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阿米巴肠病

    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阿米巴)(entamoeba ihstolytica Schaudinn,1930),主要寄生于结肠内,引起阿米巴痢疾或阿米巴结肠炎。痢疾阿米巴也是根足虫纲中最重要的致病种类,在一定条件下,并可扩延至肝、肺、脑、泌尿生殖系和其他部位,形成溃疡和脓肿。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传染科,消化内科
    疾病别称:肠道阿米巴病,阿米巴痢疾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男多于女,成年多于儿童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90%
    治疗周期:1-2个月
    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 —— 8000元)
    疾病症状:脓液为巧克力色或查到阿米巴原虫,毒血症,寒战
    相关检查:直接涂片检查,粪便寄生虫,粪细菌培养
    并发症:肠梗阻,肝脓肿
    治疗药品:甲硝唑片,甲硝唑片,硝呋太尔胶囊
  •   一、病因

      1、水源污染(40%)

      传染源主要传染源为粪便中持续排出包囊的人群,包括慢性病人、恢复期及无症状包囊携带者。因为包囊对外环境抵抗力强,在粪便中可存活5周,如污染水和食品,会传播本病。急性期病人常排出大量滋养体,但在外界环境中迅速死亡,故急性期病人不被列入主要传染源。人是溶组织阿米巴的主要宿主和贮存宿主。猿类、猪、犬、鼠等虽均可自然感染溶组织内阿米巴、但其作用的传染源意义不大。经口感染是主要传播途径。水源污染引起地方性流行。

      2、生食污染(35%)

      生食污染包囊的瓜果蔬菜亦可致病。苍蝇、蟑螂也可起传播作用。男性同性恋中偶可由口—阴部接触受感染。

      3、其他因素 (20%)

      人群普遍易感。性别无差异,婴儿与儿童发病机会相对较少。营养不良、免疫低下及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发病机会多。人群感染后抗体滴度虽高,但不具保护作用,故重复感染较多见。

      流行特征: 分布遍及全球,以热带与亚热带地区为高发,感染率高低与卫生情况及生活习惯有关。少数不发达国家居民,感染率估计达50%。在世界分为内平均感染率约10%,我国近年来急性阿米巴痢疾和肝脓肿病例以少见,仅个别地区仍也病例散发。

      二、病理生理

      (1)发病机制:

    人摄入被包囊污染的食品和饮水,经胃后未被杀死的包囊随食物与肠蠕动推进至小肠下段,经胰蛋白酶作用脱囊而逸出小滋养体,寄生于结肠肠腔内,此时宿主成为无症状带虫者。如感染虫主为侵袭性,则小滋养体在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即侵入肠壁组织并转变大滋养体,吞噬红细胞及组织细胞,损伤肠壁,形成病灶。溶组织内阿米巴对宿主的侵袭力通过触杀(接触性杀伤)机制,其包括粘附、酶溶解、细胞毒、胞吞噬等连续过程。粘附指滋养体报末有半乳糖特异性粘附素,与靶细胞膜上的乙酰氨基葡萄糖和乙酰氨基半乳糖胺发生配体—受体性结合,粘附后数秒钟内滋养体靶细胞作出致死性作用,2min后靶细胞就死亡。滋养体的粘附作用使靶细胞内Ca2 浓度持续显著升高是造成靶细胞死亡的部分原因。溶组织把米把含有较多的蛋白水解酶,蛋白酶溶解细胞外基质固定细胞核组织结构。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对人体分泌型IgA分子起降解效应以逃避免疫。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亦具有肠毒素样活性,其分泌的成分可引起腹泻。治愈后血清IgG可持续数年,但滴度渐降。阿米巴病人的IgG和IgM抗体仅对免疫诊断有重要意义。但无保护作用。特异性细胞免疫受抑制,血中CD4 /CD8 比值下降,推测CD2 亚群中TH2被活化,促使IL—10分泌,负调节细胞免疫,使虫体逃避宿主免疫效应细胞。

      (2)病理解剖:

    病变在结肠,依次多见于盲肠、升结肠、直肠、乙状结肠、阑尾和回肠末端。典型的初期病变为细小的、散在浅表糜烂继而形成较多孤立而色泽较浅的小脓肿,破溃后形成边缘不整,粘液和滋养体。溃疡自针帽大小至3—4cm,呈圆形或不规则,溃疡间粘膜正常。当继发细菌感染时粘膜广泛充血水肿。如溃疡不断深入,可状况破坏粘膜下层使大片粘膜坏死脱落,若再更深陷累及肌层及浆膜层时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慢性期病变,组织迫害与修复并存,肠壁肥厚或偶可呈瘢痕性狭窄、肠息肉、肉牙肿等。

  • 阿米巴肠病一般治疗

     一、阿米巴肠病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

    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输液。根据病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慢性患者应加强营养,以增强体质。

      (二)病原治疗:

      1、甲硝咪唑或称灭滴灵(metronidazole):

    对阿米巴滋养体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且较安全,适用于肠内肠外各型的阿米巴病,为目前抗阿米巴病的首选药物。剂量为400~800mg,口服,1日3次连服5~10日;儿童为每日每公斤体重50mg,分3次服,连续7日。服药期偶有恶心、腹痛、头昏、心慌,不需特殊处理。妊娠3个月以内及哺乳妇忌用。疗效达100%。

      2、甲硝磺酰咪唑(tinidazole):

    是硝基咪唑类化合物的衍生物。剂量为1日2g;儿童为每日每公斤体重50mg,清晨1次服,连服3~5日。偶有纳差、腹部不适、便秘、腹泻、恶心、瘙痒等。疗效与灭滴相似或更佳。

      3、吐根碱:

    对组织内滋养体有有高的杀灭作用,但对肠腔内阿米巴无效。本药控制急性症状极有效,但根治率低,需要与卤化喹啉类药物等合量用药。剂量按每日每公斤1mg计,成人每日不超过60mg,一般每次30mg,1日2次,深部皮下或肌肉注射,连用6日。

      本药毒性较大,治疗过程中应卧床休息,每次注射前应测血压及脉搏,注意心律及血压下降。毒性反应有呕吐,腹泻、腹绞痛、无力、肌痛、心动过速、低血压、心前压痛、心电图异常,偶有心律失常。幼儿、孕妇,有心血管及肾脏病者禁用。如需重复治疗,至少隔6周。

      4、卤化喹啉类:

    主要作用于肠腔内而不是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对轻型、排包囊者有效,对重型或慢性患者常与吐根碱或灭滴灵联合应用。碘仿溶液100~150ml作保留灌肠。主要副作用为腹泻,偶有恶心、呕吐和腹部不适。对碘过敏和有甲状腺病者忌用。

      5、其他:

    安特酰胺,口服,0.5g,1日3次,连续10日;巴龙霉素,每日每公斤体重15~20mg,分次口服,5~7日;安痢平,口服,0.1g,1日3次,连服10日。以上3药都作用于肠腔内阿米巴。

      以上各种药物除灭滴灵外,往往需要2种或2种以上药物的联合应用,方能获得较好效果。

      (三)并发症的治疗:

    在积极有效的灭滴灵工吐根碱治疗下,一切肠道并发症可得到缓解。暴发型患者有细菌混合感染,应加用抗生素。大量肠出血可输血。肠穿孔、腹膜炎等必须手术治疗者,应在灭滴灵和抗生素治疗下进行。

      肠阿米巴病若及时治疗预后良好。如并发肠出血、肠穿孔和弥漫性腹膜炎以及有肝、肺、脑部转移性脓肿者,则预后较差。治疗后粪检原虫应持续半年左右,以便及早发现可能的复发。

    阿米巴肠病辨证论治

     二、阿米巴肠病中医治疗

     在治疗上以导滞、行气、和血为原则。初期属湿热证,所谓“利无止法,以通为止”。后期属虚证或虚中挟实证,以攻补兼施,或温补收涩为主,不可过于苦寒,损伤脾胃。若病情危重者,属内闭外脱者,急宜回阳救脱,积极抢救。

      (一)、辨证治疗:

      (1)湿热痢: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佐以调气、行血、导滞。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葛根15g,甘草3g,黄芩9g,黄连9g,水煎服。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15g,黄柏12g,黄连6g,秦皮12g,水煎服、腹痛严重者加木香、青皮、白芍等;便中鲜血多者加地榆炭、槐花炭、当归炭。有表证的加香薷、淡豆豉、夹积滞的加枳壳、槟榔、厚朴。

      (2)疫毒痢: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白头翁汤:(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加银花。地榆、赤芍、丹皮、枳壳、木香等。若症见高热,神昏谵语,甚至痉厥,舌质红绛。苔黄燥,脉细数、为热毒深入心营,用神犀丹:犀角、石菖蒲、黄芩,鲜生地、银花、金汁、连翘、板蓝根、香豉、玄参、花粉、紫草。或紫雪丹:黄金、寒水石、石膏、滑石,磁石、升麻、人参、甘草、犀角、羚羊角、沉香、木瓜、丁香、朴硝、辰砂、麝香。以清热解毒,宣窍镇痉。若症见汗出肢冷,脉细喘促,昏迷,为内闭外脱之象,应用参附汤或独参汤回阳救逆。

      (3)寒湿痢:

      治法:温中、化湿、调气。

      方药:①附桂理中汤:党参12g,干姜9g,白术12g,炙甘草6g。水煎服。加当归、木香、白芍。②艾叶3g,干姜3g,莱菔子4.5g,水煎服,每日3剂。

      (4)虚寒痢(迁延痢):

      治法:补中益气,清肠固涩。

      方药:补中益气汤:黄芪15g,甘草6g,党参12g,当归10g,桔皮6g,升麻3g,柴胡3g,白术9g;水煎服。合桃花汤:赤石脂24g,干姜6g,粳米30g。水煎服。若见有急性痢疾症状,为湿热未清,去赤石脂、干姜等收涩药,加清热化湿解毒药。若久痢不愈,耗伤阴血,下痢赤白粘冻,体虚乏力、伴有腹痛、微热、舌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痢,用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黄连、阿胶、黄芩、鸡子黄、芍药、当归、干姜)进行加减。

      (5)休息痢:

      治法:温中和血,苦辛通降。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或连理汤:人参、白术、干姜、炙草、黄连、茯苓加减。若症见遇寒即发,下痢白冻,无力少食,舌淡苔白,脉沉。为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用温脾汤:人参、桂心、干姜、附子、大黄加减。

      (6)噤口痢:

      治法:清化湿热,和胃降浊。

      方药:用开噤散:人参、黄连、石菖蒲、丹参、石莲子、茯苓、陈皮、冬瓜子、陈米、荷叶蒂。合泻心汤:大黄、黄芩、黄连。加减。如汤剂不受者,先用玉枢丹:山慈姑、续随子、大戟、麝香、腰黄、朱砂、五倍子。少量冲服。若症见舌质红绛而干,脉细脉,为胃阴已大伤加石斛、麦冬、沙参、生地等养胃滋阴。

     (二)、中药验方治疗

      (1)白头翁汤合葛根芩连汤加减:

    白头翁30g、黄芩15g、黄连9g,鸦胆子、厚朴、藿香各9g。恶寒高热者加葛根12g,双花15g;下痢赤多者加生地榆15g;恶心呕吐者加半夏9g;腹痛者加白芍10g;伤津者应适当的补液。

      (2)方药:

    当归50g、防风炭50g、白头翁15g、北秦皮15g、炒黄柏15g、生地黄25g、炮姜炭5g、赤芍15g、水煎服。

      (3)方药:

    太子参10g、炒白术10g、升麻3g,炮姜3g,白芍10g、煨木香5g、焦楂炭10g、乌梅炭5g、炙甘草3g、广陈皮5g、石榴皮10g。水煎服。

  •   阿米巴肠病预防

    治疗患者及携带包囊者,饮水须煮沸,不吃生莱,防止饮食被污染。防止苍蝇孳生和灭蝇。检查和治疗从事饮食业的排包囊及慢性患者,平时注意饭前便后洗手等个人卫生。

  • 阿米巴肠病一般护理

     阿米巴肠病护理

     本病流行于全世界,多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较寒冷的地区,甚至北极圈内也有阿米巴感染和流行。其感染率高低与各地环境卫生、经济状况和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据估计全世界约有10%的人受染,有的地方感染率可高达50%。在我国的分布一般农村高于城市,近年来由于我国卫生状况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急性阿米巴痢疾和脓肿病例,除个别地区外,已较为少见,大多为散在分布的慢性迁延型或典型病例及带虫者。

      (一)传染源:

    慢性病人、恢复期病人及健康的带虫者为本病的传染源,包囊抵抗力很强,在潮湿低温的环境中,可存活12天以上,在水内可活9~30天。但包囊对干燥、高温和化学药物的抵抗力较弱,如50℃时,短时即死亡,干燥环境中的生存时间仅数分钟,在0.2%盐酸、10%~20%食盐水以及酱油、醋等调味品中均不能长时间存活。50%酒精能迅速杀死之。

      (二)传播途径: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①包囊污染水源可造成该地区的暴发流行;②在以粪便作肥料,未洗净和未煮熟的蔬莱也是重要的传播因素;③包囊污染手指、食物或用具而传播;④蝇类及蟑螂都可接触粪便,体表携带和呕吐粪便,将包囊污染食物而成为重要传播媒介。

      (三)流行特点:

    溶组织内阿米巴病发布广泛,在温带地区,该病可时有流行,而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其流行情况则尤为严重。在我国解放以来,各地阿米巴的感染率明显降低,如北京首都医院1973~1978年共检查了38 075例,阳性率为0.52%;福建医大1976年惠安检查216例儿童,阳性率4.63%;东北佳木期医学院报告(1980),检查市郊中学生487例,阳性率仅为0.4%;1979年在浙江乐清普查一个大除农民557例,阳性率为3.2%。其发病情况因时而异,以秋季为多,夏季次之。发病率男多于女,成年多于儿童,这可能与吞食含包囊的食物或年龄免疫有关。

  • 阿米巴肠病饮食原则

      阿米巴痢疾食疗验方

      (一)、验方一

      药物:乌梅肉20~30克,生姜5~10克,绿茶叶3~5克,红糖适量。

      用法:将乌梅肉弄碎,生姜切丝。将乌梅肉、生姜、绿茶叶一同放人锅内,煮沸5分钟,拌入红糖。每日1剂,分2次温服。

      主治:用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的辅助治疗。

      (二)、验方二

      药物:翻白草(无藕)25克,甘草6克,赤芍6克。

      用法:将翻白草、甘草、赤芍放入沙锅内,加适量水煎煮,去渣取汁饮用。每日1剂,分2次服用。

      主治:用于阿米巴痢疾的辅助治疗。

    (三)、 食疗方:

      1、绿茶叶30g,开水1碗局出味,1天分2到3次服。

      2、木耳5g,红糖60,加水一碗半煮熟,连渣服用,每天1次或分2次吃。

      3、黄花菜30g,红糖60g,用水烫熟煮烂,每天1。次或分2次食用。

      4、新鲜马齿苋60g,捣碎,加水4碗和适量红糖,煮剩3碗,每服1碗,每日3次。

      (四)、简易方:

      (1)鸭胆子:

    去壳取仁,成人每次15~20粒,每日3次;胶囊分装,饭后服。连服7~10天为一疗程。 鸭胆子对阿米巴滋养体有杀灭作用,对阿米巴痢疾的根治率为50%,症状消失为2~7天,镜检阴转为3~5天,复发率为6%左右。

      (2)白头翁:

    取根茎每日15~30g,水煎,分3次服。7~10天为一疗程,或入煎剂用。重症另用30~50g煎成1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大剂量白头翁能抑制阿米巴原虫生长,并对肠粘膜有收敛作用,所以能止痢并能止血。

      (3)大蒜:

    紫皮大蒜,每日1枚(约6g), 10日为一疗程。10%大蒜浸出液,可作保留灌肠,适用于慢性阿米巴痢疾。

      (4)石榴皮:

    干品60g,加水200m1,煎成100m1,过滤去渣即成60%石榴皮煎剂。成人每次20m1,每日服三次。慢性阿米巴痢疾6日为1疗程,无效时再继续服1疗程。一疗程治愈率90%。

      (5)天香炉(金锦香):

    用30~60g,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空腹各服1次,连服3~5天,服药期间忌吃豆腐、蛋类。治阿米巴痢疾效果比较好。

      (6)铁线草60g,

    风尾草60g、大蒜30g,水煎服。治阿米巴痢疾有一定的疗效。

      |(五)阿米巴痢疾患者吃什么好? 

     为减少肠道刺激,使肠道乇底清理休息,发病1--2天首先应禁食,必要时应从静脉补液。如症状严重禁食时间应延长,使肠道完全休息。待症状缓解后,开始进食时应给以清流,最好的食物是米汤、稀藕粉,可每日6--7次,并适当饮用盐开水。大便次数再减少可改为流食食物。除米汤藕粉之外可增加蒸蛋羹、蛋花汤、果汁、过箩菜汁、杏仁霜等。病情再进一步好转可改为低脂少渣半流。食物要易于消化吸收,忌用胀气及具有强烈刺激性调味品。可用白米粥、细挂面、薄面片、烤面包、烤馒头片和少量易消化的蛋白质食物,如鱼肉、鸡肉末等。恢复期可用少渣软饭。但在病人大便恢复正常之前暂不用粗粮、豆类及含纤维高的蔬菜和水果。如欲食用可制成菜泥、果泥、果汁等。牛奶不宜应用。

肠道阿米巴病,阿米巴痢疾
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阿米巴)(entamoeba ihstolytica Schaudinn,1930),主要寄生于结肠内,引起阿米巴痢疾或阿米巴结肠炎。痢疾阿米巴也是根足虫纲中最重要的致病种类,在一定条件下,并可扩延至肝、肺、脑、泌尿生殖系和其他部位,形成溃疡和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