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1.原发性肾性失镁 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引起肾小管功能障碍,一型为单纯性肾小管重吸收镁功能障碍,为伴氨基酸尿型。另一型是肾小管重吸收镁功能障碍伴钾转运异常,又称伴钾转运障碍型。
2.继发性肾性失镁 是由于肾脏本身疾病引起,常见原因有肾小管酸中毒、Bartter综合征、肾功能衰竭、肾移植后。另由于肾外疾病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高钙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酒精中毒和某些药物,如降钙素、生长激素、利尿药、强心苷、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均可使尿镁增多。
二、发病机制
本病系多种病因所致,故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一般认为与遗传有关的肾性失镁为多基因缺陷所致肾小管功能障碍,而继发性原因所引起的肾性失镁,其发病机制可因其根底病不同而各异。如醛固酮增多症所致肾性失镁,其发病可能为醛固酮通过抑制重吸收或通过容量扩张,使尿中钠、镁滤过量增加,钠、镁到达远端小管的量增加,而在远端小管由于醛固酮能促进钠的运转重吸收,对镁的运转重吸收则无作用,故使尿镁增多。
肾性失镁一般治疗
一、治疗
主要是补充镁盐。常用药为门冬氨酸钾镁溶液(每10ml中有钾3mmol,镁1.5~2.5mmol),以门冬氨酸的细胞亲和力强,有利于镁和钾进入细胞内。既补充了镁又补充了钾。另外尚有硫酸镁、醋酸镁、氯化镁等。可肌注50%硫酸镁,第1天每2小时给予2.0g,3次后改为每6小时1次,至第3天酌情减量;严重者可静脉使用硫酸镁,该药有降低血压和抑制呼吸的不良反应,大剂量应用时应细心监护。如有低钾血症及低钙血症者应同时纠正。
二、预后
本病因病因不同预后也各不相同。如在病人出现电解质紊乱(低K 、Na 、Ca )等症状前能及时测定血镁,早期发现低镁血症并及时给予补充镁盐,有望减轻症状改善预后。
遗传性因素所致者,目前尚无有效措施预防;继发性肾性失镁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定时检测血镁,发现病情及时给予对症治疗。以预防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肾性失镁一般护理
1.饮食清淡富于营养,注意膳食平衡。
2.忌辛辣刺激食物。以免造成病情反复的情况,比如说,海鲜、鸡肉、狗肉等。
3.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肾性失镁饮食原则
1、肾性失镁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肾病宜食鸡肉、桃子、葱、大豆、猪肉、栗子、藿香、腰子、柏子仁、牡蛎黄,鹿脯、鹿胎、鹿尾、鹿鞭、鹿角胶、海狗肾、牛肾、羊肾、牛鞭、黑豆、熟地、食盐、乌灵参、鸡肾、鸭肾、鹌鹑、庥雀、鸡肾草、鹿衔珠草。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