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蝎螫伤

    蝎属于蛛形纲,蝎目。约有300多种,个体大小悬殊很大,小的仅1~2cm,大者可超过20cm。蝎为胎生,幼蝎约经1周即离开母体独立自由生活,以觅找各种昆虫为食。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以北方多见。蝎毒腺内含有强酸性的毒液,为神经性毒素、溶血性毒素及抗凝血素等。如人被刺伤,这些毒素可注入人体,引起皮炎和中毒症状。发现蜇伤后要立即用止血带扎紧被蜇伤的近心端或放置冰袋,减少毒素的吸收及扩散,然后用吸奶器或拔火罐尽量将毒液吸出,必要时要扩创伤口,立即用肥皂水或5%~10%稀氨溶液(氨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充分冲洗,再用5%小苏打溶液进行湿敷,然后用5%~10%稀氨溶液调碱粉涂于患处,以中和酸性毒汁,减轻疼痛。伤口处禁涂碘酒等刺激性药物。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急诊科,血液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全身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对症支持治疗
    治 愈 率:90%
    治疗周期:1-7天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 —— 1000元)
    疾病症状:血压下降,瘀斑,皮肤坏死
    相关检查:血压测量,血涂片,血液生化六项
    并发症:肺水肿
    治疗药品: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
  •   一、发病原因

      毒腺内含有强酸性的毒液,为神经性毒素、溶血性毒素及抗凝血素等。如人被刺伤,这些毒素可注入人体,引起皮炎和中毒症状。

      二、发病机制

      蝎子白天多隐藏在阴暗潮湿的砖缝、石隙、柴堆及衣物、鞋子里,夜间常出来找食,人若接触蝎子,就会被尾部的毒钩刺伤。蝎最后一节是锐利的为刺蜇器,与腹部背侧的毒腺相通。毒腺内含有强酸性的毒液,为神经性毒素、溶血性毒素及抗凝血素等。如人被刺伤,这些毒素可注入人体,引起皮炎和中毒症状。

  • 蝎螫伤一般治疗

      一、治疗

      1.发现蜇伤后要立即用止血带扎紧被蜇伤的近心端或放置冰袋,减少毒素的吸收及扩散,然后用吸奶器或拔火罐尽量将毒液吸出,必要时要扩创伤口,立即用肥皂水或稀氨溶液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充分冲洗,再用5%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进行湿敷,然后用5%~10%稀氨溶液(氨水)调碱粉涂于患处,以中和酸性毒汁,减轻疼痛。伤口处禁涂碘酒等刺激性药物。

      2.若疼痛难忍,可取1%盐酸依米丁(吐根碱)水溶液3ml注射于伤口的近心端的皮下或伤口周围,可迅速止痛。亦可注射2%利多卡因或1%普鲁卡因,但效果不如前者明显。民间用鲜马齿苋或大青叶捣烂外敷或用鲜毛眼草汁外涂。亦可用雄黄、苦矾研末敷于患处或用鲜椿树嫩叶捣烂调鸡蛋外敷,有消炎止痛作用。

      3.如出现中毒症状要及时进行抢救,同时给予阿托品和皮质类固醇。口服南通(季得胜)蛇药。

      二、预后

      5岁以下儿童若被大山蝎蜇伤,可迅速出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可在3h以内死亡,因此要及时进行抢救。

  •   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的通风干燥。若要去山区树林工作应穿长袖衣衫,扎紧袖口、裤腿,戴上手套,必要时随身携带急救药品。

  • 蝎螫伤一般护理

      首先应拔出毒钩,吸出毒汁,局部冷敷。用3%氨水或1:1000高锰酸钾(PP粉)水冲洗,伤口周围用凉水化成糊状的南通蛇药片外敷。建议即往医院诊治,出现全身症状时应给予补液治疗,有条件者还可注射抗毒蝎血清。注意休息,饮食宜清淡,避免进食虾、蟹、鹅、鸭等燥热之品,防止伤口化脓恶化。

  • 蝎螫伤饮食原则

      轻者可以外治为主,用半夏、白矾各等分为末,醋调涂;或用蜗牛、马齿苋、大蒜、胆矾等分别捣烂外搽。重证者可用蝎螫方(《寿世保元》:朱砂、雄黄、胆矾各等分,麝香减半,端午日取虾蟆新蟾酥和为丸,外擦患处)。另外,可配清热解毒之药内服。

蝎属于蛛形纲,蝎目。约有300多种,个体大小悬殊很大,小的仅1~2cm,大者可超过20cm。蝎为胎生,幼蝎约经1周即离开母体独立自由生活,以觅找各种昆虫为食。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以北方多见。蝎毒腺内含有强酸性的毒液,为神经性毒素、溶血性毒素及抗凝血素等。如人被刺伤,这些毒素可注入人体,引起皮炎和中毒症状。发现蜇伤后要立即用止血带扎紧被蜇伤的近心端或放置冰袋,减少毒素的吸收及扩散,然后用吸奶器或拔火罐尽量将毒液吸出,必要时要扩创伤口,立即用肥皂水或5%~10%稀氨溶液(氨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充分冲洗,再用5%小苏打溶液进行湿敷,然后用5%~10%稀氨溶液调碱粉涂于患处,以中和酸性毒汁,减轻疼痛。伤口处禁涂碘酒等刺激性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