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组织胞浆菌病

    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真菌病。常由呼吸道传染,先侵犯肺再经皮肤及其他单核巨噬系统如肝、脾,也可侵犯肾、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脏器。我国1955年第一次在广州发现,以后发现数例,患者都是从流行区归国的华侨。男女老少都可发病。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传染科
    疾病别称:网状内皮组织细胞性真菌病,小型组织胞浆菌病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全身
    多发人群:男性
    是否传染:有传染性
    治疗方法:中医药物治疗、西医药物治疗
    治 愈 率:30%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 —— 10000元)
    疾病症状:钙化灶,干咳,盗汗
    相关检查:直接涂片检查,真菌组织病理学,胸透
    并发症:多重肺部感染
    治疗药品: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氟康唑葡萄糖注射液,伊曲康唑胶囊
  •   一、病因:

      此菌属双相菌,在组织内呈酵母型,生长于细胞内,室温28℃左右培养则呈菌丝型,其传染性极强,可致实验室感染,本病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所引起,经呼吸道,皮肤,黏膜及胃肠传入,流行区患者及感染动物的粪便等排泄物均可带菌;鸡窝也可潜藏此菌,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视患者抵抗力强弱而发病,表现为原发或播散性感染。

      二、发病机制:

      本病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所引起,经呼吸道,皮肤,黏膜及胃肠传入,流行区患者及感染动物的粪便等排泄物均可带菌;鸡窝也可潜藏此菌,当人们吸入本菌的孢子后,首先引起原发性肺部感染,健康人常不治自愈,但免疫功能低下或缺损者,如恶性病,或用大量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或吸入大量孢子后,形成肺部病灶,通过淋巴或血行播散到全身。

  • 组织胞浆菌病一般治疗

      一、治疗:

      1.支持治疗:

      急性原发性组织胞浆菌病一般不需进行抗真菌治疗。只要卧床休息,加强营养等支持疗法,即可逐渐痊愈。加强营养,给富有营养的饮食和适量的维生素B和C,必要时可输液、输血或血浆等。

      2.抗生素治疗:

      目前治疗组织胞浆菌病以氟康唑、两性霉素B、酮康唑、5-氟胞嘧啶等的疗效最佳。

      对于播散性病变、慢性空洞性病变、皮肤黏膜或系统性感染者,则应进行抗真菌药物治疗。两性霉素B、酮康唑、5-氟胞嘧啶等均有较好的疗效。首选药物是两性霉素B,对原发性病例,其总量应达0.5g,对慢性病例应达1~2g。对波及脑部的少见病例,可考虑鞘内注射。对心内膜炎患者,总量1~2g仍显不足,此时应与手术结合治疗。咪康唑、酮康唑及氟康唑等可口服治疗,副作用比两性霉素B小。

      对慢性型治疗可使组织胞浆菌培养转阴,病程变慢或停止,但不能改善纤维化病变。两性霉素B或伊曲康唑对本病有效,但复发常见。治疗严重的弥散性病例首选两性霉素B,较轻型病例可选用伊曲康唑。

      对有艾滋病的患者,由于最佳的治疗持续时间不清楚,因此,可用伊曲康唑进行无限期的治疗以防止复发。氟康唑疗效较差。间歇性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可用于对唑类药物不耐受的艾滋病人的长期抑制疗法。

      3.手术治疗:

      当经药物治疗临床症状停止发展后,对大的肺部空洞及肉芽性损害可考虑手术切除。为了防止手术时病变加剧或播散,可预防性地运用两性霉素B。

      二、预后:

      进行性成人感染可有贫血、白细胞减少、体重下降,同时发生肺部感染而呈大片实变区,常迅速死亡。1岁以下儿童多数短期内死亡。

      尽管曾在大量感染后有极少数的死亡报道,但急性原发性组织胞浆菌病几乎都是自限性的。慢性空洞性组织胞浆菌病死亡由严重呼吸功能不全所致。未加治疗的进行性弥散性组织胞浆菌病死亡率>90%,并且常因误诊所致,因为症状和体征是非特异性的,特别是艾滋病人,常很快发展成为致命性感染。

  •   一、预防:

      本菌的菌丝型感染性较强,实验室工作者应注意预防,在鸟笼,鸡窝等处常有本菌污染,应注意预防,初到流行区的人,由于机体免疫力差,应特别注意预防感染。

  • 组织胞浆菌病一般护理

      一、护理:

      当你暴露在被鸟或蝙蝠感染的泥土中时,戴口罩或者呼吸器。

      污染地区喷洒3%的福尔马林。

      在实验室:应注意预防。可戴口罩或在可能有真菌孢子的地区洒水。

      在家居:在鸟笼、鸡窝等处常有本菌污染,应注意预防。

  • 组织胞浆菌病饮食原则

       一、饮食保健:

      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网状内皮组织细胞性真菌病,小型组织胞浆菌病
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真菌病。常由呼吸道传染,先侵犯肺再经皮肤及其他单核巨噬系统如肝、脾,也可侵犯肾、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脏器。我国1955年第一次在广州发现,以后发现数例,患者都是从流行区归国的华侨。男女老少都可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