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隐球菌病

    隐球菌病是由隐球菌属中的新生隐球菌引起的一种亚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可侵犯人体的皮肤、肺部、骨骼等全身各脏器,但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约占隐球菌感染的80%。预后严重,病死亡率高。近年来由于艾滋病的出现和蔓延,隐球菌感染的发生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传染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全身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有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治 愈 率:60-70%
    治疗周期:3-6个月
    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疾病症状:隐球菌囊膜多糖堆积,烦躁不安,低烧
    相关检查:涂片,真菌培养,脑脊液病原体
    并发症:肾盂肾炎,脑膜炎,脑疝
    治疗药品:氟康唑胶囊,氟康唑片
  •   一、病因

      新型隐球菌在组织中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5~12μm,能保留革兰染色;菌体为宽厚的荚膜所包裹,不形成菌丝和孢子,赖出芽生殖。新形隐球菌在室温或37℃时易在各种培养基上生长,在沙保培养基上数天内即可长出菌落,呈乳白色,日久呈粘液状。

      根据其荚膜抗原性的不同,新型隐球菌有A、B、C和D四个血清型。国内以A型居多,次为B型和D型,未见C型。荚膜抗原能溶解在脑脊液、血清及尿中,可用特异性血清检测。研究发现B/C型菌株耐5FC者较A/D型菌株为强。

      二、发病机制

      存在于土壤及鸽粪中的隐球菌,可随尘埃一起被人吸入呼吸道内。干燥的隐球菌直径仅1μm,能进入肺泡。隐球菌在体外无荚膜包裹,进入体内后很快形成荚膜,带荚膜的隐球菌具有致病力。侵入人体的隐球菌并不一定致病,细胞免疫在防止隐球菌感染中起主要作用。

      隐球菌侵入肺部后,少数形成肉芽肿,并出现症状。隐球菌可由肺部经血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该菌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因可能为:①脑脊液中缺乏抗体;②脑脊液中缺乏补体激活系统;③脑脊液中的多巴胺有利于隐球菌生长。

      隐球菌脑膜炎对颅底软脑膜病变较显著。蛛网膜下腔有广泛的渗出物积聚,内含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隐球菌等。也可形成局限性肉芽肿,后者是机体反应较强的表现,由组织细胞、巨细胞、淋巴样细胞及纤维母细胞组成;隐球菌较少发现,大多存在于巨细胞及组织细胞内。病原菌还可沿血管周围鞘膜侵入脑实质内,引起脑干的血管炎,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和软化,脑实质内亦可形成肉芽肿。隐球菌也可在血管周围间隙中增殖并在灰质内形成许多肉眼可见的囊肿,囊肿内充满隐球菌。

      皮肤病变有肉芽肿及胶质性损害两种类型,后者的组织反应较少,内含大量隐球菌。

  • 隐球菌病一般治疗

      一、治疗

       1.抗真菌药物治疗

    根据病变部位和患者的免疫状态的不同,隐球菌病的抗病原治疗有差异。无明显免疫缺陷的肺隐球菌病患者通常无需抗真菌治疗而很快自愈。其他部位的隐球菌病,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和有免疫缺陷的肺隐球病患者,如艾滋病等,或同时有肺外隐球菌病,以及肺隐球菌病进行性加重时,均应进行抗真菌治疗。

      (1)两性霉素B:

    仍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的首选药物,静脉滴注须从小剂量开始,以后每日递增。对于危重病人还可采用鞘内注射治疗,以提高脑脊液内的药物浓度。常见两性霉素B毒副作用:

      ①即刻反应:

    如发热、寒战、头痛、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

      ②重要脏器损害:

    如肾功能损害,可见于半数患者。尿中出现蛋白,红、白细胞及管型。若血尿素氮超过正常1倍、血清肌酐高于265.2µmol/L时,应减量或停药;肝功能及心肌损害亦较常见,曾有出现心室纤颤而死亡的报道。部分患者出现贫血,偶有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

      ③电解质紊乱:

    其中低钾血症最多。

      ④静脉炎:

    见于多次注射后的静脉。孕妇禁用本药。

      (2)两性霉素B脂质体:

    减少了与人体细胞膜上胆固醇的结合,却增加了对真菌外膜上麦角固醇的结合,且脂质体中的两性霉素B缓慢释放进人体内,故降低了两性霉素B的毒副作用,特别是降低了对肾的毒性作用。

      适应证:各种严重的系统性真菌病;用传统两性霉素B或其他抗真菌药治疗无效的病人;对传统两性霉素B不能耐受或有禁忌的真菌感染,如肾功能不全、明显的贫血患者等;用于器官移植、骨髓移植等真菌感染的治疗和预防。

      (3)氟胞嘧啶:

    对隐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097~78µg/ml,口服吸收良好,易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的浓度可达血浓度的64%~68%。可口服或静脉用药。

      主要不良反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肝功能损害,造血系统抑制,对肾功能亦有影响。故主张血药浓度监测,维持在50~100µg/ml的水平为佳。孕妇禁用。

      氟胞嘧啶单独应用易产生耐药,多与两性霉素B等联合使用。

      (4)氟康唑:

    为广谱三唑类新型抗真菌药,水溶性好,口服吸收完全,易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浓度可达血浆浓度的90%。半减期36h,对新型隐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3.12~6.25µg/m1。一般初用静脉滴注,病情稳定和脑脊液中新型隐球菌阴转后改为口服。本药副作用较轻,发生率约10%,有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其次为皮疹和头痛、头晕、失眠等。

      单用氟康唑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并不理想,且国外近年陆续有耐药菌株的出现,故本药常用于对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有禁忌、不能耐受或治疗失败者。亦作为长期维持、巩固疗效的用药。氟康唑可与两性霉素B或氟胞嘧啶联合用药,但对其疗效目前尚未达成共识,有待于积累更多的资料。

      (5)伊曲康唑:

    广谱三唑类抗真菌药,口服吸收不佳,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但在脑组织中的浓度较高。对隐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01~12.5µg/ml。不及氟康唑应用广泛。

      2.对症治疗

      (1)降低颅内压:

    常用20%甘露醇,亦可用人体白蛋白、50%葡萄糖加速尿,静脉用药。与甘露醇交替应用,可加强降压效果。对顽固性颅内高压内科治疗无效者,可用脑室引流方法来减压。

      (2)纠正电解质紊乱:

    中枢神经隐球菌病患者,由于应用两性霉素B对肾功能的损害,且大量使用脱水利尿药物,易造成低血钾症,亦可出现低钠和低氯血症,均应及时补充。

      3.支持疗法

      (1)营养支持:

    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患者体质不佳,很难耐受时间长、毒副作用明显的抗真菌疗法,是导致不能完成疗程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尽力保证病人的营养需要。对清醒患者鼓励其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不能进食者,经鼻饲或静脉途径提供,辅以白蛋白等血制品,以维持体力。

      (2)免疫促进剂治疗:

    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常是新型隐球菌致病的基础。可选用如脑腺肽(素)、γ-干扰素等细胞免疫促进剂来辅助治疗。

      4.手术治疗

    对局限性的皮肤、肺、骨隐球菌病及脑隐球菌肉芽肿等,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可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来清除病灶,达到根治。

      二、预后

      无明显免疫缺陷的肺隐球菌病者,无需抗真菌治疗常能自愈。隐球菌脑病在完成抗真菌治疗后,亦有30%左右不能痊愈。艾滋病患者并发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少有治愈者,通常需终生用药。

    隐球菌病辨证论治

      三、中医疗法

      手术治疗

    对局限性的皮肤、肺、骨隐球菌病及脑隐球菌肉芽肿等,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可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来清除病灶,达到根治。

  • 隐球菌病预防

      1.积极治疗基础病,增强病人机体免疫力。

      2.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应主动给予预防性抗真菌药物,或免疫增强剂。

      3.对危重病人加强保护性隔离,注意保持环境的清洁、干燥,控制出入人员的流动。

      4.积极治疗皮肤黏膜的真菌感染,防止血源性播散。

  • 隐球菌病一般护理

    隐球菌病护理

      免疫未受损患者,如果仅有局灶性肺受累,确认脑脊液参数正常,脑脊液和尿培养阴性,没有皮肤,骨或其他肺外组织病变迹象,可不需治疗.在无脑膜炎时,皮肤,骨和其他部位的局限性病变需要全身性抗真菌治疗,但最佳的治疗方案仍未从对比试验中确定.已在多数病例中证明,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合用或两性霉素B单独使用有效,但近来已有口服两性霉素B治疗成功的报道.

  • 隐球菌病饮食原则

    隐球菌病饮食

      食谱原料:

      鲜生鱼100克,塘葛菜30克。

      制作方法:

      先将生鱼去鳞和内脏洗净,加适量水共煲1小时,调味后进食。

隐球菌病是由隐球菌属中的新生隐球菌引起的一种亚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可侵犯人体的皮肤、肺部、骨骼等全身各脏器,但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约占隐球菌感染的80%。预后严重,病死亡率高。近年来由于艾滋病的出现和蔓延,隐球菌感染的发生呈明显上升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