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囊虫病

    囊虫病(又称猪囊虫病)是猪肉绦虫的蚴虫寄生在人体各组织器官所致的疾病。囊虫病是猪绦虫病人内源性的自体感染或人进食猪条虫卵污染的水与食物,虫卵经口感染进入胃、小肠,经消化液作用后,六勾蚴脱出,穿过肠壁血管,经血循环散布全身,寄生在人体的皮下组织、肌肉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为囊虫称囊虫病。其中脑囊虫病最为严重。囊尾蚴的寿命可长达十数年。因此要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传染科
    疾病别称:猪囊虫病,包囊虫病,囊尾蚴病,猪包囊虫病,猪囊尾蚴病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全身
    多发人群:生食猪肉习惯者多见,发病年...
    是否传染:有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60%
    治疗周期:1个月
    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 —— 8000元)
    疾病症状:低烧,红晕,抽搐
    相关检查:白细胞数,脑脊液囊虫病间接血球凝集试验,脑脊液猪囊虫抗体
    并发症:视神经萎缩,玻璃体混浊,白内障
    治疗药品:阿苯达唑片,阿苯达唑胶囊,吲哚美辛巴布膏
  •   一、病因

      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俗称囊虫)在人体寄生可引起囊尾蚴病,而牛带绦虫的幼虫(牛囊尾蚴)不会引起人体囊尾蚴病。猪带绦虫卵经口感染后在胃和小肠经消化液,尤其胆汁的作用后,卵胚膜内的六钩蚴(oncosphere)脱囊孵出,经血液散布于全身。约经3周幼虫在组织内发育至1~6mm大小,并出现头节;9~10周时发育成为感染性幼虫,呈圆形或椭圆形乳白色透明囊泡,内含黄色清亮液体与内凹的头节,后者呈白色点状,位于一侧。囊尾蚴大小与形状视其寄生部位而异。位于皮下组织,尤其肌肉内者,生长于肌纤维之间,呈椭圆形,状如胶囊。脑实质内囊尾蚴呈圆形,约黄豆大小。脑室内囊尾蚴亦呈圆形,直径可达3cm以上;位于颅底软脑膜或脑室内囊尾蚴生长不受限制,其直径达3~6cm,退化后其囊被膜呈袋状扩大,内无头节。由于囊尾蚴不断随脑脊液方向流动,常带蒂与脑膜或脑室相连。

      囊尾蚴按其形态与大小可分为三种:纤维素型(cysticercus celluloses)、葡萄状型(cysticercus racemosus)与中间型(intermediate form cysticercus)。纤维素型为最常见,因常位于皮下结缔组织而命名,大小为5~10mm,圆形或卵圆形,无色透明囊泡,内含清亮液体与白色点状的头节。头节上有四个吸盘与两排小钩为其特征。囊膜分为三层,最外层为皮层,系嗜酸性玻璃状薄膜。中间层为细胞核层。内层为实质层,较厚,由细纤维网组成。扫描电镜观察可见囊泡表面呈鹅蛋石样,上有微绒毛与一小孔,头节可从孔道伸出。葡萄状型较大,其直径可达4~12cm,为圆形或分叶状囊泡,类似葡萄,肉眼看不到头节为其特征。仅见于人的脑部,未见于其他中间宿主如猪。近年来发现在显微镜检查时常可见头节痕迹。中间型在人脑中发现,体节较大,呈分节状,长出一至数个囊泡,其特征为可见头节,位于囊内或部分从囊壁伸出,故其形态与大小介于纤维素型与葡萄状型之间。在脑囊尾蚴患者中以纤维素型最常见,但在9%~13%尸检者同时有葡萄状型与中间型并存。这三种囊尾蚴的部位、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纤维素型常局限于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除可引起脑室阻塞产生颅内高压外,位于脑实质静区,囊尾蚴数不多的患者可无症状,或病情较轻。葡萄状型与中间型常位于颅底的危险部位,产生严重进行性炎症反应,引起颅底脑膜炎,因脑膜粘连产生第四脑室孔堵塞,引起颅内高压与脑积水。

      囊尾蚴寿命为3~10年,长者可达20年或以上。虫体死后发生纤维化与钙化。

      二、发病机制

      猪带绦虫卵经口入胃、十二指肠,经消化液和胆汁的作用,孵出六钩蚴,钻入肠壁,经血循环散布至全身各种组织和器官。幼虫寄生部位多见于皮下组织和肌肉,其次为眼与脑部包括脑室、脑组织与脑表面,也可寄生在心脏、肺、腹腔与脊髓。囊虫除在眼、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外都由纤维素包围。

      活幼虫在局部则可引起典型炎症反应,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有时见异物巨细胞;继后纤维囊肿坏死与纤维化,最后虫体死亡、钙化。病变轻重程度因囊虫数量、寄生部位及局部组织反应不同而异,以脑部病变为最严重。

      1.大脑型 六钩蚴经血循环由脉络丛入脑,囊尾蚴可寄生在脑实质、脑室、蛛网膜下腔。半数患者仅1~2个囊虫,部分可多个,多处寄生。寄生在脑实质称大脑型,病变多位于灰质与白质交界处,大的囊尾蚴病变呈占位性病变。

      2.脑室型 寄生在脑室内常为单个,游离或带蒂系于脑室壁,在脑室孔处可造成活瓣性阻塞,发生间歇性脑积水。

      3.脑膜型 囊尾蚴位于软脑膜下、蛛网膜下腔或颅底为脑膜型。由于周围有空隙,阻力小,虫体较大,最大者似葡萄,称葡萄状囊尾蚴,极易破裂。囊尾蚴寄生部位产生轻度炎症。在脑膜者有脑膜增厚、粘连,类似结核性脑膜炎。粘连重者脑脊液循环吸收障碍,产生交通性脑积水。

      4.混合型 部分患者几型可同时存在,即大脑型、脑室型或脑膜型合并存在称混合型。

      从光镜、电镜研究结果,证明脑囊尾蚴可分为活动期、蜕变死亡期、钙化期三个明显阶段。蜕变死亡期囊尾蚴纤毛、头节、虫体崩解,并释放异体蛋白。后者引起脑水肿,炎症反应,胶质纤维增生,脑组织软化,甚至形成脑内小脓肿。过去认为脑囊尾蚴的囊液内异体蛋白抗原数量微小,脑组织反应较轻,对人体毒性不大。近来国内研究表明其囊液内异体蛋白抗原可达相当高的水平。脑组织对其崩解后释放的异体蛋白可产生明显的炎症反应。石灰小体是囊尾蚴崩解后形成脓肿的重要依据。只要发现石灰小体即可做出脑囊尾蚴病的诊断。

      显微镜检查在活囊尾蚴周围可见少量神经胶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死囊尾蚴周围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与浆细胞,继之发生异物反应和纤维化。

      国内报告本病流行区内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尸检发现,约1/3的病例并发脑囊尾蚴病,而其他病例尸检仅见0.014%~0.46%,两者差异显著,说明脑囊尾蚴病患者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易感。病死率增高。

      囊尾蚴寄生于皮下、肌肉则产生皮下囊尾蚴结节;寄生于眼常在视网膜、玻璃体、眼前房、眼肌、眼结膜下等,引起病变及功能失常。

  • 囊虫病一般治疗

    一、囊虫病西医治疗 

      要抓好“驱、管、检”的综合防治措施。

       1.病原治疗

    实验与临床研究结果证明吡喹酮和阿苯达唑是抗囊尾蚴的主要药物,适用于活动期与部分退化死亡期的囊尾蚴,临床治疗皮下肌肉型和脑囊尾蚴病均有较好效果;非活动期及部分蜕变囊尾蚴则无需抗虫治疗。吡喹酮以杀虫作用为主,药效快,疗程短,但副作用大。阿苯达唑以影响虫体的正常代谢为主,药效缓和,疗程略长,副作用较小。

      (1)吡喹酮:

    本药有强烈杀囊尾蚴的作用,虫体大量死亡后释放异体蛋白,引起严重过敏反应,尤其脑囊尾蚴病患者的反应更强,甚至发生脑疝,危及生命,故必须住院治疗。其剂量与疗程应根据不同临床类型而异。皮肌型囊尾蚴病的剂量,成人为600mg/次,3次/d,1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后半个月,皮下结节逐渐缩小,于1~2个月内消失。病理检查可见结节内囊虫死亡,囊壁变性退化。弥漫性多发性皮肤型囊尾蚴病,尤其囊尾蚴性假性肌肥大者,可重复1~2个疗程。

      脑囊尾蚴病采用吡喹酮的剂量应根据脑内囊尾蚴的部位与数量而不同。颅脑CT扫描与MRI检查可清楚显示脑组织内囊尾蚴阴影,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如果脑内虫数少,可采用吡喹酮10mg/(kg·次),3次/d,4天为一个疗程,总剂量为120mg/kg体重。如果脑囊尾蚴为多发性,尤其弥漫性者伴有皮肤肌肉囊尾蚴病或精神障碍、颅内高压者,尤应特别谨慎,应进行眼底检查有无视神经盘水肿,并测定颅内压,不宜过早用药。颅内高压者应先用地塞米松和甘露醇静脉滴注,降低颅内压,使其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眼底视盘水肿明显好转时,才可用吡喹酮治疗。常采用小剂量长疗程与多个疗程为宜。剂量为20mg/(kg·d),3次分服,9天为一个疗程,总剂量180mg/kg体重。间隔3~4个月重复一个疗程,一般需要2~3个疗程。疗效较好,治后半年随访时约2/3患者癫痫停止发作,神经症状大多控制或改善。与治疗前CT对比,脑内囊泡绝大多数消失。对皮肤肌肉型患者的效果更好,皮下结节一般2~3个月内消失。

      副作用:常见有头痛,有时剧烈,恶心、呕吐、发热、意识障碍、癫痫发作,尤其因急性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并发脑疝,可危及生命。弥漫性皮肌型囊尾蚴病治疗过程中也可产生发热与过敏反应。有时“单纯”皮肌型由于脑内的囊尾蚴死亡后也可引起脑水肿、剧烈头痛等脑部症状,应当密切观察,早期发现,及时对症治疗。

      (2)阿苯达唑:

    本药对皮肌型、脑与眼囊尾蚴病均有良好疗效。常用的剂量与疗程为18mg/(kg·d),分2次口服,10天为一个疗程。脑型患者间隔2~3个周,重复一个疗程,一般需要2~3个疗程。治后4~6个月皮下结节平均减少96.5%~99.3%。脑型患者治后随访,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者占84.57%。

      副作用:脑型患者于第一个疗程结束后7~16天发生头痛(53.7%)、癫痫(13.3%)、低热(22.7%)、视力障碍(4.8%),给予甘露醇和地塞米松治疗后可以控制,1~2天内恢复。反应较吡喹酮治疗为轻。这可能与囊尾蚴在脑组织内缓慢死亡,引起炎症反应较轻有关。

      (3)甲氧哒唑:

    对猪囊尾蚴的实验治疗表明,其疗效明显优于吡喹酮和阿苯达唑,且未见明显的副作用。可能是治疗囊尾蚴病最有前途的药物,尚待扩大临床验证。

      吡喹酮、阿苯达唑治疗脑囊尾蚴病的远期疗效:吡喹酮20mg/(kg·d),服用6天;10mg/(kg·d),服用24天;30mg/(kg·d),服用4天。阿苯达唑15mg/(kg·d),30天。连续随访5年结果,近期与远期疗效的总有效率:吡喹酮组为68.6%与85.7%;阿苯达唑组为79.3%与93.1%。两种药物远期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

      2.对症治疗

    对颅内压增高者,可先给予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加用地塞米松5~10mg/次,1次/d,连续3天,再开始病原治疗。发生癫痫、过敏反应应作相应处理。

      3.手术治疗

    眼内囊尾蚴病以手术摘除为宜。如用吡喹酮治疗,虫体杀死后可引起炎症反应,加重视力障碍或失明。脑内囊尾蚴病,尤其是第三与第四脑室内囊尾蚴多为单个亦可采用手术除之。

      囊尾蚴病合并猪带绦虫病患者先及早驱虫,但不宜用吡喹酮。可用槟榔与南瓜子等其他驱绦虫药治疗。

      4.用药原则

      1.囊虫病皮肌型以口服比奎酮和其他辅助药物治疗。

      2.囊虫病脑型应用比奎酮前3天先用地塞米松治疗减轻免疫反应;伴发颅内高压时加用甘露醇脱水;并发癫痫时要加苯妥英钠治疗。

      3.眼囊虫和脑室囊虫者应先进行必要的手术治疗,后再用比奎酮治疗。

      4.脑囊虫病治疗后引起发热、头痛、抽搐、皮疹时要加强对症支援治疗,病程长,体质衰弱者可用特需药物治疗。

      预后

      早期诊断及治疗对脑囊尾蚴病原体的预后十分重要,并可完全治愈,不留后遗症。

    囊虫病辨证论治

    囊虫病中医治疗

      l、处方:

    姜半夏、雷丸、陈皮各9克,茯苓、自芥子各12克,苡米15克。 用法:共研为细末,做成蜜丸,每服9克,每天3次。疗程l~5月。

      2、处方:

    全蝎50克,蝉蜕75克,甘草25克,朱砂15克,琥珀20克,冰片5克。 用法:将诸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朱砂、冰片待其它药物碾细后,再合成)。每次3.5~5克,日服2~3次,温开水送下。

  • 囊虫病预防  

       1.治疗病人

     在普查的基础上及时为患者驱虫治疗。猪带绦虫病患者是本病的惟一传染源,故患者的彻底驱虫治疗不但可预防他人感染,亦可避免自身感染,而且使猪的囊尾蚴病发病率下降。

      2.管理厕所猪圈

     发动群众管好厕所、建圈养猪,控制人畜互相感染。

      3.注意个人卫生

     必须大力宣传本病的危害性,革除不良习惯,不吃生肉,饭前便后洗手,以防误食虫卵。烹调务必将肉煮熟。肉中的囊尾蚴在54℃经5分钟即可被杀死,切生熟肉刀和砧板要分开。

      4.加强肉类检查 

    搞好城乡肉品的卫生检查,尤其要加强农贸市场上个体商贩出售的肉类检验,在供应市场前,肉类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和处理。猪肉在-12~-13℃环境中,经12小时,其中囊尾蚴可全部被杀死。

      在防治中要加强领导,农、牧、卫生、商业部门密切配合,狠抓综合性措施的落实,切实做到防治见效。

  • 囊虫病一般护理

    囊虫病护理

      不吃生肉,饭前便后洗手,烹调务必将肉煮熟,肉中的囊尾蚴在54℃经5分钟即可被杀死,切生熟肉刀和砧板要分开。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 囊虫病饮食原则

    囊虫病饮食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不吃生肉,饭前便后要洗手,以防误食虫卵,烹调务必将肉煮熟,肉中的囊尾蚴在54℃经5分钟即可被杀死,切生熟肉刀和砧板要分开。

猪囊虫病,包囊虫病,囊尾蚴病,猪包囊虫病,猪囊尾蚴病
囊虫病(又称猪囊虫病)是猪肉绦虫的蚴虫寄生在人体各组织器官所致的疾病。囊虫病是猪绦虫病人内源性的自体感染或人进食猪条虫卵污染的水与食物,虫卵经口感染进入胃、小肠,经消化液作用后,六勾蚴脱出,穿过肠壁血管,经血循环散布全身,寄生在人体的皮下组织、肌肉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为囊虫称囊虫病。其中脑囊虫病最为严重。囊尾蚴的寿命可长达十数年。因此要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