、发病机制

      排出人体外的节片如被牛吞食,节片中的虫卵在牛体内发育为幼虫,随血流播散到牛身体各处,尤其是运动较多的股、肩、心、舌和颈部等肌肉内,经60~70天发育为牛囊尾蚴。除了牛之外,羊、美洲驼、长颈鹿、羚羊等也可被牛囊尾蚴寄生。人们如果吃了这样的生牛肉,或者在烹调过程中,牛肉中的幼虫没有被杀死,就会经口进入人体的消化道,在人的小肠内逐渐长大,发育为牛带绦虫。当少量牛带绦虫寄生在小肠内,虫体可从空肠下至回肠,然后粘在小肠黏膜上,这种情况下不会发生什么病变。当大量的寄生虫出现时,绦虫头节吸盘可压迫并损伤肠黏膜,此时在局部会有轻度亚急性炎症出现。如果寄生虫的数量达到一定数量时,也会因虫体结团造成部分性肠梗阻。当肠壁内出现脱落的节片活动时,遇回盲瓣阻挡时,活动增强,造成痉挛而产生腹痛等症状。

      虫体代谢产物可能对宿主有一定毒性作用。牛带绦虫会吸取宿主肠道内营养成分,造成患者出现饥饿感、贫血及维生素缺乏的症状。由于虫体代谢物作用,患者也会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高、荨麻疹、瘙痒和哮喘等变态症状的出现。牛带绦虫感染后,特异性抗体将会在患者血清内出现。

  • 牛带绦虫病一般治疗

      一、治疗

      目前治疗牛带绦虫病的药物较多,而且疗效显著,经驱虫治疗后大多可以痊愈,预后良好。下列药物可供选择。

       1.吡喹酮

    对牛带绦虫与猪带绦虫均有良好杀虫作用,为目前首选药物。10毫克/千克体重,总量不超过0.5克,清晨空腹1次顿服, l~2小时后服泻药,服药当天或次日排出零碎虫体与节片,服药后可出现头晕、恶心、腹痛、等麻疹等,个别可出现心电图改变,所以服药时应遵医嘱或住院治疗。其杀虫机制主要是损伤破坏虫体皮层表面细胞,使虫体表膜对钙离子通透性增高,引起虫体肌肉麻痹与痉挛,颈部表皮损伤,进而破溃死亡。有人认为2.5~5mg/kg体重,顿服,也可获满意疗效。患者驱虫服药前晚宜禁食。

      2.阿苯达唑阿苯达唑为

    一高效低毒的广谱驱虫药。临床可用于驱蛔虫、蛲虫、绦虫、鞭虫、钩虫、粪圆线虫等。成人剂量为800mg/d,连服3天,副作用轻微。

      3.甲苯达唑

    能抑制牛带绦虫摄取葡萄糖,导致能量不足虫体麻痹。剂量成人和儿童均为300mg/次,2次/d,连服3天。甲苯达唑可完整驱出虫体,多数可找到头节,疗效几近100%。

      4.氯硝柳胺(灭绦灵)

    能抑制绦虫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作用。口服后不易吸收,肠道中局部药物浓度较高,虫体头节在肠内被消化溶解。成人药量为2~3克,分2次服用,间隔l小时,小儿药量酌减。

      5.鹤草酚

    对牛和猪绦虫均有直接杀死作用,作用于头节、颈节和体节,能迅速穿透绦虫体壁,使虫体痉挛致死。剂量为 25mg/kg ,清晨空腹l次顿服, 1 个半小时后常规服泻剂硫酸镁。注意服药时不要引起呕吐,以免节片返流人胃内引起囊虫病。

      6.二氯甲双酚

    对绦虫有快速杀死和破坏作用,虫体排出时多不成形,剂量 2一4g ,以嚼辟为宜,疗程 1一2天,不需用泻剂,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黄疽及严重肝病者忌用。

      7.甲苯咪唑

    为广谱驱虫药物,成人每次300mg ,每日2次,疗程3天。小儿每次10Omg ,每日2次,连用3天。服药后能排出完整虫体,多数能找到虫头节,疗效可达100%。副作用少,孕妇可能有致畸作用,故需禁用。

      二、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服药后应留取24小时粪便,仔细淘洗检查有无头节。如未得头节,应加强随访,若3-4个月内未发现节片和虫卵则可视为治愈。

    牛带绦虫病辨证论治

    三、中医偏方

      常用的中药有槟榔、南瓜子、龙芽草。具体用法如下:

      (1)南瓜子仁

    取带皮南瓜子75~120g,炒熟后去壳,得南瓜子仁并研成细末。成人口服南瓜子粉80g直接服用;或加少量水煮后再服亦可。儿童酌减。

      (2)槟榔

    可用切好的槟榔片,剂量:10岁以下小儿用30g,妇女与体弱成年男子50~60g,体格健壮者80g。将槟榔置500ml水中煎煮至200ml左右。

      清晨空腹时先服南瓜子,1小时后服槟榔煎剂,半小时后再服20-30g硫酸镁导泻。多数患者在5-6小时内即排出完整的虫体,若只有部分虫体排出时,可用温水坐浴,让虫体慢慢排出,切勿用力拉扯,以免虫体前段和头节断留在消化道内。

      龙芽草:叶芽全粉0.7~0.8克/千克体重或叶芽浸膏40毫克/千克体重,空腹一次顿服,1.5小时后再服硫酸镁,48小时内可排出虫体。

      若有腹痛、腹泻等症状时,宜调理脾胃,选用健脾丸:党参、白术、陈皮、炒麦芽、炒山植、积壳等;腹痛较重加香附、川楝子;气血亏虚用八珍汤。

  •  牛带绦虫病预防

      控制传染源 在流行区应进行普查普治,治疗病人和带虫者。

       1. 加强粪便管理

    注意牧场清洁,勿使人粪污染牧场水源,避免牛受感染。加强对牛的饲养管理,为防止牛感染,应将厕所与牛舍分开,以防牛吃人的大便。

      2.加强卫生宣教

    注意个人卫生,改良饮食和卫生习惯,肉类必须煮熟煮透,切生菜和熟菜的刀、砧板要分开,用后应洗刷干净,防止污染。

      3.加强肉类检查

    禁止出售含囊尾蚴的牛肉。加强屠宰场的工作,严禁出售有牛带绦虫幼虫的牛 肉。

  • 牛带绦虫病一般护理

    牛带绦虫病护理

      预后:本病预后良好。

  • 牛带绦虫病饮食原则

    牛带绦虫病饮食

     食疗方:(仅供参考)  使君子蒸肉

      寄生虫病的营养不良,不想吃东西,面部苍白,日渐消瘦,腹胀且痛、口渴烦躁等症状出现时,即可吃此菜。

      原料:

      使君子5-10克,猪瘦肉100克,盐少许。

      制作:

      1、将使君子去壳,取出使君子肉备用。

      2、将使君子肉和猪瘦肉一起剁碎和匀,加入少许盐,二者做成肉饼。

      3、将使君子肉饼放入盘内,隔水用旺火蒸熟或煮粥时放在饭面上蒸熟即成。

      

肥胖带绦虫病,牛肉绦虫病,牛绦虫病
牛带绦虫病(taeniasis saginate)是由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成虫寄生人体小肠引起的一种肠绦虫病,又称牛肉绦虫病、肥胖带绦虫病。其囊尾蚴由Wepfer于1675年首次发现,1861年Leuckart将妊娠节片感染牛获得囊尾蚴,1869年Oliver将牛囊尾蚴感染人,从而完成了整个生活史。无论是国内或国外,牛带绦虫病都是被最早记录的寄生虫病。牛带绦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在以吃牛肉,尤其有生食牛肉习惯的地区或民族中可造成流行,一般地区则多为散发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