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妊娠合并肠梗阻

    由于妊娠子宫增大挤压肠袢,使无症状的肠粘连因受压或扭转而形成肠梗阻。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普外科,外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肠,女性生殖
    多发人群:孕妇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病因治疗、对症治疗
    治 愈 率:外科手术治愈率约为95%
    治疗周期:4-6周
    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疾病症状:恶心,阵发性肠绞痛,腹胀
    相关检查:移动性浊音,腹部平片,腹部血管超声检查
    并发症: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治疗药品:复方电解质注射液,复方电解质注射液
  •   一、病因:

      肠梗阻是由于肠内容物在肠道内通过受到障碍时而出现的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在妊娠期出现肠梗阻的病因有:

      1.由于子宫的增大挤压肠袢,使原本无症状的肠粘连因受压或扭转而形成肠梗阻。

      2.因先天性肠系膜根部距离过短,受到逐渐增大子宫的推挤时,肠道蠕动受到限制;过度牵拉和挤压,也可以使小肠扭转,引起肠腔狭小,阻碍肠内容的顺利通过,出现机械性肠梗阻。

      3.在妊娠期由肠穿孔而引起的穿孔性腹膜炎或由于肠系膜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弥散性腹膜炎、腹膜后出血或感染,使肠壁肌肉发生麻痹,可引起麻痹性肠梗阻。

      4.妊娠中期子宫升入腹腔及妊娠晚期胎头降入盆腔时,或产后子宫突然收缩复原,在这些情况下肠袢急剧移位时均可发生肠梗阻。妊娠期肠梗阻有半数以上发生在妊娠晚期,10%的病例发生在产褥期,以粘连性肠梗阻最多,其次为肠扭转、肠套叠及恶性肿瘤。

  • 妊娠合并肠梗阻一般治疗

      一、治疗:

      妊娠期肠梗阻的处理与非妊娠期相同。非绞窄性肠梗阻可在严密观察下保守治疗,即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注射抗生素;48h仍不缓解或出现腹膜炎时,应尽快手术。患者常因呕吐、肠壁水肿、肠腔内大量渗液、胃肠减压丢失大量液体而致低血容量、休克、肾衰。绞窄性肠梗阻不论发生在妊娠任何时期,均应尽早手术,同时采用上述各种非手术治疗措施。

      手术应作纵切口。妊娠中期术中尽量避免干扰子宫,术后继续保胎治疗。如妊娠34周以上,估计胎儿肺已成熟,应先做剖宫产取出胎儿,使子宫缩小后再探查腹腔,否则膨大的子宫使术野难以暴露,难以操作。须请有经验的外科医师检查所有肠管,因常可能有一处以上的粘连梗阻。如有肠管坏死,还须做部分肠管切除与吻合术。死亡病例均系误诊,延误了手术时机,以致发展到肠坏死、穿孔、腹膜炎、中毒性休克、DIC、肾衰竭等。

      假性肠梗阻,或称Ogilvie综合征,是结肠功能紊乱所致的非器质性肠梗阻,其中10%发生在产后,表现为腹胀,恶心、便秘,检查腹虽胀但软。X线检查可有结肠过度胀气直达脾区,但其远端并无机械性梗阻存在。如结肠扩张到9~12cm(临界值),则易穿孔而致感染、休克死亡。在结肠未扩张到临界值时,可保守治疗,包括胃肠减压、输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放置肛管排气。如保守治疗72h无好转,或X线提示结肠扩张已达临界值时,则应手术治疗。

      二、预后:

      妊娠合并肠梗阻的孕产妇死亡率与不及时诊断、不及时手术与术前准备不充分直接相关。其母体病死率为10%~20%,胎儿病死率为30%~50%,多发生在绞窄性肠梗阻或肠穿孔伴有水、电解质失衡时。如能做到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可降低病死率。

  •   虽然怀孕本身不会引起肠梗阻,但怀孕后,由于孕激素水平增高,使肠管平滑肌张力降低,肠蠕动减慢;以及怀孕后容易发生便秘,使粪块堆积在结肠和直肠内;加上增大子宫对肠管的压迫作用,都可能成为肠梗阻的辅助性因素。具体到消化,本来受妊娠生理影响,胃肠蠕动就有所减慢,而她又一次性进食大量高蛋白食物,造成食物难以消化吸收,并堆积在肠管内,加上平时缺乏运动,使肠蠕动更加缓慢,因而造成食物性肠梗阻。当妊娠合并肠梗阻时,多数患者会出现持续性或阵发性腹痛伴呕吐,以及肛门停止排便和排气。由于孕妇子宫表面积大,吸收毒素多,一旦发病,病情发展可能更快更严重(国内有报道指出,当罹患该病时,孕产妇死亡率高达16.6%,胎儿死亡率达44.40/o)。鉴于此,孕妇如若出现腹痛、腹胀,以及肛门停止排便、排气时,应高度警惕肠梗阻,并立即到医院检查、治疗。

      

  • 妊娠合并肠梗阻一般护理

      禁食水,胃肠减压以减轻腹胀。体位选半卧位,以减轻对膈肌的压迫。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病情加重。应警惕绞窄性肠梗阻的发生,及时手术治疗。

  • 妊娠合并肠梗阻饮食原则

      1.勿进食较硬的食物,饮食以稀软食为主,易消化,清淡饮食。

      2.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3.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4.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各种粥类、米汤等。

      5.忌油炸及辛辣刺激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洋葱、 生蒜、胡椒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