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小儿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小儿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 简称特发性室速,特发性室速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通常分成特发性左室室速和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两种。其中特发性左室室速(ILVT)约占特发性室速的20%,多见于15-40岁的患者,男性多见,约占60%-80%。临床表现轻,预后良好的室性心动过速,因心动过速起源点多位于希氏束分叉下左束支后分支或前分支和右束支高位,亦称为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占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的10%左右。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病原因未明,许多研究认为其发生机制与折返或延迟后除极的触发激动有关。与缺血性心脏病后的室性心动过速相比,特发性室速的QRS形状具有以下特征:QRS时限增宽的程度较小,额面心电轴偏移程度较小,无qR或QR型的QRS形态。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儿科,心血管内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心脏
    多发人群:婴幼儿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80%
    治疗周期:2-4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3000 —— 8000元)
    疾病症状:心动过速,胸闷,心悸
    相关检查:动态心电图,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胸部平片
    并发症: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
    治疗药品:地高辛片,地高辛片,盐酸胺碘酮片
  •   一、发病原因

      特发性室速通常不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或心脏性猝死。本病病因不明。临床上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心肌病诱发:曾对IVT患者进行心内膜心肌活检,发现部分患儿有轻微的心肌炎或心肌病改变,认为是亚临床型心肌炎。

      2、精神因素诱发:部分IVT患者的VT发作由于精神因素或运动诱发,可能因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平衡失调引起。

      3、遗传:有的报告IVT呈家族性发病,可能与遗传有关。

      4、折返:电生理研究其发病机制可能为浦肯野纤维网微折返或触发活动。

      二、发病机制

      发生机制与电生理特点:根据心内电生理研究及其对维拉帕米的治疗反应,推测可能的发生机制为折返激动和触发激动。电生理机制和特点:本型室速通常不能被程序刺激诱发,可由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或心房、心室短阵快速起搏刺激(burstpacing)诱发。β受体阻滞药或钙离子拮抗药治疗有效的特性,提示本型室速可能与由延迟后除极引发的触发激动有关。

  • 小儿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一般治疗

      一、治疗

      依据IVT的类型选择不同的药物治疗。仅有短阵发作,患者无症状,不需用药,可定期随访,进行心脏超声及动态心电图检查。

      1、左室IVT:首选维拉帕米首剂5mg/20mlGS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如不能转复隔10分钟再加用5mg,可重复3-4次,总量不宜超过25mg;

      次选:普罗帕酮70mg+20mlGS稀释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10分钟后重复。总量不宜超过210mg;

      胺碘酮静脉注射,首剂150mg,加入生理盐水20ml静脉注射10-20分钟,继之1-1.5mg/min维持,如室速控制不满意,可隔30分钟再追加75-150mg。

      2、右室IVT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尚无统一方案,可选用维拉帕米(异搏定)、普罗帕酮(心律平)或普萘洛尔(心得安)等,药物作用的个性差异较大。对药物治疗无效,症状明显的患者可采用导管射频消融术。

      3、儿茶酚胺敏感性IVT: 采用β阻滞药效果最好。

      二、预后

      室性心动过速患儿总预后良好,Pfammatfer报道94例未有死亡病率,并认为婴儿期首次发作者,室性心动过速自行消失率明显高于幼儿期以后首次发作者(89%∶56%)。同时发现右室起源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预后较左室起源者好。对于反复发作的特发性室速采用射频消融治疗后效果好。但是因病因不明,有学者认为心肌病变呈亚临床型,故对该病患者应长期随诊,行心脏X线、ECG、心动图等检查注意原发性心肌病可能,并警防猝死。

  •   本病病因未明,应积极预防诱发因素,如精神因素或运动可诱发。应促进患儿身、心健康发育,避免剧烈运动等。

  • 小儿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一般护理

      一、护理

      1.调整日常生活,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2.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多食水果及高纤维素食物。

      4.避免寒冷刺激,注意保暖。

  • 小儿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饮食原则

      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

小儿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 简称特发性室速,特发性室速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通常分成特发性左室室速和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两种。其中特发性左室室速(ILVT)约占特发性室速的20%,多见于15-40岁的患者,男性多见,约占60%-80%。临床表现轻,预后良好的室性心动过速,因心动过速起源点多位于希氏束分叉下左束支后分支或前分支和右束支高位,亦称为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占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的10%左右。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病原因未明,许多研究认为其发生机制与折返或延迟后除极的触发激动有关。与缺血性心脏病后的室性心动过速相比,特发性室速的QRS形状具有以下特征:QRS时限增宽的程度较小,额面心电轴偏移程度较小,无qR或QR型的QRS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