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肠扭转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盲肠扭转是由于移动盲肠所致。正常盲肠附着在后腹壁,完全为腹膜所覆盖,不会发生扭转。如果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盲肠的固定及其系膜消失不全,盲肠和升结肠的系膜过长而活动度过大,这是盲肠扭转的解剖因素。盲肠扭转的诱因有饮食过多、腹泻、过度用力及腹内有粘连等,尤其是腹部手术常为诱起盲肠扭转的直接原因。盆腔肿瘤、妊娠使盲肠位置改变,或盲肠远端梗阻造成盲肠膨胀,也使其容易扭转。
二、发病机制
盲肠扭转常合并末段回肠和升结肠的一部分一起扭转,以顺时针扭转为常见(85%),其扭转程度可达360°或更多,肠系膜也发生扭转,形成闭襻性肠梗阻。时间长可造成扭转肠襻坏死,坏死发生率约占1/4。扭转后回肠末端梗阻,因而造成小肠完全性梗阻。
盲肠部分扭转则表现为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右下腹可触及囊性肿块,自动复位后症状消失,但可反复发作。
另一种情况是游离盲肠向前向上翻折,使远端回肠及升结肠折叠而形成梗阻,此种盲肠折叠不影响系膜血管,因此不发生盲肠坏死。但有人认为盲肠折叠不属于盲肠扭转,因其不符合肠扭转的基本定义。
盲肠扭转一般治疗
盲肠扭转西医治疗
一、治疗
盲肠扭转确立,则应按肠梗阻治疗原则进行胃肠减压、补液和应用抗生素。如有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或低血容量,应及时纠正、补充。
盲肠扭转原则上应及时剖腹手术,解除肠梗阻、切除坏死肠段及防止复发。根据扭转肠管病变情况采取相应的术式。
1.盲肠扭转复位加盲肠固定术 盲肠扭转复位后将盲肠与侧腹壁缝合固定,亦可切开后腹膜形成瓣状,缝合于盲肠和升结肠前,形成一腹膜后囊袋,复发率较高。适用于无肠坏死的病例。
2.扭转复位、盲肠内插管造口 盲肠扭转复位后,在盲肠上切一小口,插入蕈状导尿管,从右下腹引出。盲肠内插管造口,不仅是为了术后肠管减压,主要是造口部位盲肠壁与腹膜形成粘连而达到使盲肠固定的目的,防止复发。术后2周左右拔除导尿管,造口处即自行愈合。但可合并伤口感染、腹腔脓肿和持续性盲肠瘘等术后并发症。适用于无肠坏死的病例,高龄和一般情况差的病人。
3.一期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横结肠吻合 扭转肠襻无坏死时,病人情况较好,可行一期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横结肠吻合。是根治性方法,很少复发。一期切除吻合术后护理比较简单,病人痛苦较少。虽然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术中仔细操作,注意肠管血运,吻合口是可以一期愈合的。
4.坏死肠管切除、近端回肠造瘘、远端横结肠黏膜瘘 适用于病情严重或有穿孔和弥漫性腹膜炎的患者。3个月后再行肠吻合术。
二、预后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盲肠扭转预防
1、肠扭转是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扭转的肠管可迅速发生坏死穿孔和腹膜炎,是肠梗阻中病情凶险、发展迅速的一类,如未能及时处理,死亡率较高。故一经诊断,应及时处理,早期手术治疗。这样不仅能减少肠管切除甚至避免肠管坏死,对于抢救病人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2、应严格掌握非手术疗法的适应症,避免延误手术时机,造成不良后果。
3、盲肠扭转及时治疗,多数预后良好,如有肠绞窄,甚至破裂穿孔则预后较差。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其死亡率较高。如盲肠扭转非手术治疗好转后,应进一步检查发病原因,必要时,可行择期手术消除病因,以防复发。
盲肠扭转一般护理
盲肠扭转护理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3、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各种粥类、米汤等。
盲肠扭转饮食原则
盲肠扭转饮食保健
宜吃加工或烹饪精细的食物,以利咀嚼及消化。全蛋每周可吃1—2个。奶类及其制品、五谷根茎类、肉鱼豆蛋类、蔬菜类、水果类及油脂类等六大类食物,宜多样摄取,才能充分的获得各种营养素; 宜吃富含蛋白质及铁质的食品,如瘦肉、鱼虾、动物血、动物肝肾、蛋黄、豆制品以及大枣、绿叶菜、芝麻酱等; 选用植物性油脂,多采用水煮、清蒸、凉拌、烧、烤、卤、炖等方式烹调;禁食肥肉、内脏、鱼卵、奶油等胆固醇高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