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是两大主要传染源。钩端螺旋体病几遍及世界各大洲,尤以热带和亚热带为著。我国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发现本病,并以盛产水稻的中南、西南、华东等地区流行较重。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钩体毒血症状;中期可伴有肺出血、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黄疸、全身出血倾向、肾炎、脑膜炎、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靶器官损害表现;晚期多数病例恢复,少数病例可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以及脑动脉闭塞性炎症等多与感染后的变态反应有关的后发症。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与肝、肾衰竭为常见致死原因。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传染科
    疾病别称:钩体病,七日热,外耳病,外耳氏病,细螺旋体病,稻瘟病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全身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有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90%
    治疗周期:2-4周
    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 —— 5000元)
    疾病症状:出血倾向,脑膜刺激症状,弛张热
    相关检查:乳胶凝集试验,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钩端螺旋体乳胶凝集试验
    并发症:心肌炎,溶血性贫血
    治疗药品:阿奇霉素分散片,青霉素V钾片,阿莫西林颗粒
  •   一、钩端螺旋体病病因

      外伤因素(45%)

      钩体经人体正常或损伤的皮肤,亦可经黏膜进入人体,迅速从淋巴系统和血液到达全身,出现菌血症,再进入各器官,组织,细胞,甚至还可侵入蛛网膜下腔,眼前房等组织,这种穿透力可能与其特别的,灵活的螺旋状运动有关,与菌体内含有透明质酸酶成分亦有一定关系。

      病毒感染(35%)

      钩体侵入人体引起感染后,由于人体与钩体型别及其毒物性质不同,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表现为不同临床类型的钩体病,在一般情况下,毒力较强的黄疸出血型,秋季型,澳洲型,犬型等菌型的感染,较易引起黄疸或出血等较重的临床表现;而感冒伤寒型,七日热型,特别是波摩那型等毒力较弱的感染,则常引起钩体病的轻型,但黄疸出血型等毒力较强菌型的感染,也可出现轻型无黄疸型,反之,如流感伤寒型的感染,也可引起一定程度的黄疸或出血,这可能与人体原有免疫状态高低有关。

      二、钩端螺旋体病发病机制

      钩体经人体正常或损伤的皮肤,亦可经黏膜进入人体,迅速从淋巴系统和血液到达全身,出现菌血症,再进入各器官,组织,细胞,甚至还可侵入蛛网膜下腔,眼前房等组织,这种穿透力可能与其特别的,灵活的螺旋状运动有关,与菌体内含有透明质酸酶成分亦有一定关系,菌血症初期,临床上出现感染中毒症状,全身毛细血管、肺、肝、肾、心、中枢神经系统等器官发生急性,严重的功能改变,钩体病是全身广泛性疾病,早期主要是感染中毒性微血管功能的改变,其特点是病理形态改变轻微而功能改变较为显著,钩体的侵袭力可能由其黏附细胞作用或其毒性产物侵入细胞,引起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如线粒体肿胀,变空,嵴突消失,溶酶体增多;微血管充血,偶见微血管壁破损,毛细血管渗血或有纤维蛋白渗出,随着病情的进展,钩体及其毒物进一步引起肺、肝、肾、心、横纹肌、淋巴结、中枢神经系统等器官的功能和形态损害,出现肺出血、黄疸、肾衰竭、脑炎等器官损害症状,由于钩体菌型,毒力以及人体反应的不同,钩体病的表现复杂多样,轻重程度不一,临床上往往以某种脏器病变占优势,而出现不同类型,钩体病组织形态损害一般较轻,经治疗后,可完全恢复,不留瘢痕,钩体侵入人体后,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首先增多,有不同程度吞噬钩体的活动,出现微弱炎症反应,但无明显白细胞的浸润,也不化脓,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有明显吞噬钩体能力,腹股沟及其他表浅淋巴结肿大,钩体发病后1周左右,血液中开始出现特异性抗体,以后随病程抗体效价逐渐增高,距发病开始后1个月左右可达高峰,凝溶抗体效价有时高达1∶10000,IgM首先出现并效价逐渐增高时,血循环中钩体开始减少并消失,此后病程中钩体很少在血循环中出现,当血清中抗体出现,钩体减少消失时,肾脏中的钩体并不受血液中特异性抗体的影响,能在肾脏中生存繁殖并常随尿排出体外,在感染钩体后肿大的淋巴结中可见到生发中心及髓质迅速增大而副皮质区相对减少,浆细胞大量增加,表现出明显的骨髓依赖淋巴细胞(B细胞)增生反应,在免疫反应出现,当钩体从血液中消失时,可出现特异性的免疫反应,患者出现后发热,眼和神经系统后发症等与超敏反应有关的临床表现,实验动物研究,曾提出钩体毒素,钩体黏附,钩体中毒阈值,器官钩体含量等因素为引发本病的理论,但均未获完全证实。

      钩体侵入人体引起感染后,由于人体与钩体型别及其毒物性质不同,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表现为不同临床类型的钩体病,在一般情况下,毒力较强的黄疸出血型,秋季型,澳洲型,犬型等菌型的感染,较易引起黄疸或出血等较重的临床表现;而感冒伤寒型,七日热型,特别是波摩那型等毒力较弱的感染,则常引起钩体病的轻型,但黄疸出血型等毒力较强菌型的感染,也可出现轻型无黄疸型,反之,如流感伤寒型的感染,也可引起一定程度的黄疸或出血,这可能与人体原有免疫状态高低有关。

      不同型的钩体病病变差异悬殊,而同型钩体病的不同病例各器官组织损伤程度,也有明显差异,对比钩体病肺弥漫出血型与黄疸出血型的病理形态,这两型的主要损伤器官及其基本病理形态变化不一致,但也有其共同的基本病理变化。

  • 钩端螺旋体病一般治疗

      一、钩端螺旋体病西医治疗

      对钩体病各型均应特别强调“三早、一就地”,也就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不宜长途转送患者而就地治疗。

    1.一般治疗

    强调早期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饮食,保持体液与电解质的平衡,如体温过高,应反复进行物理降温至38℃左右。在患者家中、门诊或入院24h内特别在6~24h内密切观察病情,警惕青霉素治疗后的雅-赫反应与肺弥漫性出血的出现。患者尿应采用石灰、含氯石灰等消毒处理。

      2.早期及钩体血症型的治疗

      (1)抗菌药物:

    青霉素国外常用大剂量,国内多用首次肌内注射40万U,以后每6~8h再用同等剂量重复,直到体温下降2天后,或治疗共7天,儿童量酌减[5万U/(kg·d)]。发病急骤、中毒症状特重者,可给160万~240万U/d,分4~6次肌内注射。为了预防发生雅-赫反应,可在应用首剂青霉素肌内注射的同时或稍前用氢化可的松200~500mg,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或以不稀释液缓慢静脉注射。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庆大霉素,16万~24万U/d,肌内注射。也可采用四环素0.5g/次,4 次/d,口服,7天,或多西环素0.1g/次,2次/d,口服,7天。

      青霉素治疗后的雅-赫反应,一般是在注射首剂青霉素0.5~4h,多数在2h内突然出现寒战、高热、头痛、身痛、脉速、呼吸快等,比原有症状更重,或体温骤降,出现低血压、休克、冷厥等。反应一般在30 min至1h即消失。少数患者可诱发肺弥漫性出血,应立即加强镇静剂如哌替啶或氯丙嗪、异丙嗪合剂,氢化可的松200~300mg缓慢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必要时还可采用物理降温,严格控制输液速度,纠正酸中毒,必要时可辅以强心。

      (2)镇静药物:

    对一般钩体患者,均宜首先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1~0.2g或异丙嗪、氯丙嗪25~50mg或口服地西泮5mg以控制躁动,有助于防止肺弥漫性出血等重症的发生。

      (3)肾上腺皮质激素:

    如发病特急,体温超过40℃,或有其他严重感染中毒性表现如烦躁不安、神志淡漠、呼吸脉搏偏快、血压偏低等则可能是肺弥漫性出血的前兆。可酌情用氢化可的松200~5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200ml静脉滴注,20~30滴/min。病情紧急时可静脉缓慢直接推注,并视病情变化重复使用。

      3.肺弥漫性出血型的治疗

      (1)抗菌药物:

    首选青霉素,首剂40万U肌内注射,以后根据病情给药。先兆期患者,40万U/8h,肌内注射;极期(出血期)或垂危期患者首剂后40万U/4h,肌内注射,连续3次,以后每6~8小时40万U,肌内注射。体温正常、病情稳定后酌情减量,直到血痰、啰音消失超过7天,虽有低热,仍可停药。对垂危期患者亦可用青霉素首次40万U,静脉缓注,以后24h内每4~6小时1次,肌内注射,待病情好转后,仍改为每6~8小时1次,肌内注射。国外对钩体器官损害期患者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达320万~640万U/d,且未发现雅-赫反应。推测除患者病情可能较轻外,与给药途径为静脉持续滴注,量虽然很大,但单位时间进入体内的并不多。此种给药方式值得在国内试用、观察。

      (2)镇静药物:

    应保持患者完全安静,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检查和搬动。镇静剂的选择、剂量、用法,应根据病情决定。对先兆期患者采用异丙嗪、氯丙嗪各25~50mg,肌内注射,0.5~1h仍不能达到有效镇静者,可再用1次,如仍无效,可用10%水合氯醛20~30ml灌肠,直至较好的镇静。如效果仍不满意,可在纠正缺氧及水盐代谢紊乱的同时,用哌替啶50~100mg肌内注射。病情稳定24h后可停止应用。对垂危期患者,因多有不同程度的呼吸衰竭,使用大剂量哌替啶和氯丙嗪应特别谨慎,此时极度烦躁者可选用异丙嗪50mg肌内注射或10%水合氯醛30ml灌肠。

      (3)肾上腺皮质激素:

    主要用氢化可的松,对因缺氧引起的脑水肿的病例,可加用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成人总剂量一般为400~600mg/d静脉滴注,个别毒血症特别严重者,可达1000~2000mg/d,剂量大小应根据起病早晚与病情决定。对先兆期患者,病情不太严重者,用200~500mg /d即可。对极期患者首剂5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对垂危期患者可用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500mg静脉缓慢注射,必要时,直至病情稳定好转以后,酌情减量,稀释静脉滴注。

      (4)输液:

    应酌情静脉输液。但输液速度在病情严重的患者不宜过快,特别是对肺弥漫型出血患者伴发低血压时,一般为20滴/min左右。如对此种病例采用一般常规扩容补液以提高血压,常可迅速诱发肺弥漫性出血的严重后果。若确定为合并感染中毒性休克,可在严密观察下适当加快输液速度。

      (5)强心药物:

    如有第一心音减弱、奔马律、心脏扩大,或有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20次/min,或其他快速室上性心律者,可采用毒毛花苷K0.25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ml由缓慢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必要时3~4h后可重复应用0.125~0.25mg,1次,24h用量不超过1mg。其他如去乙酰毛花苷亦可选用。

      经上述治疗2~4h后,若患者仍高热、烦躁不安、脉搏有力,可用30%温乙醇全身擦浴,使皮肤发红,反复数次,直至病情稳定,体温下降到38℃左右后停止。对经抢救后肺部啰音已减少或消失而缺氧无改善者,多有陈旧黏液血痰梗阻呼吸道,可用中西药物气熏,强力化痰、祛痰。极个别患者,经口鼻不断涌血阻碍呼吸,一般吸氧无效时,近年有报道经气管切开后用呼吸器呼气末加压给氧,自气管内直接吸出积血并连续输新鲜血、血小板等,因而得以脱险的病例。国内左鹏鸥采用较大剂量山莨菪碱治疗本型患者5例。方法为10mg/15min静脉注 射,1~4h好转后改10mg/1~2h,静脉滴注。一般12h后即显著好转,5例痊愈,每例用山莨菪碱总量50~140mg。肺弥漫性出血型病情较重,但如在先兆期或极期处理恰当,患者反应较好则病情常在2~4h开始稳定,6~12h逐渐进步,24h后一般即脱离危险,且恢复后常不留任何后遗症。

      4.黄疸出血型的治疗

    对轻、中度患者,在抗菌疗法的基础上,适当对症治疗即可,对重症患者,应加强下述疗法。

      (1)出血处理:

    维生素K110~20mg静脉滴注,或维生素K3 8mg/次,2次/d,肌内注射。同时可用大剂量维生素C3~5g,1次/d,静脉滴注,亦可用云南白药及其他止血剂。出血严重或有失血性休克者,争取多次少量输新鲜血,静脉适量输液,补充血容量。

      (2)精心护理:

    患者应卧床休息,记录出入量,给予易消化饮食,胃肠道出血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昏迷患者应注意口腔卫生,勤翻身,保持皮肤清洁,预防褥疮及继发性感染,给予鼻饲,保证充足的营养等。

      (3)保护肝脏:

    可适当的应用保护肝细胞的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易善复)、硫前列酮(前列腺素E)等细胞膜保护剂。亦可给予抑制肝脏炎症的药物,如复方甘草酸等降酶退黄药物。同时预防和纠正肝性脑病。

      (4)保护肾脏:

    参阅肾衰竭型的治疗。

      5.肾衰竭型的治疗

    对轻症患者,在抗菌疗法的基础上,适当对症治疗,肾脏损害大多可自行恢复。对重症患者,需进行透析治疗,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6.脑膜脑炎型的治疗

    除青霉素剂量宜偏大、疗程宜偏长外,可配合中医中药处理。中医称“暑痉型”,是暑热之邪亢盛,深入营分,热极风动。方药为清营汤加减,另服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

      7.后发症的治疗

    后发热、反应性脑膜炎等后发症,一般仅采取对症治疗,短期即可缓解。必要时,可短期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则恢复更快。

      (1)眼后发症的治疗:

    扩瞳,用1%阿托品溶液滴眼一至数次。如瞳孔不能充分扩大或虹膜后粘连未能拉开,则可用10%去氧肾上腺素溶液滴眼,1%去氧肾上腺素结膜下注射或用强力扩瞳剂(1%阿托品,4%可卡因,0.1%肾上腺素各0.1m1)结膜下注射等,使瞳孔扩大至最大限度,将已形成的虹膜后粘连尽可能拉开。瞳孔扩大后以1%阿托品点眼1~3次/d,保持至痊愈后数日到2周。眼部热敷,20min/次,2~4次/d,局部应用可的松滴眼或结膜下注射。重症患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内服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滴注。其他可用1%~2%乙基吗啡(狄奥宁)滴眼剂滴眼,内服水杨酸钠。对后部葡萄膜炎可用烟酸、妥拉唑林、山莨菪碱、碳酸氢钠静脉滴注等,以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恢复期内服碘化钾合剂。重症患者当其他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应用免疫抑制剂。

      (2)神经系统后发症的治疗:

    早期应用大剂量青霉素,并给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有瘫痪,可给针炙、推拿治疗。口服维生素B1、B6、B12及血管扩张药,亦可选用中药治疗。早期治疗,患者多能恢复。晚期开始治疗者,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二、预后

      钩体病的预后与治疗的早晚个体差异、疾病类型有关。起病48h内接受抗生素与相应对症治疗者,恢复快,很少死亡。但如迁延至中、晚期,则病死率增高。肺弥漫性出血型垂危期、黄疸出血型出现广泛出血或肝、肾衰竭与脑膜脑炎型有深昏迷、抽搐者,则预后不良。葡萄膜炎与脑内动脉栓塞者有时可遗留长期眼部与神经系统后遗症。

    钩端螺旋体病辨证论治

      三 、钩端螺旋体病中医治疗

    1.清热解毒贯穿始终

      本病有时令外邪所引起, 毒从邪来, 热由毒生,热毒为患, 为本病致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疗不论卫分之解表, 或气分之清气, 或营血之清营凉血, 均应以解毒为主。常用银翘解毒散、 清瘟败毒饮或黄连解毒汤与犀角地黄汤合方加减, 清热解毒为主,往往多能奏效。

      2.顾护阴津

      本病系湿热之证, 往往伤阴耗液而致阴津受损,阳络无所顾护, 外溢而出血。因而治疗上除有热解毒外, 养阴、 凉血、 止血不可忽视,可在清热、 解毒、 凉血方中加入养阴之品, 如犀角地黄汤加用大剂生脉散或增液汤, 再加侧柏叶、 白茅根、 鲜藕节、 三七等凉血止血活血之品, 则解郁热,凉血解毒固脱止血之力更彰。

      3.利湿除黄,醒脑开窍

      本病多兼湿, 湿热熏蒸, 发为黄疸, 甚则湿热蒙闭清窍, 出现 “疫黄” 、 “暑痉” 之证, 故在用清热解毒的同时, 还需佐以清利湿热、 泄热开窍之法。前者可用黄连解毒汤与茵陈五苓散合用, 后者可用犀角地黄汤与安宫牛黄丸、至宝丹合用。滋腻之品有碍除湿, 应慎用。

      4.通利腑气

      临床上常见郁热内陷, 或湿热郁阻, 或热毒内伏, 致使肺气不宣,通调失职, 膀胱气化不利,以致尿少, 尿闭, 治宜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 通利腑气, 可用大剂清瘟败毒饮加大承气汤合用, 急下存阴,阴津得复, 小溲方得自利。

  •   钩端螺旋体病预防措施

      (一)消灭和管理传染源

     开展灭鼠保粮灭鼠防病群众运动。疫区内应灭鼠,管理好猪、犬、羊、牛等家畜,加强动物宿主的检疫工作。发现病人及时隔离进行检查治疗,并对排泄物如尿、痰和病人的血、脑脊液等进行消毒。

      (二)切断传染途径

     保护水源和食物,防止鼠和病畜尿污染。应对流行区的水稻田、池溏、沟溪、积水坑及准备开荒的地区进行调查,因地制宜地结合水利建设对疫源地进行改造;加强疫水管理、粪便管理、修建厕所和改良猪圈、不让畜粪、畜尿进行附近池溏、稻田和积水中;对污染的水源、积水可用漂白粉及其他有效药物进行喷洒消毒; 收割水稻前放干田水,或放农药处理;管理好饮食,防止带菌鼠的排泄物污染食品。

      (三)保护易感人群

    在流行地区和流行季节避免在疫水中游泳、嬉水、涉水。加强个人防护、皮肤涂布防护药。尽量穿长统靴和戴胶皮手套,并防止皮肤破损、减少感染机会。

      (四)药物预防

    疫区居民、部队及参加收割、防洪、排涝可能与疫水接触的人员,尽可能提前1个月接种与本地区流行菌型相同的钩体多价菌苗。每年2次,间隔7天。剂量成人第1次1ml,第二次2ml。全程注射后人体产生的免疫力可持续1年左右。以后每年仍需同样注射。有心、肾疾患、结核病及发热患者不予注射。

  • 钩端螺旋体病一般护理

     钩端螺旋体病护理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

  • 钩端螺旋体病饮食原则

     钩端螺旋体病饮食

     1、钩端螺旋体病的食疗方:

      药物:

    鲜茅根250克。

      用法:

    水煎,每日服3次,每日l剂。

      药物:

    千里光全草50克。

      用法:

    水煎,每日l剂,分两次服用。

      2、钩端螺旋体病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饮食宜清淡,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水果 蔬菜,多饮水

      3、钩端螺旋体病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厚味辛辣之品,烟酒类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钩体病,七日热,外耳病,外耳氏病,细螺旋体病,稻瘟病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是两大主要传染源。钩端螺旋体病几遍及世界各大洲,尤以热带和亚热带为著。我国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发现本病,并以盛产水稻的中南、西南、华东等地区流行较重。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钩体毒血症状;中期可伴有肺出血、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黄疸、全身出血倾向、肾炎、脑膜炎、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靶器官损害表现;晚期多数病例恢复,少数病例可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以及脑动脉闭塞性炎症等多与感染后的变态反应有关的后发症。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与肝、肾衰竭为常见致死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