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急性间歇型血卟啉病较为多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由PBG脱氨酶(尿卟啉原合成酶)缺乏所致。这种缺陷使肝内PBG转变成尿卟啉原Ⅲ减少,由此而发生的血红素合成障碍引起ALA合成酶的作用加强,结果使ALA及PBG的合成增多而自尿中排出增多。
二、发病机制
1、病理因素
(1)遗传因素:
卟啉为动物体内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等合成过程的中间产物。人体常见的有粪卟啉Ⅰ、Ⅲ,尿卟啉Ⅰ、Ⅲ,和原卟啉Ⅸ几种。另外有卟胆原,为一卟啉前体,它在某种卟啉病人尿中大量排出。尿色正常,但尿在日光下放置几小时后,尿色加深,变成红棕色,是卟胆原变成尿卟啉的结果。各种卟啉都是有色物质,在经过特制滤光板的紫外线下,均显红色荧光,因此可以荧光比色定量。粪卟啉溶于乙醚而尿卟啉不溶,便于分离。各种卟啉在分光镜光谱中有不同的吸光带。
下述情况可使卟啉和卟啉前体(-氨基酮戊酸、卟胆原)增多而导致血卟啉病。
①血红素合成障碍。②本体阻遏物或操作基因突变。③酶的缺陷:如尿卟啉原Ⅰ合成酶缺乏,卟啉原不能进一步环化成尿卟啉原,使卟啉原累积;或尿卟啉原Ⅲ辅合成酶不足,卟胆原不能转变为尿卟啉原Ⅲ而只能转变为尿卟啉啉原Ⅰ型。
(2)其他因素:
某些药物,如磺胺、巴比妥类、氯化奎宁、麻醉药等,以及化学、中毒,以及感染、饮酒、劳累、精神刺激、月经和妊娠,其他疾病如肝肿瘤时都可诱使本病发作。
2、病理
病理改变主要在肝脏,可见有大量卟胆原沉积:当出现有皮肤病变时,除卟胆原外,并可见有卟啉。肾脏亦有卟胆原,骨髓则很少。神经系统可以有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细胞肿胀和退行病变。皮肤病变有红斑、水疱、瘢痕形成和色素沉着。
小儿急性间歇性卟啉病一般治疗
一、治疗
1.药物治疗
急性期须迅速缓解症状。葡萄糖和羟高铁血红素能抑制-ALAase,使病情迅速缓解。葡萄糖每天给予400g左右。如病不能进食,可予10%或2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每小时输入10~20g;必要时加用胰岛素。羟高铁血红素可予每千克体重3~4mg,溶于生理盐水中,静脉缓慢注射:时间不少于10min,按病情需要每12小时重复1次:一般在首次注射后48h,症状即可缓解;短期内使用较大剂量可引起肾损害需予注意。对症处理可使用安定、氯丙嗪、丙氯拉嗪、安定副醛、水合氯醛等;高血压可使用降压药,但甲基多巴不能使用。普萘洛尔(心得安)能阻抑-ALAase,曾有报告剂量用至100mg,4次/d,能减轻心动过速、腹部不适和焦虑。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有低钠血症、低氯血症、低镁血症、水不足或过多等并发症时,需分辨原因适当处理。
2.其他治疗
(1)氯丙嗪对减轻腹痛及缓解神经精神症状有效
一般每次12.5~100mg, 3~4次/d。丙氯拉嗪(甲哌氯丙嗪)较氯丙嗪更有效,每次5~10mg, 3~4次/d;也可肌内注射,必要时每3~4小时重复1次。还可采用冬眠疗法。严重腹痛以及四肢腰背疼痛的病例可用阿司匹林。一磷酸腺苷每12小时肌注125mg,0.1%普鲁卡因400ml静脉滴注(过敏试验阴性后)对疼痛有效。哌替啶(度冷丁)50~100mg,肌内注射,能迅速地暂时止痛,但由于容易成瘾,应尽量少用或不用。
(2)依地酸有抑制ALA合成酶的作用
且加速尿卟啉锌复合物的排泄。口服依地酸钙钠每次1g,4次/d;或0.25~0.5g加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稀释成0.25%~0.5%静脉滴注,2次/d。3~5天为一个疗程。停药2~4天后进行下一疗程,一般可用3~4个疗程。
(3)正铁血红素
正铁血红素能以负反馈机制抑制ALA合成酶使△-ALA、PBG和卟啉减少,是抢救危重急性血卟啉病的有效手段。对急性发作的患者如用葡萄糖等其他治疗方法不能使之在一天内趋于稳定则应给予正铁血红素。重症患者应极早使用。一般剂量为每次2~4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后以≤40mg/min的速度静脉注射,6~10min注射完毕;也可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两次静脉注射至少间隔12h。也可每天静脉注射1次,24小时内总量≤6mg/kg。疗程3~5天。一般24~48h症状很快改善,出现临床和生化的缓解;一般耐受性良好,用药前及用药期应监测凝血情况,避免与其他的抗凝剂同时使用。可有短暂低热和血栓性浅表静脉炎,大剂量静脉注射时,可能发生短暂的肾损伤。
(4)激素
有些病例特别是伴有直立性低血压的病人,用糖类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强的松),每天30~60mg治疗效果良好。但需长期应用,不易停药。少数急性血卟啉病发作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的病例,应用雄激素、雌激素或口服女性避孕药有良效,而有些病人的发作可能与之有关,因此雌激素或避孕药的使用必须个体化。
(5)其他对症处理
小剂量利舍平对神经精神症状者有一定效果。伴有烦躁不安、抽搐者可用副醛(聚乙醛)或水合氯醛。心动过速可用普萘洛尔(心得安)治疗。高血压者使用降压药(但不宜使用甲基多巴,因其加重症状)。严重便秘者可用新斯的明治疗。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二、预后
合理应用血红素抢救治疗,病死率可大为降低。随着年龄的增长,本病倾向于减轻,预后较好。
小儿急性间歇性卟啉病预防
如能早期诊断、注意防治,预后不一定很差。长期反复发作者,预后欠佳。有神经症状者预后不良,病人常在一次急性发作中死于上升性瘫痪或呼吸麻痹,病死率约为15%~20%。死亡病例大多是小于30岁的青年。早期发现病人,注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发作期间注意支持疗法和护理,特别对呼吸麻痹病人进行呼吸监护,合理应用血红素抢救治疗,病死率可大为降低。随着年龄的增长,本病倾向于减轻,预后较好。
小儿急性间歇性卟啉病一般护理
小儿急性间歇性卟啉病护理
一般措施
(1)预防为先:
避免近亲结婚,可预防本病的发生;患者应严格戒酒,女性患者不宜妊娠分娩。
(2)情绪稳定: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作好心理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不宜过喜、过悲,过怒,避免精神刺激。
(3)避免阳光曝晒:
有光感性皮炎的人,应避免阳光照射。
(4)密切监护: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有低钠血症、低氯血症、低镁血症、水不足或过多等并发症时,需分辨原因,适时处理,进行呼吸监护,特别在有吞咽障碍、声音嘶哑、失声时尤应注意,及时使用辅助呼吸,使呼吸麻痹病人渡过危险。
(5)谨慎用药:
患者应严格谨慎使用巴比妥、利眠宁、甲丙氨酯(眠尔通)、磺胺类药及苯妥英钠、灰黄霉素和雌激素,以防诱发或加重本病。
小儿急性间歇性卟啉病饮食原则
小儿急性间歇性卟啉饮食
本病患者宜进高糖、高蛋白、多种维生素、容易消化而无刺激性的软质食物。
(1)糖类:本病患者宜摄入高糖,对防止和治疗均有效,每天摄入量不少于300g,可达500g或更多,静脉滴注或口服。
(2)蛋白质:患者应进富含多种氨基酸的高价蛋白质,如蛋类、鱼类、牛奶等动物蛋白质。
(3)维生素:由于该病患者体内卟啉前体合成酶大量消耗组织中的维生素B6,可造成维生素B6缺乏,亦由于本病对肝脏和神经系统的损害,故应适当补充维生素B类,另外,维生素E可阻断、逆转卟啉前体合成酶(限速酶)的诱导合成,故应适当给予维生素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