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基孔肯雅热

    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是由奇孔古尼亚热病毒引起的,经蚊虫叮咬传播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皮疹、出血、关节剧痛为特征,少数患者遗留持续性关节僵硬。本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近年在印度洋地区造成了大规模流行。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传染科,内科
    疾病别称: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奇昆古尼亚热,曲屈病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全身,皮肤,关节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有传染性
    治疗方法: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
    治 愈 率:75%
    治疗周期:1-3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00 —— 100000元)
    疾病症状:发烧,皮疹,关节痛
    相关检查:大生化检查,脑脊液检查-化学检查-蛋白质检查
    并发症:心力衰竭
    治疗药品:转移因子口服溶液,转移因子胶囊
  •   1、宿主动物与传播媒介

      基孔肯雅病毒的自然宿主有人和灵长类动物,主要传播媒介有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带叉-泰氏伊蚊。不同蚊种在传播中的重要性不同。埃及伊蚊为家栖蚊种,主要孳生在居室内或周边较为洁净的容器积水中,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内为其活动高峰,与人关系密切,是传播基孔肯雅病毒能力最强的蚊种。白纹伊蚊分布较为广泛,是引起近期印度洋岛屿基孔肯雅流行的主要媒介。非洲伊蚊和带叉-泰氏伊蚊均为非洲野栖树冠蚊种,在丛林型疫源地病毒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2、发病机制尚未阐明

      病毒直接损伤:病毒侵入人体后,迅速进入局部淋巴结,并在其中不断繁殖,3~4天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

      病毒感染诱导的免疫损害:继之,病毒侵入肝、脾、肾、心、骨髓、淋巴等处。数日后病毒从血中消失,而淋巴结、脾、骨髓中依然存在。

      3、病理改变

      (1)骨骼肌: 主要感染成纤维细胞,表现为严重的肌纤维坏死、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

      (2)皮肤与关节:关节囊和深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可见病毒抗原

      (3)中枢神经系统:小鼠实验显示,脉络丛上皮细胞严重的空泡变性,但脑实质及构成血脑屏障的微血管上皮细胞未见明显改变。

  • 基孔肯雅热一般治疗

      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

      1、病人卧床休息,减少搬动。

      2、降温:对于高热病人应先采用物理降温。有明显出血症状的患者,要避免酒精擦浴。可使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s),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

      3、止痛:关节疼痛较为严重者,可使用镇痛药物。

      4、脑膜脑炎的治疗:治疗要点主要为防治脑水肿。

  •   一、预防

      1、控制传染源

      尽量就地治疗,以减少传播机会。患者在病毒血症期间,应予以防蚊隔离。隔离期为发病后5天。发现疑似和确诊病例应及时上报。

      2、切断传播途径

      灭蚊、防蚊,也是本病的主要预防措施

      3、保护易感人群

      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疫苗。主要采取个人防蚊措施。

  • 基孔肯雅热一般护理

      预后:婴儿患病常病情严重,偶因循环衰竭而死亡。成人患病,病情较轻,几乎无死亡。

  • 基孔肯雅热饮食原则

      一、适宜食物

      宜饮食清淡卫生为主,合理搭配膳食。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奇昆古尼亚热,曲屈病
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是由奇孔古尼亚热病毒引起的,经蚊虫叮咬传播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皮疹、出血、关节剧痛为特征,少数患者遗留持续性关节僵硬。本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近年在印度洋地区造成了大规模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