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流行性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又称虱传斑疹伤寒(louse-borne typhus)或“典型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 zekii)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持续高热、头痛、瘀点样皮疹(或斑丘疹)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自然病程约为2~3周。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传染科
    疾病别称:虱传斑疹伤寒,典型斑疹伤寒,温毒发斑,瘟毒发斑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颅脑,皮肤,全身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有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一般治疗
    治 愈 率:75%-85%
    治疗周期: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3000-5000元
    疾病症状:低烧,斑疹,胸痛
    相关检查:外-斐二氏反应,外裴氏试验,尿常规
    并发症:流产,支气管肺炎
    治疗药品:盐酸多西环素片,盐酸美他环素片,盐酸多西环素肠溶胶囊
  •   一、病因

      本病的病原体为普氏立克次体,寄生于人和动物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内及人虱肠壁上皮细胞内,在立克次体血症时也附着于红细胞和血小板上,其基本形态为微小球杆状,沿长轴排列成链状。但在虱肠中发育阶段呈多形态,可呈球状,短杆状,杆状或长线状。约0.3~1μm×0.3~0.4μm,革兰染色阴性。病原体的化学组成及代谢产物有蛋白质、糖、脂肪、磷脂、DNA、RNA、多种酶类、维生素及内毒素样物质。其胞壁的脂多糖层有内毒素样作用。普氏立克次体对热、紫外线、一般化学消毒剂均很敏感,56℃ 30min即可灭活,对低温和干燥耐受力较强,在干虱粪中可存活数月。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OX19抗原成分有交叉,故患者血清能与变形杆菌OX19发生凝集反应,即外斐反应。普氏立克次体既含有本组所共有的可溶性耐热性的组特异性抗原。又含有型特异的不耐热的颗粒性抗原,借后者可通过血清学检查与莫氏立克次体感染相鉴别。

      病原体可在组织培养中生长,在鸡胚卵黄囊中生长旺盛。动物接种仅能用豚鼠,接种后引起发热及血管病变。阴囊肿大不明显,这点与莫氏立克次体感染不同,借此可与地方性斑疹伤寒相鉴别。毒素样物质在试管中可使人、猴、兔等温血动物的红细胞溶解,注入大、小鼠静脉后可引起呼吸困难、抽搐、血容量减少等,动物多在6~24h内死亡。

      二、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为病原体所致的血管病变,及其产生的毒素所引起的毒血症和一些免疫、变态反应。普氏立克次体自皮肤、黏膜侵入人体后,首先在局部淋巴组织或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生长繁殖,致细胞破裂和病原体逸出,产生初发立克次体血症。继而病原体侵袭全身更多的脏器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建立新感染灶并大量增殖、死亡、释放毒素引起毒血症症状。病程第二周出现免疫变态反应使血管病变加重。

      病理变化特点是增生性、血栓性、坏死性血管炎,尤其是小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增生形成血栓,血管壁有节段性或环形坏死。血管外膜有浆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致血管周围出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和粟粒状“斑疹伤寒结节”或肉芽肿,这种病变可遍及全身,尤其多见于真皮、心肌、睾丸间质、脑、脑膜、肾及肾上腺、肝、肺泡壁等处。在皮肤可依血管病损程度不同而呈现充血性斑丘疹或红色小出血点乃至瘀点。某些器官或组织除斑疹伤寒结节外,尚有弥漫性间质浸润。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以大脑皮质、小脑、延脑、基底节、脑桥、脊髓损害为重,其严重性和弥漫性改变使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在体温下降后仍可延续多时。另外在交感神经节、脊髓神经节及神经垂体内亦偶见典型病变。脑膜可呈急性浆液性炎症。肺可有间质性炎症或支气管炎。心肌可呈间质性炎症。肾脏主要是间质性炎性病变,亦可并发肾小球肾炎。肝脏汇管区有嗜碱性单核细胞浸润,肝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及灶性坏死,伴有单核细胞浸润,脾及淋巴结由于网状内皮细胞、淋巴母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增生而肿大,肾上腺可有出血、水肿和实质细胞的退行性变。

  • 流行性斑疹伤寒一般治疗

      流行性斑疹伤寒治疗

      1、一般治疗

    患者入院后先更衣、灭虱、卧床休息。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危重患者要勤翻身防止并发症。供给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补充大量的维生素B、C及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

      2、病原治疗

    氯霉素、四环素族药物对本病皆有特效。一般于用药后十余小时症状开始减轻,2~3天内完全退热。氯霉素1.5~2g/d,分3~4次口服,退热后用量酌减,继续服3天,或延长至5~7天,以防近期内复发。

  •  流行性斑疹伤寒预防

      本病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流行,造成重大危害。目前流行性斑疹伤寒仍是世界卫生组织流行病学监测项目之一,其预防关键在于防虱、灭虱和广泛开展群众卫生运动。

      1)管理传染源

     患者应予灭虱处理,灭虱后可以解除隔离,但仍宜集中于专门病房或这病室。给病人沐浴、更衣,毛发部位需清洗多次,并喷入杀虫剂如1%~3%马拉硫磷等于衣服及毛发内。

      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卫生宣教,鼓励群众勤沐浴、勤更衣。衣、被等可用干热、湿热、煮沸等物理来灭虱法,温度需保持在85℃以上30分钟;也可用环氧乙烷熏蒸法化学灭虱,熏蒸6~24h,适温为20~30℃。

      3)保护易感者

     灭活疫苗有虱肠疫苗、鸡胚或鸭胚疫苗和鼠肺疫苗3种,国内常用者为灭活鼠肺疫苗,适用于流行区居民、新进入疫区者、部队指战员、防疫医护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等。第1年皮下注射3次,每次间隔5~10天;15岁以上第1次注射0.5ml,第2、3次各为1ml;14岁以下分别为0.3~0.4ml及0.6(第2次)及0.8ml(第3次)。以后每年加强注射1次,注射剂量与第3次相同。经过6次以上预防接种后即可有较持久的免疫力,对莫氏立克次体感染也有效。接种后反应轻微,仅局部有轻度红肿。减毒E株活疫苗已在某些国家广泛应用,皮下注射1次即可,免疫效果可维持5年之久。

      服用四环素或氯霉素也能收到暂时预防效果,但大多学者不主张采用,因发病后及早给药即可获得满意疗效。

  • 流行性斑疹伤寒一般护理

     流行性斑疹伤寒护理

     1.发热期间给予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无渣的饮食,少食产气食物(如牛奶等),热退后5天改用少渣软食,做到少量多餐,经常更换食物品种。

      2.养成规律的排便时间,训练并协助病人床上排便。

      3.减少或停止易产生食物(如牛奶等)的摄入。低钾者,提供高钾的饮食及水果,如橘子汁、香焦等,遵医嘱口服或静脉补钾。

  • 流行性斑疹伤寒饮食原则

     流行性斑疹伤寒饮食

     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

虱传斑疹伤寒,典型斑疹伤寒,温毒发斑,瘟毒发斑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又称虱传斑疹伤寒(louse-borne typhus)或“典型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 zekii)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持续高热、头痛、瘀点样皮疹(或斑丘疹)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自然病程约为2~3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