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此菌属双相菌,在组织内呈酵母型,生长于细胞内,室温28℃左右培养则呈菌丝型,其传染性极强,可致实验室感染,本病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所引起,经呼吸道,皮肤,黏膜及胃肠传入,流行区患者及感染动物的粪便等排泄物均可带菌;鸡窝也可潜藏此菌,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视患者抵抗力强弱而发病,表现为原发或播散性感染。
二、发病机制:
本病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所引起,经呼吸道,皮肤,黏膜及胃肠传入,流行区患者及感染动物的粪便等排泄物均可带菌;鸡窝也可潜藏此菌,当人们吸入本菌的孢子后,首先引起原发性肺部感染,健康人常不治自愈,但免疫功能低下或缺损者,如恶性病,或用大量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或吸入大量孢子后,形成肺部病灶,通过淋巴或血行播散到全身。
组织胞浆菌病一般治疗
一、治疗:
1.支持治疗:
急性原发性组织胞浆菌病一般不需进行抗真菌治疗。只要卧床休息,加强营养等支持疗法,即可逐渐痊愈。加强营养,给富有营养的饮食和适量的维生素B和C,必要时可输液、输血或血浆等。
2.抗生素治疗:
目前治疗组织胞浆菌病以氟康唑、两性霉素B、酮康唑、5-氟胞嘧啶等的疗效最佳。
对于播散性病变、慢性空洞性病变、皮肤黏膜或系统性感染者,则应进行抗真菌药物治疗。两性霉素B、酮康唑、5-氟胞嘧啶等均有较好的疗效。首选药物是两性霉素B,对原发性病例,其总量应达0.5g,对慢性病例应达1~2g。对波及脑部的少见病例,可考虑鞘内注射。对心内膜炎患者,总量1~2g仍显不足,此时应与手术结合治疗。咪康唑、酮康唑及氟康唑等可口服治疗,副作用比两性霉素B小。
对慢性型治疗可使组织胞浆菌培养转阴,病程变慢或停止,但不能改善纤维化病变。两性霉素B或伊曲康唑对本病有效,但复发常见。治疗严重的弥散性病例首选两性霉素B,较轻型病例可选用伊曲康唑。
对有艾滋病的患者,由于最佳的治疗持续时间不清楚,因此,可用伊曲康唑进行无限期的治疗以防止复发。氟康唑疗效较差。间歇性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可用于对唑类药物不耐受的艾滋病人的长期抑制疗法。
3.手术治疗:
当经药物治疗临床症状停止发展后,对大的肺部空洞及肉芽性损害可考虑手术切除。为了防止手术时病变加剧或播散,可预防性地运用两性霉素B。
二、预后:
进行性成人感染可有贫血、白细胞减少、体重下降,同时发生肺部感染而呈大片实变区,常迅速死亡。1岁以下儿童多数短期内死亡。
尽管曾在大量感染后有极少数的死亡报道,但急性原发性组织胞浆菌病几乎都是自限性的。慢性空洞性组织胞浆菌病死亡由严重呼吸功能不全所致。未加治疗的进行性弥散性组织胞浆菌病死亡率>90%,并且常因误诊所致,因为症状和体征是非特异性的,特别是艾滋病人,常很快发展成为致命性感染。
一、预防:
本菌的菌丝型感染性较强,实验室工作者应注意预防,在鸟笼,鸡窝等处常有本菌污染,应注意预防,初到流行区的人,由于机体免疫力差,应特别注意预防感染。
组织胞浆菌病一般护理
一、护理:
当你暴露在被鸟或蝙蝠感染的泥土中时,戴口罩或者呼吸器。
污染地区喷洒3%的福尔马林。
在实验室:应注意预防。可戴口罩或在可能有真菌孢子的地区洒水。
在家居:在鸟笼、鸡窝等处常有本菌污染,应注意预防。
组织胞浆菌病饮食原则
一、饮食保健:
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