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本病征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不详,但已肯定与病毒感染和服用阿司匹林密切相关。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但均非惟一的原因。
1.感染
病前常见病毒感染,表现为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致病原可能是流感病毒、水痘、副流感、肠道病毒、E-B病毒等。
2.毒素
黄曲霉素、有机磷与有机氧等杀虫剂、污垢剂等污染食物或与其接触后,可出现与本病相同症状。
3.药物
有较多的证据(如流行病学)认为,病儿在病毒感染时服用水杨酸盐(阿司匹林)者,以后发生本病的可能性大。现已证实它对线粒体有多方面的抑制作用。近年来在英、美等国家减少或停止应用水杨酸以后,本病的发生率已有所下降。此外,抗癫痫药物丙戊酸也可引起与瑞氏综合征相同的症状。
最近有报道Reye综合征通常在患流感或水痘之后发生,倘若服用阿司匹林则发病率明显增加,两者有显著的相关性。美国亚特兰大流行控制中心已将与在水痘和流感时口服阿司匹林后引起的与Reye综合征同样的表现称之为“阿司匹林综合征”。美国阿司匹林制药公司和阿司匹林基本会于1985年起已在阿司匹林药瓶上贴上了关于患流感或水痘儿童服用前需经医师同意的警告标签,并删去流感作为阿司匹林适应证的字样。
4.遗传代谢病
一部分患儿有家族史。有些先天性代谢异常可引起瑞氏综合征的表现,有时称为瑞氏样综合征(Reye-like syndrome),例如全身性肉碱缺乏症,肝脏酶的功能损害与尿毒循环中的鸟氨酸转氨甲酰酶(OTC)及氨甲酰磷酸合成酶(CPS)缺乏引起的高氨血症等。随着遗传学技术的进步,将有更多的瑞氏综合征得出遗传代谢病的特异性诊断。
上述各种原因还要通过身体内在的易感性方可发病。Lassick等认为,本病征是由肿瘤坏死因子(TNF)的过度释放所引起。现知TNF系由因病毒感染、内毒素及吞噬细胞增多所激活的巨噬细胞所释放,采用非激素性抗炎症药物可使巨噬细胞释放出过高浓度的TNF。动脉实验提示幼年动物对TNF显得更为敏感,由此引起一种假说,即一些经阿司匹林治疗的特定年幼病儿中可使TNF释放增加从而导致Reye综合征的发生。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RS的发病机制迄今未明。研究发现RS病人存在线粒体形态异常,肝脏线粒体内酶活性降低,而线粒体外酶活性保持正常,血清中线粒体型GOT增加,尿中二羧酸增加,提示存在急性脂肪酸β氧化紊乱。临床观察也发现RS的症状类似于伴有线粒体异常的遗传代谢疾病,而线粒体抑制剂或毒素(如柳酸盐、棘皮油等)可引起类似的临床病理改变。因此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与病毒感染或其他因素诱发的线粒体损伤有关。
2.病理
RS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在脑和肝脏。
脑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脑水肿(cerebral edema)。外观肿胀,重量增加,脑回变平,脑沟变浅、变窄。可见枕骨大孔或小脑幕切迹疝。光镜下可见神经元损伤,可能为脑水肿和脑缺血的继发性病变。电镜下可见弥漫性神经元线粒体肿胀。星形胶质细胞水肿,颗粒减少,并有空泡。
肝脏外观呈浅黄至白色,提示脂肪含量增加。光镜下可见肝细胞脂肪变性。电镜检查可见线粒体肿胀和变形,线粒体嵴可消失,肝细胞浆中可见许多细小的脂肪滴。肝活体组织检查发现上述典型的线粒体改变是确定诊断重要病理依据。
小儿赖氏综合征一般治疗
一、治疗
迄今对RS的治疗尚乏特效疗法,应采取综合措施,主要靠加强护理和对症处理。本病征的治疗重点是抢救脑病和肝功能衰竭,与一般降颅压、保肝治疗措施相同,但不能用尿素降颅压。以病情监护以及重点是纠正代谢紊乱,维持内环境稳定、控制脑水肿和降颅内压、控制惊厥、控制低血糖、凝血障碍和加强护理等对症治疗为主。补充左卡尼汀可能有一定益处。
1.纠正代谢紊乱
在一般支持疗法中,纠正营养不良、贫血和电解质紊乱。
(1)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注意防止低钙血症。
(2)纠正低血糖:低血糖必须及时纠正,静脉补入10%~20%葡萄糖,每天入量约1200~1600ml/m2,使血糖达200~300mg/dl。当血糖达到稍高于正常水平时,可加用胰岛素以减少游离脂肪酸。于葡萄糖补液中加入胰岛素(每4克葡萄糖加1U胰岛素),因胰岛素可以抑制脂蛋白解酯酶,阻止脂肪组织释放脂肪酸。
(3)应用维生素K:可预防出血和治疗低凝血酶原。
大剂量维生素B6及镁制剂治疗效果不肯定,溴隐亭及纳洛酮使部分患儿临床症状有所好转。
2.控制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维持脑的灌注压
(1)降颅内压:
用渗透利尿药甘露醇静注,每次0.5~1.0mg/kg,开始每4~6小时1次。地塞米松可同时应用。血液渗透压应维持在315~320mOsm/L。
(2)维持正常血压:
积极采取措施维持血压正常。以保证脑内灌注压在6.6kPa(50mmHg)以上。脑灌注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如果脑灌注压过低,则引起脑缺氧,加重脑水肿。脑水肿时常须限制液体入量,但应适当,以免出现低血容量性低血压。
(3)监测血气,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以避免加重脑水肿。使PaO2在12~16kPa(90~120mmHg),PaCO2在2.67~4kPa(20~30mmHg),pH在7.5~7.6。
(4)其他降颅内压方法:
其他降颅内压的方法亦可选择使用。如过度通气治疗,PaCO2降到4.67kPa(35mmHg)左右,使脑血管收缩,脑容积减小。同时需有脑电图监测和人工呼吸设施。
有报道左卡尼汀可使患儿的某些症状得到改善,剂量100mg/(kg·d),可以试用。此药比较安全,少数患儿可有腹泻,减量可缓解,另外,由于本综合征患儿便秘常见,该作用也可使便秘得以改善。
3.对症处理
控制惊厥,有惊厥发作的患儿,用止痉药物如地西泮(安定)等。合并癫痫者可用卡马西平控制发作。给予正规的抗癫痫药物治疗,可使部分患儿惊厥得到控制。
4.降低血氨
常用新鲜血液交换输血或腹膜透析治疗早期病例以降低死亡率。口服新霉素、静脉滴注精氨酸可减少胃肠道产生更多的氨或降低血氨。
5.护理
本病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为加强护理及对症治疗。注意保持气道通畅,保持适应的头高位但不可屈颈。正确记录出入量。体温应维持在37℃以下。气管切开的系带不可过紧以免阻碍脑的静脉还流。
患儿月经来潮与其他正常女童相同,经期的卫生与护理给家庭带来了更大的负担。国外有给患儿注射甲羟孕酮(甲孕酮)或行激光子宫内膜切除术,以阻断月经,这些方法必须在妇产科医师指导下进行。
治疗期间避免应用水杨酸盐、酚噻嗪类药物以免加剧脑及肝功能的损害。
6.理疗,增加运动
通过理疗,肢体按摩,增加运动能力,锻炼防止肌无力及肌萎缩,减少肌肉、关节的变形、挛缩,协调平衡。部分患儿经过理疗,重新获得行走能力。听音乐、与患儿玩耍,可以增加患儿的注意力及交往能力。已有脊柱侧弯者,除物理矫正外,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使躯体重新获得平衡,阻止脊柱的继续变形。
二、预后
本病预后不良,早期认识轻症患儿并给予及时治疗是争取改善预后的关键。一旦出现严重的意识障碍则有很高的病死率,幸存者也往往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瑞氏综合征的预后与病情轻重、进展速度以及治疗早晚有关。年幼者预后差,反复出现抽搐,血氨、肌酸磷酸激酶明显升高者,空腹血糖低,血pH值低于7.2,凝血酶原时间大于13s,脑压明显升高者均提示病情严重。凡有早期昏迷、去大脑强直、反复惊厥、血氨在176µmol/L(300µg/dl)以上、高血钾、空腹血糖在2.2mmol/L(40mg/dl)以下者,预后不良。病死率为10%~40%,多在发病后3天内死亡。治愈后仍有5%患者有神经精神症状,存活者中可有智力低下、癫痫、瘫痪、语言障碍或行为异常。少数患儿可活到中年,但处于残废状态。
小儿赖氏综合征预防
遗传性疾病的预防主要依靠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由于大部分该综合征病例为散发的,所以产前诊断的开展并不普遍。
1.预防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性疾病,做好各种预防接种工作。
2.慎用或停用某些药:病毒感染患儿应停服水杨酸盐,慎用抗癫痫药丙戊酸。
3.避免各种毒素。
4.做好遗传性疾病防治工作。
小儿赖氏综合征一般护理
小儿赖氏综合征护理
1.注意环境和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2.生活规律、注意营养、锻炼身体以增强自身免疫机能。
小儿赖氏综合征饮食原则
小儿赖氏综合征饮食
听取医生的意建,多吃一些有营养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