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主-肺动脉隔缺损

    主-肺动脉隔缺损或称主-肺动脉窗,是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大血管畸形,据Stansel1977年统计,文献中已报道的手术病例尚不足百例。缺损或窗口位于升主动脉与肺总动脉之间,其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酷似动脉导管未闭。胚胎时期第5~8周,主-肺动脉隔将动脉干分隔成升主动脉和肺总动脉。在同一时期,室间隔将心室腔分隔成左、右心室,最终动脉隔的下方与室间隔的上方相融合,使左、右心室分别与主动脉和肺动脉相通。如上述分隔不完善,按其位置高低,分别形成主-肺动脉隔缺损、恒存动脉干或高位室间隔缺损。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心血管内科,心胸外科
    疾病别称:主-肺动脉窗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胸部,血液血管
    多发人群:婴幼儿期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手术治疗
    治 愈 率:40%
    治疗周期:3个月
    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0-50000元)
    疾病症状:紫绀,气急,乏力
    相关检查:心电图,心脏血管超声检查,肺动脉楔压
    并发症:充血性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房间隔缺损
    治疗药品:冠脉宁片,脉管复康胶囊
  •   一、病因

      主-肺动脉隔缺损导致循环生理异常。早期,由于大量血流自主动脉分流至肺动脉,使肺静脉回流至左侧心腔的血量增加,加重左心室负担,因而引起左心室肥大及劳损,而体循环血流量相对不足,导致发育不良或迟缓。由于肺充血,易招致呼吸系感染。后期,肺小动脉发生管壁增厚和管腔变小等继发性病变,使肺动脉阻力增加、压力升高,右心室负荷过重,引起左、右心室合并肥大。待肺动脉压力高于主动脉时,形成反向(右至左)分流,出现全身性紫绀。

  • 主-肺动脉隔缺损一般治疗

      一、治疗

      确定诊断反应施行手术治疗。对已有明显肺动脉高压,但肺动脉压仍低于主动脉压,左向右分流的杂音仍较响者,应争取尽早手术。肺动脉压接近或超过主动脉压、杂音很轻或已消失、静止状态或轻度活动即出现唇指紫绀、动脉血氧饱和度<90%、或肺总阻力超过10Wood单位者,已丧失手术时机,此时缺损已成为肺动脉高压血流的“安全”减压通道,如强行闭合手术,会促进右心衰竭,加速病情恶化。

      手术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切开心包显露心脏、大血管后,探明主-肺动脉隔缺损的具体部位和情况。如缺损位置较高且为管道型,可用两把弧形动脉钳分别夹在管道两侧的主动脉和肺总动脉壁上,钳间切断管道,以无损伤性3-0合成纤维缝线,往返连续缝闭两切端。大多数病人的缺损位置较低,其下缘邻近主动脉瓣和冠状动脉基部,当中几无间隙,缺损呈窗形,则需在体外循环条件下(经股动脉插给血管),阻断缺损远端的主动脉,在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切开间隔缺损处,先缝闭主动脉上的缺口,排尽左心室和主动脉内的气体后,开放升主动脉阻断钳,恢复冠状动脉灌注后,再缝闭肺动脉上的缺口。晚近有人采用在体外循环和阻断升主动脉的条件下,切开肺总动脉,从肺动脉腔内缝闭缺损处,较为简便实用。对缺损位置较高者,手术中应防止损伤右肺动脉,对缺损位置较低者,应防止伤及冠状动脉。手术难度与危险性均较动脉导管未闭者大,据Stansel1977年统计,非体外循环条件下手术者,死亡率高达35%;采用体外循环方法者为14%。远期效果视病人手术前是否已有肺血管继发性病变及其程度而异。

  •   一、预防

      本病是先天性大血管畸形,故目前无有效预防措施,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 主-肺动脉隔缺损一般护理

      一、护理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 主-肺动脉隔缺损饮食原则

      1、主—肺动脉隔缺损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饮食清淡富有营养,注意膳食平衡。

      2、主—肺动脉隔缺损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忌辛辣刺激物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主-肺动脉窗
主-肺动脉隔缺损或称主-肺动脉窗,是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大血管畸形,据Stansel1977年统计,文献中已报道的手术病例尚不足百例。缺损或窗口位于升主动脉与肺总动脉之间,其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酷似动脉导管未闭。胚胎时期第5~8周,主-肺动脉隔将动脉干分隔成升主动脉和肺总动脉。在同一时期,室间隔将心室腔分隔成左、右心室,最终动脉隔的下方与室间隔的上方相融合,使左、右心室分别与主动脉和肺动脉相通。如上述分隔不完善,按其位置高低,分别形成主-肺动脉隔缺损、恒存动脉干或高位室间隔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