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腹直肌鞘内血肿

    腹直肌位于腹白线(腹正中线)的两侧,被腹直肌鞘整个包裹在内。腹直肌有3~4个腱划,与腹直肌鞘的前层紧密黏着,而与腹直鞘后层不黏着,腱划处有血管。腹壁上动脉,是胸廓内动脉的终支,在腹直肌鞘内沿腹直肌后面下降。腹壁下动脉,自髂外动脉发出,最后进入腹直肌鞘在腹直肌后面与腹壁上动脉吻合。腹直肌后的血管在某种因素(外力或腹压等)的作用下发生破裂出血时,腱鞘内极易形成的血肿,此损伤称为腹直肌鞘内血肿。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普外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腹部,血液血管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治 愈 率:60-70%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疾病症状:腹膜刺激征,下腹疼痛,恶心
    相关检查:腹部平片,腹部透视
    并发症:肠梗阻
    治疗药品:
  •   腹直肌鞘内血肿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以下因素可能是造成腹直肌鞘内血肿的原因或诱因。

      1.解剖因素 腹直肌鞘内动脉曲折,腹直肌下部由坚强的肌胞膜包绕,而动脉分支进入肌肉以前又有较长一段距离,腹直肌后鞘下方海氏三角区为薄弱之点,对腹壁血管的保护支持作用均较差,当肌肉强烈收缩时,此处血管易被撕裂,成为发病的局部解剖因素。

      2.直接或间接的局部创伤。

      3.肌肉变性或肌炎。

      4.患有动脉硬化导致局部血管变性。

      5.肥胖者腹直肌张力低下。

      6.妊娠妇女雌激素的影响,加之分娩时腹肌过度收缩。

      7.长期服用抗代谢药、抗高血压药和抗凝血药之影响。

      二、发病机制

      腹直肌处血管因某种因素发生破裂时,由于腹直肌腱索与前鞘黏合从而阻止血液向纵轴发展,在局部形成血肿。

  • 腹直肌鞘内血肿一般治疗

      腹直肌鞘内血肿西医治疗

    一、治疗

      发病24h内,如能排除腹内脏器伤,可行保守疗法,局部可用冷敷及加压包扎、同时治疗原发病。如对本病诊断准确,处理及时,可免除不必要的剖腹探查手术。若不能排除,可做腹腔穿刺或灌洗帮助鉴别,但如血肿不断扩大,仍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切开血肿,清除血块,结扎出血之血管;遇有渗血者,可放置引流条,24~48h后拔除。术后注意腹壁的保护并注意对原发疾病的治疗。若证实并非腹壁血肿,则进腹进一步探查。

      二、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术后应注意腹壁的保护。

  •   腹直肌鞘内血肿预防

    本病病因不明确,其可能因素与局部组织解剖、直接或间接的局部创伤、肌肉变性或肌炎、患有动脉硬化导致局部血管变性、肥胖者腹直肌张力低下、妊娠妇女雌激素的影响,加之分娩时腹肌过度收缩、长期服用抗代谢药、抗高血压药和抗凝血药之影响。故预防主要针对其原因进行:

      1.如保持大便的通畅避免用力增加腹压排便。

      2.对于有高血压以及高血脂等造成血管脆性的疾病应积极治疗,避免血管破裂造成出血。

      3.分娩时需等宫口开全时再用力,避免增加负压造成本病。

      4.对于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患者需要定期检测凝血功能。

  • 腹直肌鞘内血肿一般护理

     腹直肌鞘内血肿护理

     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劳掌握动静结合,休息好,有利于身体的恢复;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抗病能力,两者相结合,可更好的恢复。

  • 腹直肌鞘内血肿饮食原则

      腹直肌鞘内血肿饮食保健

    1、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2、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

      3、该疾病对饮食并没有太大的禁忌,合理饮食即可。

腹直肌位于腹白线(腹正中线)的两侧,被腹直肌鞘整个包裹在内。腹直肌有3~4个腱划,与腹直肌鞘的前层紧密黏着,而与腹直鞘后层不黏着,腱划处有血管。腹壁上动脉,是胸廓内动脉的终支,在腹直肌鞘内沿腹直肌后面下降。腹壁下动脉,自髂外动脉发出,最后进入腹直肌鞘在腹直肌后面与腹壁上动脉吻合。腹直肌后的血管在某种因素(外力或腹压等)的作用下发生破裂出血时,腱鞘内极易形成的血肿,此损伤称为腹直肌鞘内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