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维生素E缺乏神经病

    维生素E在人体内的主要活性成分为α-生育酚(tocopherol),是体内重要的脂溶性抗氧化营养素,维生素E包括8种生育酚,其中作用最强的是D(右旋)α-生育酚(α-tocopherol)。当各种原因引起血浆D(右旋)α-生育酚水平低于正常时就引起维生素E缺乏病。维生素E缺乏可导致神经元轴突膜损伤,从而造成周围神经、脊神经节、后根和脊髓后柱的轴突变性。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神经内科,营养科
    疾病别称:维生素E缺乏神经病变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周围神经系统,脊髓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营养治疗
    治 愈 率:50%
    治疗周期:1-2个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2000--6000
    疾病症状:维生素E缺乏,小脑性共济失调,夜盲
    相关检查:溶血试验,维生素E
    并发症:白内障
    治疗药品:维生素E,维生素E胶丸,维生素B1片
  •   维生素E缺乏神经病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吸收不良、脂肪代谢障碍、进入肝循环受抑、alpha-生育酚运转蛋白(alpha-TTP)变异、beta-脂蛋白缺乏等任何代谢阶段紊乱都可引起维生素E缺乏。

      下列患者易发生维生素E缺乏:低脂蛋白血症、肝脏胰腺病变、胆囊纤维化与原发性胆道闭塞、alpha-TTP缺陷、家族性维生素E缺乏、其他原因所致胆汁淤积症等。妊娠时血浆维生素E水平升高,但未成熟儿因脂肪组织少,维生素E储存不足和维生素经胎盘运转障碍,维生素E水平较低。

      多数严重维生素E缺乏的患者,有自幼严重的吸收不良和少见的家族性维生素E缺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家族性维生素E缺乏,是因位于8号染色体上alpha-TTP基因突变造成alpha-TTP缺陷,阻碍维生素E与极低密度脂蛋白的结合所致。

      二、发病机制

      维生素E在小肠与乳糜颗粒同时吸收,通过门脉进入肝脏。在肝脏再生的维生素E在alpha-生育酚运转蛋白(alpha-TTP)的作用下与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结合。维生素E主要储存于脂肪、肝脏和肌肉中。通过抗氧化、调节免疫和抗血小板作用等机制发挥生理作用。维生素E通过防止自由基氧化,从而保护细胞膜以免损伤,通过防止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等作用预防动脉硬化。

      维生素E缺乏导致轴突膜损伤,进而造成周围神经、脊神经节、后根和脊髓后柱的轴突变性。从表面看,维生素E缺乏所致脊髓的病理改变与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亚急性联合变性相似,但实际上维生素B12缺乏的损伤是因后柱和侧索海绵状髓鞘脱失所致,而维生素E缺乏则引起脊髓后柱、脊神经节后根和克拉克柱的轴突肿胀、营养不良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

      Harding等1982报道两个成人因脂肪吸收不良20年以上,发生进行性神经病变,主要表现脊髓小脑束变性及周围神经病,并且用维生素E治疗有效。Rosenblum等报道6例患慢性胆管淤滞性肝病的儿童,他们血清维生素E均降低,其中2例做了神经病理检查发现脊髓后索中轴突营养不良(axonal dystrophia),即轴突终端或终端前部变粗呈梭形胀大,镀银染色显示更清楚。此外,髓鞘脱失及周围神经中大而有髓纤维消失。Saito等(1982)描述1例死于家族性肝内胆汁淤滞女孩神经肌肉疾患的神经病理,发现感觉节细胞的中枢及周围支轴突远端均有损害,脑干内的感觉核及动眼核、基底核、克拉克柱、后角及脊神经根节中的神经细胞脱失等现象。多数研究认为人或动物缺乏维生素E时,感觉神经细胞的中枢及周围支纤维出现逆死现象(dying back),且中枢支纤维变性较周围支纤维严重。 食物中的维生素E在小肠中段以微胶粒的形式吸收,它的吸收与膳食脂肪的吸收相似。必须溶解于胆汁中才能达到肠吸收细胞的表面。通过被动扩散进入肠黏膜细胞。正常情况下生育酚的吸收率为20%~25%。中链三酰甘油可促进维生素E吸收,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则抑制其吸收。血中的维生素E可和各种脂蛋白结合后转运,部分也通过红细胞转运。维生素E存在于脂肪细胞的脂肪滴、所有细胞的细胞膜和血循环的脂蛋白中,主要储存于脂肪组织、肌肉和肝脏。维生素E主要从粪便排出,少量经尿排出。

      维生素E的主要生理功能为抗氧化作用,它保护细胞膜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细胞骨架及其他蛋白质的巯基和细胞内的核酸免受自由基的攻击。维生素E缺乏使细胞内的抗氧化机制发生功能障碍,引起细胞损伤。这一功能与维生素E抗动脉硬化(使动脉壁脂类过氧化物减少),抗癌症(破坏亚硝基离子,阻断亚硝胺生成),改善免疫功能保护眼睛视觉(减少视网膜脂类过氧化物累积和晶状体循环)和延缓衰老过程(使脂褐质含量减少)有关。其次维生素E通过促进细胞核RNA更新蛋白质合成,从而促进某些酶蛋白合成。实验动物缺乏维生素E时出现氧化磷酸化障碍,氧的利用率降低。维生素E可调节血小板的黏附力和聚集作用,保护红细胞完整性,缺乏时引起溶血性贫血;还能维持生殖器官的正常功能,动物实验证明,维生素E缺乏时,不能生成精子,受精卵不能植入子宫等。

  • 维生素E缺乏神经病一般治疗

      维生素E缺乏神经病西医治疗

    一、治疗

      人类由于维生素E摄入不足引起缺乏症状是极为罕见的,因维生素E普遍存在于各种食物中。其最丰富的来源是植物油,如大豆油、玉米油、棉籽油和红花油等,在麦胚、坚果类及其他谷类和绿叶蔬菜中亦有。在肉类、鱼类、动物脂肪、乳类和多种水果中含量较少。

      早期治疗可使临床症状完全逆转。本病治疗主要应补给充分的维生素E,同时治疗原发消化系统疾患。通常400mg,2次/d可逆转和阻止病情发展,对于β-脂蛋白缺乏症和家族性维生素E缺乏需100mg/(kg·d)。对于口服吸收不良者可给予注射剂。

      临床应注意治疗剂量差别很大,成人可耐受每天200~800mg而不出现有害作用。严重吸收不良患者和β-脂蛋白缺乏时需给予大剂量维生素E,每天200~600mg是适当的。一般认为大剂量维生素E是安全的,但也有报道在每天摄入1000mg时可有恶心、胃肠胀气和腹泻。在早产儿维生素E大剂量静脉注射,可使早产儿患脓毒血症的危险性增高,可能是抑制了中性粒细胞的杀伤力,当口服大剂量时,易引起早产儿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二、预后

      依据维生素E缺乏时间与程度的不同,神经系统的病损程度也不同,则预后也不同。成年人耐受力较强,常在5~10年后才出现神经方面异常。儿童则相反,如有维生素E吸收不良,很易发生重度维生素E缺乏,不及时治疗,则可迅速发生神经症状。早产儿体内维生素E储存更少,肠道吸收能力低,生长速率快,更易发生缺乏;常导致患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增多、脑室内出血、水肿、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形成和肺支气管发育不良的危险性增加。

  •  维生素E缺乏神经病预防

     我国营养学会(2000年制定)推荐的每天膳食维生素E适宜摄入量为:婴幼儿3~4mg(一个国际单位维生素E的定义是1mg全消旋α-生育酚乙酸酯的活性),学龄前儿童为5mg,学龄期为7~10mg,自14岁起到成人为40mg,孕妇、乳母和老年人为14mg。

      维生素E的摄入量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有关。由于多不饱和脂肪酸易发生脂质过氧化作用,因此当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增高时维生素E的需要量也增高。对成年人有人建议每克多不饱和脂肪酸约需要0.4mg维生素E。

  • 维生素E缺乏神经病一般护理

      维生素E缺乏神经病护理

    1、饮食应以清淡而富有营养为主。多吃蔬菜、(如卷心菜和菜花等)及萝卜、酸梅、黄豆、牛肉、蘑菇、芦笋、薏苡仁等、食物中含有抗癌物质,水果、牛奶、甲鱼等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和易消化的滋补食品。

      2、少吃油腻过重的食物;少吃狗肉、羊肉等温补食物;少吃不带壳的海鲜、笋、芋等容易过敏的"发物";少吃含化学物质、防腐剂、添加剂的饮料和零食。忌食过酸、过辣、过咸、烟酒等刺激物。

  • 维生素E缺乏神经病饮食原则

      维生素E缺乏神经病饮食保健

    1、维生素E缺乏神经病食疗方:

      人类由于维生素E摄入不足引起缺乏症状是极为罕见的,因维生素E普遍存在于各种食物中。其最丰富的来源是植物油。如大豆油、玉米油、棉籽油和红花油等,在麦胚、坚果类及其他谷类和绿叶蔬菜中亦有。在肉类、鱼类、动物脂肪、乳类和多种水果中含量较少。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维生素E缺乏神经病变
维生素E在人体内的主要活性成分为α-生育酚(tocopherol),是体内重要的脂溶性抗氧化营养素,维生素E包括8种生育酚,其中作用最强的是D(右旋)α-生育酚(α-tocopherol)。当各种原因引起血浆D(右旋)α-生育酚水平低于正常时就引起维生素E缺乏病。维生素E缺乏可导致神经元轴突膜损伤,从而造成周围神经、脊神经节、后根和脊髓后柱的轴突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