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宿主动物与传播媒介
基孔肯雅病毒的自然宿主有人和灵长类动物,主要传播媒介有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带叉-泰氏伊蚊。不同蚊种在传播中的重要性不同。埃及伊蚊为家栖蚊种,主要孳生在居室内或周边较为洁净的容器积水中,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内为其活动高峰,与人关系密切,是传播基孔肯雅病毒能力最强的蚊种。白纹伊蚊分布较为广泛,是引起近期印度洋岛屿基孔肯雅流行的主要媒介。非洲伊蚊和带叉-泰氏伊蚊均为非洲野栖树冠蚊种,在丛林型疫源地病毒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2、发病机制尚未阐明
病毒直接损伤:病毒侵入人体后,迅速进入局部淋巴结,并在其中不断繁殖,3~4天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
病毒感染诱导的免疫损害:继之,病毒侵入肝、脾、肾、心、骨髓、淋巴等处。数日后病毒从血中消失,而淋巴结、脾、骨髓中依然存在。
3、病理改变
(1)骨骼肌: 主要感染成纤维细胞,表现为严重的肌纤维坏死、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
(2)皮肤与关节:关节囊和深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可见病毒抗原
(3)中枢神经系统:小鼠实验显示,脉络丛上皮细胞严重的空泡变性,但脑实质及构成血脑屏障的微血管上皮细胞未见明显改变。
基孔肯雅热一般治疗
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
1、病人卧床休息,减少搬动。
2、降温:对于高热病人应先采用物理降温。有明显出血症状的患者,要避免酒精擦浴。可使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s),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
3、止痛:关节疼痛较为严重者,可使用镇痛药物。
4、脑膜脑炎的治疗:治疗要点主要为防治脑水肿。
一、预防
1、控制传染源
尽量就地治疗,以减少传播机会。患者在病毒血症期间,应予以防蚊隔离。隔离期为发病后5天。发现疑似和确诊病例应及时上报。
2、切断传播途径
灭蚊、防蚊,也是本病的主要预防措施
3、保护易感人群
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疫苗。主要采取个人防蚊措施。
基孔肯雅热一般护理
预后:婴儿患病常病情严重,偶因循环衰竭而死亡。成人患病,病情较轻,几乎无死亡。
基孔肯雅热饮食原则
一、适宜食物
宜饮食清淡卫生为主,合理搭配膳食。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