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由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EBV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属疱疹病毒属,主要侵入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表面有 C3a受体,与 EBV受体相同)。EBV有5种抗原成分,均能产生各自相应的抗体:①衣壳抗原(VCA):VCA IgM抗体早期出现,多在 1—2个月后消失,是新近受EBV感染的标志。VCA IgG出现稍迟于前者,但可持续多年或终生,故不能区别新近感染与既往感染。②早期抗原(EA):可再分弥散成分 D和局限成分R,是EBV进人增殖性周期初期形成的一种抗原,其中EA—D成分只有EBV特异的DNA多聚酶活性。EAIgG抗体是近期感染或EBV活跃增殖的标志。该抗体于病后 3—4周达高峰,持续3—6个月。③核心抗原(EBNA):EBNAIgG于病后3—4周出现,持续终生,是既往感染的标志。④淋巴细胞决定的膜抗原(LYDMA):为补体结合抗体,出现和持续时间与 EBNA IgG相同,也是既往感染的标志。⑤膜抗原(MA):是中和性抗原,可产生相应中和抗体,其出现和持续时间与 EBNA IgG相同。
本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多呈散发性,也可引起小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晚秋至初春为多。患者和EBV携带者为传染源。病毒大量存在于唾液腺及唾液中,可持续或间断排毒达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之久。传播途径主要经口密切接触而传播(口一口传播),飞沫传播虽有可能,但并不重要。偶可经输血及粪便传播,关干宫内传播问题尚有争议。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性别差异不大,6岁以下儿童多呈隐性或轻型感染,15岁以上感染后多出现典型症状。发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罕见。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一般治疗
一、治疗
本病的治疗为对症性,疾病大多能自愈。急性期特别是并发肝炎时应卧床休息。抗生素对本病无效,仅在咽部、扁桃体继发细菌感染时可加选用,一般以采用青霉素G为妥,疗程7~10天。若给予氨苄青霉素,约95%患者可出现皮疹,通常在给药后1周或停药后发生,可能与本病的免疫异常有关,故氨苄青霉素在本病中不宜使用。有认为甲硝唑及氯林可霉素对本病咽峡炎症可能有助,提示合并厌氧菌感染的可能,但氯林可霉素亦可导致皮疹。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咽部及喉头有严重病变或水肿者有应用指征,可使炎症迅速消退,及时应用尚可避免气管切开。激素也可应用于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心肌炎、心包炎等。
应随时警惕脾破裂发生的可能,及时确诊,迅速补充血容量,输血和进行脾切除,常可使患者获救。
阿昔洛韦(acyclovir)及其衍生物在体外试验中有拮抗EB病毒的作用,但此类药物不必常规地应用于一般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惟有伴口腔毛白斑病的爱滋病者以及有充分证据说明是慢性进行性EB病毒感染者可考虑应用此类制剂。干扰素的疗效不明了。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辨证论治
1.中医疗法:
给予银蒲玄麦甘桔汤加味治疗:金银花30g,蒲公英25g,玄参20g,麦门冬20g,甘草15g,桔梗10g,牛蒡子20g,薄荷5g,黄芩15g,黄连5g,白花蛇舌草30g,生地黄10g,连翘25g,紫草25g,当归10g,丹参10g。水煎,每日2次温服。淋巴结肿大明显者加夏枯草20g,浙贝母30g,牡蛎15g;咽喉肿痛明显者加射干10g,山豆根6g;肝脾肿大明显或肝功异常者加茵陈10g,丹参10g,赤芍10g,郁金10g,香附10g;发热者给予羚羊角粉3g冲服。12岁以下儿童药量酌减。
本病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有主张急性期应呼吸道隔离,其呼吸道分泌物宜用漂白粉、氯胺或煮沸消毒,但也有认为隔离病人并无必要。患者恢复后病毒血症可能长达数月,故如为献血员,其献血期限至少必须延至发病后6个月。本病免疫预防尚在探索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一般护理
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恐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饮食原则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吃以下这些食物好:
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食或半流食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最好不要吃以下这些食品:
干硬、酸性、辛辣食物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