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虫病疾病病因
1、传染源 鼠类是主要传染源。我国南方以黄毛鼠、褐家鼠为主,而北方则以黑线姬鼠、社鼠等为主。鼠类感染后多无症状,但病原体在其内脏中能长期存在,因而也是本病的主要贮存宿主。此外,兔、猪、家禽、鸟类等也可被感染或携带羌螨,故也可为本病的传染源及贮存宿主。人被羌螨叮咬仅属偶然现象虽然被感染后血中出现病原体,但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2、传播途径 羌螨为本病的传播媒介。在我国已证实能传播本的数十种羌螨以地里纤羌螨其红纤羌螨主要传播媒介。羌螨喜生活于暖湿的丛林绿野、溪畔湖岸,这些地带鼠类潜行,羌螨幼虫叮吮感染羌虫病东方体的鼠类体液受染,病原体在幼虫体内繁殖,经蛹、稚虫、成虫和卵而传给第二代幼虫,幼虫再叮咬鼠使其受染,如此循环,形成自然疫源地,因此羌螨既是本病的传播媒介,也是羌虫病东方体的原始储存宿主。人因进入林地被羌螨幼虫叮咬而受染。羌螨仅幼虫为寄生性,其余阶段自营生活,且在一年终多仅吸吮一次人和动物的体液,但由于病原体可经卵下传幼虫,因此传播羌虫病的是感染病原后的第二代幼虫。
3、人群易感性 人对本病普遍易感。从事野外劳动、较多接触丛林杂草的人员及青壮年因暴露机会多而发病率较高。病后可获得对同株病原体的持久免疫,对异株的免疫则仅能维持数月,故可再次感染发病。
羌虫病一般治疗
羌虫病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宜卧床休息,进食易于消化的食物,加强护理,注意口腔卫生,定时翻身。多饮水,注意补充足量的水分。高热可用冰敷,乙醇试沐浴等物理措施降温,酌情使用解热物但慎用大量发汗的解热药。烦躁不安时可适量应用镇静药物及。
2、病原治疗氯霉素对本病有特效,服药后体温大多在1-3d内即逐渐下降至正常,剂量为成人2g/d,儿童25-40mg/kg/d,4次分服。口服困难者也可静脉滴注给药。热退后剂量减半,再用7-10d。四环素族也可获满意治疗效果可选用多西环素,成人剂量为0.2g,1次/d,连服5-7d。其他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红霉素也具一定疗效不宜使用四环素族的儿童可此类药物。罗红霉素剂量,成人0.6g/d,儿童2-3mg/kg/d,2次分服,热退后剂量减半,疗程10d。
羌虫病预防
1、消灭传染源 灭鼠是主要措施,患者不必隔离、接触者不检疫。
2、切断传播途径 改善环境卫生,除杂草,消除羌螨孳生地。对于野外作业地区,可喷洒杀虫剂消灭羌螨。
3、个人防护 在流行季节避免在草地上坐、卧、晾晒衣被。在流行区野外活动时,为了防止羌螨叮咬,应束紧袖领及裤脚口,可在外露的皮肤上涂抹驱避剂如5%邻苯二甲酸二甲由等。目前尚无实际应用的羌虫病疫苗。
羌虫病一般护理
羌虫病护理
护理
1.控制传染源:鼠类是病原体的主要携带者,应发动群众,采用各种灭鼠器与药物相结合的综合措施灭鼠。
2. 消灭传播媒介:恙虫是病原体的传播媒介。指导病人及家属出院后做好预防工作。注意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定时喷洒灭虫剂,切断传播途径。在流行季节避免在草地上坐、卧、晾晒衣被,劳动后及时洗澡。铲除杂草、改造环境、消灭恙螨孳生地是最根本措施。流行区野外作业时,应铲除或焚烧住地周围50米以内的杂草,然后喷洒1~2%敌敌畏,亦可用40%乐果乳剂或5%马拉硫磷乳剂配成1‰溶液以20~25ml/m2计算渍洒地面。应扎紧袖口、领口及裤脚口,身体外露部位涂擦5%的邻苯二甲酸二甲脂(即避蚊剂),邻苯二甲酸二苯酯、苯甲酸苄酯或硫化钾溶液;以防恙螨幼虫叮咬。回营区后及时沐浴、更衣、如发现恙螨幼虫叮咬,可立即用针挑去,涂以酒精或其他消毒剂。
3.加强防护意识:目前尚无恙虫病疫苗。进入重疫区的人员,可服强力霉素0.1~0.2g或氯霉素1g,隔日1次,连用4周。
羌虫病饮食原则
羌虫病饮食保健
患者食用较为清淡的食物,避免高盐和高蛋白的饮食,多进食高纤维素的食物。另外,由于羌虫病患者的肝肾功能会受到疾病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需要控制饮水量,避免服用过多的水增加肾脏的负担。
雨水季节是羌虫病发病的主要季节,避免在该季节接触草地,必要时需要对领口、袖口、裤管等扎好。在野外还需要在暴露的皮肤上涂抹防虫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