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裂头绦虫病

    裂头绦虫病(diphyllobothriasis)是由阔节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寄生人体肠道所致的疾病。多见于亚寒带及温带的湖泊水区,欧洲﹑北美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如日本﹑朝鲜﹑菲律宾均有流行,中国东北也有少数病例报导。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传染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有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70%
    治疗周期:7-10天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疾病症状:肚子疼,疲乏,乏力
    相关检查:便常规,嗜酸性粒细胞数,带绦虫孕节检查法
    并发症:
    治疗药品:甲苯咪唑片,阿苯达唑颗粒
  •   一、发病原因

      成虫与曼氏迭宫绦虫的外形和结构都很相似,头节的背、腹侧各有一条较窄而深凹的吸槽,雄生殖孔和阴道外口共同开口于节片前部腹面的生殖腔。为绦虫中最大的寄生虫。长达4—6m,虫体有的时候长达10m,最宽处20mm,具有3000~4000个节片。虫卵近卵圆形,长55~76µm,宽41~56µm,呈浅灰褐色,卵壳较厚,一端有明显的卵盖,另一端有一小棘;虫卵排出时,卵内胚胎已开始发育。

      二、发病机制

      人体内寄生的裂头蚴虫的数量最多也就一条者,很少出现有2~3条的情况。囊壁最外层为纤维组织。肉芽组织组成的囊壁,粘附着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以及异物巨细胞。

      生活史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个为淡水挠足类(如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成虫一般是寄生在人、犬、猫、熊、狐、猪等食肉动物的小肠内。虫卵在水中约10天孵化成钩毛蚴而被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所食,在此蚤体内进一步发育为原尾蚴,再被鱼吞食后经1~4周发育成实尾蚴(裂头蚴)。在中国本虫的第二中间宿主主要是各种蛙类,大多在蝌蚪期感染。人若食用未煮熟的含有此感染性实尾蚴的鱼肉即可感染裂头绦虫病。实尾蚴侵入人体后,其头节就附着于肠壁,发育为成虫,约需5~6周时间。主要流行于北欧、中欧和北美。我国也有数例报道,其中有从国外回来的病人。若寄生虫数较多,有时可引起部分肠梗阻,虫体表面有微毛,吸取宿主肠内营养物质,尤其是维生素B12等,因而偶可引起巨幼细胞贫血。由于裂头蚴在体内仍保持具移行特性的幼虫状态。幼虫进入肠道后附着在肠黏膜,其头部向黏膜下层伸入,直至穿透肠壁,进入腹腔,向上可透过膈肌进入胸腔;向下穿透腹壁在皮下组织、肌肉之间移行产生炎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最后形成嗜酸性肉芽肿。如果幼虫沿颈动脉上行,经破裂孔进入颅内,就会导致脑裂头蚴病。

  • 裂头绦虫病一般治疗

      吡喹酮25mg/kg顿服。氯硝硫胺(灭绦灵)、甲苯达唑(甲苯咪唑)、阿苯达唑(丙硫咪唑)等均有驱虫作用。

      虫体排出后,贫血即可自愈。贫血严重者可肌注维生素B12。补充维生素和叶酸;前者第周肌内注射500-1000微克连续数周(2-4周),以后每个月肌内注射500-1000微克,后者第天15-30毫克口吸取,2-4周为一疗程。

    裂头绦虫病辨证论治

      一、食疗方

      槟榔与南瓜子合用有驱虫作用。早上空腹南瓜子仁粉60~120克,2小时后服槟榔煎剂(槟榔60-90克,水煎1小时)再过半小时服泻药。一般在3小时内即有完整活动的虫体排出,少数病人可能于下午或次日排出虫体。

  •   一、预防

      主要是宣传教育。改变不卫生的食鱼习惯,喜吃生鱼及鱼片,或用少量盐腌、烟熏的鱼肉或鱼卵、果汁浸鱼以及在烹制鱼过程中尝味等都极易感染。加强对犬、猫等动物的管理,避免粪便污染河、湖水,污水适当的处置可能减少鱼的传染。

  • 裂头绦虫病一般护理

      阔节裂头绦虫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的亚寒带和温带地区,以前苏联病人最多,约占全世界该病患者人数的一半以上。在人群中感染率最高的是北加拿大的爱斯基摩人(83%),其次是前苏联(27%)和芬兰(20%~25%)。我国仅在黑龙江和台湾省有数例报道。

  • 裂头绦虫病饮食原则

      一、适宜食物

      多食肉类食物和新鲜花绿叶蔬菜,以增加维生素B12和叶酸摄入量。

裂头绦虫病(diphyllobothriasis)是由阔节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寄生人体肠道所致的疾病。多见于亚寒带及温带的湖泊水区,欧洲﹑北美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如日本﹑朝鲜﹑菲律宾均有流行,中国东北也有少数病例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