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副伤寒疾病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常年散发,以夏秋季最多,发病以儿童,青壮年较多。可因水源和食物污染发生爆发流行。本病分布我国各地,
副伤寒的病原体有3种 副伤寒甲杆菌 副伤寒乙杆菌及副伤寒丙杆菌 各种副伤寒杆菌均有 O”和 H”抗原 在自然条件下 副伤寒杆菌 般只能感染人类 仅偶尔感染动物 伤寒杆菌是肠道沙门氏菌的一个血清型,亦是伤寒的病因。这种细菌可以经由粪口途径传播,即由人类排泄的粪便,再经由污染的水源或人不卫生的人与人接触来传播。
伤寒杆菌革兰染色阴性,呈短杆状,长1~3.5μm,宽0.5~0.8μm,周有鞭毛,能活动,不产生芽胞,无荚膜。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较好。
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的生活力较强,在水中一般可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维持1~2月,在牛奶中不仅能生存,且可繁殖,能耐低温,在冰冻环境中可持续数月,但对光、热,干燥及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日光直射数小时即死,加热至60℃经30分钟或煮沸后立即死亡,在3%石炭酸中5分钟即被杀死,消毒饮水余氯达0.2~0.4mg/L可迅速致死。
伤寒杆菌只感染人类,在自然条件下不感染动物。此菌在菌体裂解时可释放强烈的内毒素,对本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较重要的作用。以少量内毒素注射于人或家兔静脉内,可引起寒战,发热,不适和白细胞减少,这些现象和伤寒病人的表现极相类似。
伤寒杆菌的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均能产生相应的抗体,但这些并非保护性抗体。由于“O”及“H”抗原性较强,故常用于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以辅助临床诊断,亦可用以制做伤寒菌苗供预防接种。“Vi”抗原见于新分离(特别是从病人血液分离)的菌株,能干扰血清中的杀菌效能和吞噬功能,是决定伤寒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但抗原性不强,所产生的“Vi”抗体的凝集效价一般较低且为时甚短;当病原菌从人体中清除后,“Vi”抗体滴度迅速下降。“Vi”抗体的检出虽对本病的诊断无多大帮助,但却有助于发现带菌者。含有“Vi”抗原的伤寒杆菌可被特异的噬菌体裂解。利用“Vi”Ⅱ型噬菌体可将伤寒杆菌分为约100个噬菌体型,对追踪传染源有帮助。
伤寒与副伤寒一般治疗
一、伤寒与副伤寒西医治疗
1.临床类型治疗
治疗依临床类型而不同,肠炎型给抗菌药3~5日即可,而肠外侵袭的伤寒型、病原治疗首选氯霉素,每日2550mg/kg体重,分次服用,疗程至少2周。也可用至体温正常后停药5- 7d, 再以全量或半量应用5-7d, 总疗程不得少于2周。有效者用药后数小时细菌从血液中清除,毒血症在2-3d内改善,随后体温逐渐下降,平均退热时间约100h。该药对减少复发和带菌状态无帮助。用药期间应注意氯霉素的副作用。氨苄西林每日60-100mg /kg,或复方磺胺甲恶唑(复方SMZ-TMP)可作氯霉素的替代药,疗程也应在2周以上,效果稍差于氯霉素。多元耐药株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氟哌酸)每日成人1.2-1.6g或氧氟沙星(氟嗪酸)每日成人 600mg;儿童不宜采用。该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而达到杀菌作用,口服吸收好,体内分布广,易渗入各组织。副作用轻微,偶有头昏、皮疹或纳呆等。利福平、磷霉素、氨基糖甙类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等也可选用,但均不作为首选药物。败血症型则需按10~14日长疗程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按肠道传染病隔离,注意水、电解 质平衡。高热者可物理降温。为防止胃肠道穿孔,饮食宜营养丰富,避免多渣胀气的食物,便秘时可低压灌肠。重症患者可输少量鲜血。 肠出血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禁食或进流质,注意维持血容量。肠穿孔者应减少肠蠕动,放置胃肠减压,抗菌治疗除针对伤寒菌外尚须兼顾肠道细菌及厌氧菌;注意抗休克及全身支持治疗,有条件者也可采用手术治疗,以简单的缝合、引流为主。
有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脑病等严重毒血症者可在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同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2-3d。 合并血吸虫病者可用吡喹酮治疗。
带菌者不宜做接触熟食的工作。可用喹诺酮类或氨苄西林治疗,疗程4-6周。合并胆囊病变者可考虑胆囊切除术。
2.病原治疗
选用适当抗菌素。
(1)对非耐药菌株感染、血象、肝、肾功能正常者,可选用:氯霉素,复方新诺明、丁胺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氟啶酸和其他辅助药物。
(2)对耐药菌株感染、血象、肝、肾功能正常者,可选用: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啶酸或氟秦酸、头孢三秦、头孢他定和其他辅助药物。
(3)对妊娠合并伤寒,小儿伤寒,血象低,肝、肾功能不良者,可选用:氨辩青霉素、头孢三秦、头孢他定和其他辅助药物。
(4)对伤寒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者,应联用抗生素,加强对症支援等综合治疗。
(5)对慢性带菌者:应选用有效抗菌药联用,药量足、疗程长,有并存症者应用特需药物进行治疗。
3.并发症治疗
肠出血治疗:加强抗感染、止血、出血量大输鲜血,止血无效可考虑手术;肠穿孔治疗:加强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胃肠减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
4.对症支持治疗
指高热、毒血症状严重、腹胀、腹泻、便秘的治疗。
伤寒与副伤寒辨证论治
二、伤寒与副伤寒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
根据病情发展按卫、气营、血辨证施治。
1、伤寒劳复(身热,尿赤如血色)。用胡黄连一两、山栀子二两(去壳),加蜜半两拌匀,炒至微焦,研细,再加猪胆汗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另取生姜二片、乌梅一个,浸在三合童便中,半日后,去渣留尿,加温,饭后将药丸送下。
2、伤寒劳复(按:指伤寒病后,身体未复原而性交,引起旧病复发)。用鼠尿十四粒、韭根一大把,同煮开,去渣,再煮开二次,温服,得汗即愈,无汗可再服一剂。
3、伤寒发狂,胡言乱语。用铁粉二两、龙胆草一两,共研细,磨刀水调服。每服大人一钱,小儿五分。又方:用蚯蚓泥,凉水调服。又方:吞生鸡蛋一枚,有效(症见热极烦躁)。
4、伤寒无汗。用代赭石、干姜,等分为末,热醋调匀搽在两手心上,然后紧握双拳夹在大腿间。盖被静卧,汗出病愈。
5、伤寒尿涩,小腹胀满。用石燕研细,葱白汤调服半钱。以消胀为度。
6、伤寒咳逆。用雄黄一钱、酒一杯,同煎,病人趁热嗅其气。
7、治伤寒头痛。用连须葱白半斤、生姜二两,水煮,温服。
8、伤寒搐搦(汗出不止,手足抽筋)。用海蛤、川乌头各一两,穿山甲二两,共研为末,滴酒做成丸子,如弹子大。捏扁,放足心下,外以葱白包住,扎好,在热水中浸脚,浸至膝部最好。水冷须换热。以遍身出汗为度。每隔三天,照此方治疗一次。
伤寒与副伤寒预防
本病预防重点是加强饮水、饮食卫生和粪便管理,切断传播途径。注射死菌菌苗的保护作用不满意。近年推崇口服减毒菌苗(Ty2la),已在中东、拉美一些国家试用,但效果大多有限。
1、不要到卫生条件差的摊点、餐馆就餐。
2、不生吃或半生吃毛蚶、牡蛎、蛏子等海产品。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
4、凡有不明原因持续发热病人,要及时到医院诊断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5、家中以及周围有伤寒病人时,更要注意自我保护。对可能污染的物品可选用煮沸、消毒药浸泡等方式消毒。
6、应急性预防服药,可用复方新诺明2片,每天两次,服用3—5天。
7、应急接种:对疫情爆发地区及毗临地区的重点人群进行伤寒菌苗的预防接。
伤寒与副伤寒一般护理
伤寒与副伤寒护理
1、个人卫生
特别是经常保持双手清洁,如厕后、煮食前、食饭前和接触过生食物后应洗手;
伤口必须贴上防水胶布;
打喷嚏及咳嗽时须掩盖口鼻;
若有腹泻和呕吐等的肠胃不适,请暂时不要下厨,并延医治理;
煮食时应穿清洁的外衣或围裙。
2、食物卫生
选购新鲜的肉类和蔬菜;
切勿光顾流动熟食小贩及无牌食肆;
不要购买没有遮盖的、不合卫生的食物、变色或变味或过期的食物;
处理方面:
小心食用生冷食品、加冰的饮料和切开的水果;
食水要经煮沸才可饮用;
切生和熟的食物要用不同的刀和砧板;
雪藏食物在烹煮前必须彻底解冻,以免食物内部未能煮熟;
蔬菜、肉类及一切海产必须彻底洗净及煮至全熟才可进食。
贮存方面:
烹煮好的食物如果不是即时进食,应按需要贮藏在摄氏四度以下,或在摄氏六十三度以上。
雪柜内生和熟的食物应分开存放,熟食物应放在上格,以免生食物滴下的汁液污染熟食。
在翻热食物时必须煮透才可进食。
3、饮食注意事项
(1)伤寒患者刚要痊愈时,饭量会大增,这时要忍耐,以免病又复发,应该少食多餐,且选较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进食,如鸡蛋拌匀放在碗里蒸,牛奶、肉汤、肉松均可,青菜、水果、油炸物要忌食,水果要榨汁食用。
(2)以冬瓜燥汤喝,要记住高热末退时,绝对禁食粥,要待热度退后三天,始可进粥。
(3)节制饮食和卧床静养一样重要,在床上卧着大便虽有不便,但要耐心训练,不可坐起来或是下地,下床过早易引起复发或其它并发症。
(4)此症最禁忌的就是患者便秘,不可用泻药,也不可用力猛挣,以兔造成肠穿孔,应多喝水或汁,此时可用肥皂头塞人肛门,使大便软化。要注意环境清洁,勿食不洁或生冷食品。
伤寒与副伤寒饮食原则
一、副伤寒食疗方
(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1)山楂桔皮饮
鲜山楂500克,桔皮、青皮、砂仁、石榴、乌梅各10克,白糖适量。 山楂洗净煮熟去核,碾成泥状,各种药物加糖后放入1000毫升水中煮30分钟,滤汁去渣。每日2次,代茶饮。
可理气舒肝,扶脾止泻。适用于肝郁气滞型伤寒。
(2)乌梅蜜膏
乌梅500克,蜂蜜1000克。
乌梅先用冷水泡发后去核,加水适量,先大火煮沸,再以小火煎煮,每20分钟取煎液1次,再加水继续煮,共取煎汁3次;合并煎液再以小火煎熬至稠膏状态时,兑入蜂蜜煮沸后停火,冷却后装瓶备用。每日2~3次,每次一匙,以沸水冲服,连服8~10天。
用于食欲不佳,健脾止泻。
(3)石榴皮蜜膏
鲜石榴皮100克(干品500克),蜂蜜300克。
将石榴皮洗净后切碎,加水煮煎,每30分钟取煎汁1次,加水再煮,共取煎汁2次, 合并煎汁以小火煎熬至粘稠时加蜂蜜,至沸停火,冷却后装瓶待用每日服1汤匙。每日2次,每次服1汤匙,用沸水冲开后服用。连服7~10天。
可理气舒肝,适用于脾虚肝郁型伤寒症。
(4)乌梅汤
乌梅5-6个,煎浓汤,饭前空腹饮,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5)马齿苋煎
马齿苋60~90克(鲜品加倍),扁豆花10~12克,水煎加红糖,一日分2次服。 或马齿苋烧存性,研细,以糖调服,每次6克服,每日2次。
二、副伤寒吃哪些对身体好?
1、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无渣饮食。饮食应给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发热期间,宜用流质或细软无渣饮食,少量多餐。
2、 伤寒患者刚要痊愈时,饭量会大增,这时要忍耐,以免病又复发,应该少食多餐,且选较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进食,如鸡蛋拌匀放在碗里蒸,牛奶、肉汤、肉松均可,青菜、水果、油炸物要忌食,水果要榨汁食用。
3、以冬瓜燥汤喝,要记住高热末退时,绝对禁食粥,要待热度退后三天,始可进粥。
4、多食用可增加免疫功能的食物,如香菇、蘑菇、木耳、银耳等。
三、副伤寒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不要生吃蔬菜。人们喜生吃的芫荽、薄荷、鱼腥草等佐料类蔬菜要消毒或煮熟再吃。
2、不喝生水,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
3、流行季节尽量少吃或不吃冷食品,如凉米线、凉卷粉等。
4、忌质地坚硬的食物、渣多和粗纤维多的食物、刺激性食物 ,如豆芽、芹菜、韭菜、辣椒、胡椒、芥末及烈酒等。,因这类食物进入胃肠道后机械性刺激肠壁 ,容易诱发出血和穿孔 ,或刺激胃肠道 ,会使胃肠黏膜充血 ,加重病情。
5、忌食产气多的食物如红薯、土豆等 ,因为这类食物会加重肠胀气 ,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