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肾栓塞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长。最重要的非心源性肾栓子是破裂的主动脉粥样斑块(动脉粥样栓子)。肾动脉粥样栓塞可于弥漫性侵蚀性动脉粥样硬化时自发出现或继发于血管外科手术,血管成形术或动脉造影术。
动脉粥样栓子典型的为非膨胀性,形状不规则,更易于产生不完全闭塞伴继发性缺血性萎缩而不是肾梗塞。常紧接发生异物反应,引起内膜增生,巨细胞形成和增生和进一步血管腔狭窄。病理反应可能促成肾功能常常于动脉粥样栓塞后3~8周进行性减退。
肾动脉粥样栓塞一般治疗
一、治疗:
没有治疗可逆转进行性肾衰。对于动脉粥样化的主动脉行外科手术时,肾动脉粥样栓塞的可能性可通过仔细操作减少。
肾动脉粥样栓塞辨证论治
一、治疗:
1.痰浊内阻:治法:化瘀,降浊,燥湿。
方药:二陈汤加减。药用半夏、陈皮、橘红、茯苓、生姜、甘草、泽泻、茵陈。
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功专燥湿化痰;橘红理气燥湿,气顺则痰消;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去脾旺,痰无由生;生姜降逆化饮,既制半夏之毒,又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泽泻、茵陈利湿降浊;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化痰降浊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泽泻、茵陈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泽泻可明显抑制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若脾虚痰盛者,可加炒白术、党参益气健脾化痰;痰热明显者,加竹茹清热化痰;大便结者,加大黄通腑降浊。
2.气滞血瘀: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方中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养血;柴胡、赤芍、甘草、行气和血;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合枳壳则升降气机而宽胸;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诸药配合,使血活气行。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活血化瘀药在改善脂质代谢、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内皮细胞损伤、抗血小板凝集和对斑块的消退等方面均有明显作用。胁肋胀痛明显者,加青皮、白芥子,以增强理气通络止痛的作用;气郁日久化火者,加山栀、丹皮、川楝子以清热疏肝调气。临证若为气虚血瘀,症见疲乏无力,活动后气短,嗜睡懒言,易汗出,面色少华,舌淡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弱或涩,治宜益气活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黄芪、人参、地龙、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等。
3.肾精亏虚:治法:补肾填精。
方药:右归丸加减。药用熟地、山药、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附子。
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药、菟丝子、枸杞、杜仲滋阴益肾,养肝补脾;肉桂、附子、鹿角胶温补肾阳、填精补髓,以期“阴中求阳”,达到培补肾中元阳之效;当归补血养肝。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填精之功。
按此分型,是为了辨证治疗的需要,但临证常肾虚、痰浊、瘀血兼见,只是以某一病理变化为主而已。如痰浊为主者,多合以肾虚、血瘀,治疗上以化痰降浊为主,兼以活血补肾。
而以肾虚为主者,多兼有痰浊、瘀血。因此,临证应用不可拘泥
一、预防:
1.控制热量:摄入的热量必须与消耗的热量相平衡,要通过合理平衡膳食和加强体力活动,把这种平衡保持在标准体重范围内。
4.注意饮水:要少喝含糖饮料,多喝天然饮品和水,尤其在清晨和晚间。饮水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血管栓塞。
5.适当运动:只注意饮食调理不能完全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还需适当运动。要接受健康检查,确定身体没有其它的异常 现象,才可开始先做走路、散步等较缓和的运动,进一步再进行散步和慢跑,逐步过渡到做持续的慢跑以及爬山、游泳等运动。
肾动脉粥样栓塞一般护理
一、护理:
1.低脂饮食:少食动物油,代之以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用量为每人每日25号,每月在750克以内为宜。要限制食物中的胆固醇量,每日每人应在300毫克以内。蛋黄以及肝、肾等动物内脏中脂肪含量较高,应少信用。
2.低盐饮食: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往往合并高血压,因而要采用低盐饮食,每日食盐不要超过5克,在烹调后加入盐拌匀即可。如果在烹调中放入盐,烹调出来的菜仍然很淡,难以入口,为了增加食欲,可以在炒菜时加一些食醋、番茄酱或芝麻酱。食醋除可以调味外,还可促进消化和吸收,芝麻酱含钙量高,经常信用可补充钙,钙离子可增加血管内皮的致密性,对防止脑出血有一定好处。
肾动脉粥样栓塞饮食原则
一、饮食:
1、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新鲜蔬菜和适量水果,适当饮水。注意膳食营养均衡。
2、不要吃食物:忌暴饮暴食,食用不洁食物。忌海鲜、牛肉、羊肉、辛辣刺激性食物,酒及一切发物如:五香大料、咖啡、香菜等。忌食一切补品、补药及易上火食品如:辣椒、理智、巧克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