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片吸虫病

    片吸虫病(fascioliasis)是由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和巨片形吸虫(fasciola gigantica)寄生于草食性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或人体内而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对终宿主选择不严格,人体并非其适宜宿主,所以片吸虫在人体寄生的选择部位较多,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多样且严重,主要表现有童虫在腹腔及肝脏所造成的急性症状表现和成虫所致胆管炎症和增生为主的慢性期。1379年由德布里发现,其后卢卡特和托马斯两氏同时于1883年查清了其全部生活史。本病流行全世界。中国也很普遍,呈区域性流行。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传染科,急诊科
    疾病别称:肝片吸虫病,肝片形吸虫病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腹部,肝,胆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有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40%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3000 —— 8000元)
    疾病症状:发烧,肚子疼,腹胀
    相关检查:大生化检查,寄生虫检查的直接涂片法,皮肤试验
    并发症:侏儒症,贫血,慢性胃炎
    治疗药品:马洛替酯片,马洛替酯缓释片,瑞格列奈片
  •   一、发病原因

      报道的病例绝大多数为肝片形吸虫感染,少数被确诊为巨片形吸虫感染。

      病原体

      肝片形吸虫虫体大小为(2.0~5.0)cm×(0.8~1.3)cm,呈深红褐色的,似叶形,背腹扁平,体前端呈圆锥状突起,称为头锥,称为肩峰的是其头锥后比较宽的虫体。口吸盘较小,位于虫体顶端,腹吸盘略大,位于头锥基部。虫卵甚大(130~150)μm×(63~90)μm,分两层,淡黄褐色,卵壳薄,呈椭圆形。卵内充满许多卵黄细胞,一端有小盖。

      巨片吸虫的体形略大。长33~76毫米,宽 5~12毫米。前端锥形突出部的底部不形成“肩”,两侧较平直,呈竹叶状。虫卵都呈椭圆形,黄褐色,一端有盖,另一端有扁平结节。巨片吸虫卵比肝片吸虫卵略大。

      片形吸虫的生活史:成虫产卵在终宿主肝胆管内,跟着胆汁进入肠道,继而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假如存活于22~26℃水中,9~14天就可发育为含毛蚴卵,并迅速钻入锥实螺,在螺体内经胞蚴和雷蚴两代发育成尾蚴,其后从螺体逸出,在水面下浮游,当接触动物体(植物或腐生物)后脱去尾部,形成囊蚴,附于水中物体上(如水草),其体形颇似草帽状。当宿主生食含有囊蚴的水生植物后,囊蚴经小肠消化液脱囊后,逸出后成为尾蚴,经肠壁进入腹腔发育为童虫。在腹腔约48h,童虫钻破肝被膜进入肝实质中,以肝组织为营养继续发育,在肝内游走约6周后最终进入肝胆管中寄生,约经4周发育为成虫。自感染囊蚴到粪便中找到虫卵,最短10~11周,每条成虫每天可产卵约20000个。成虫在人体内寿命可达12年。肝片吸虫也可通过胎盘感染。

      传染源

      片形吸虫病的传染源包括感染的人和多种哺乳动物。片形吸虫对终宿主的选择性不严格,多种哺乳动物都可受染。成虫主要寄生在胆道。有资料记载,肝片形吸虫的动物宿主包括黄牛、水牛、犊牛、绵羊、山羊、马、骆驼、猪、犬、象、猴、鹿、鼠、家兔和野兔等, 其中牛、羊的感染最为常见。巨片形吸虫的动物宿主有黄牛、水牛、山羊、斑马和长颈鹿等。主要中间宿主在中国许多地区是小土蜗,此外还有截口土蜗和斯氏萝卜螺等。

      感染方式和季节

      人体感染片形吸虫是偶然的,其主要感染方式是食入感染期囊蚴,也有经生食牛、羊肝脏造成感染的报道。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大多数感染者有喝生水和生食水生植物的习惯。生食蔬菜或将野生植物作为色拉的原料是欧洲人感染片形吸虫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南方春秋两季是尾蚴生长发育和成囊的适宜季节,也是人体感染的高发季节。

      二、发病机制。

      致病作用,一是虫体的直接机械性损伤,如因吸入人体组织并到处钻动以及虫体表皮棘刺引起的损伤,二是虫体分泌物、排泄物的化学刺激反应。童虫移行和成虫寄生都可对人体产生机械损伤和化学毒害作用,引起肝胆系统的病变。病变的轻重程度与感染的虫数、移行途径、寄生部位及机体的免疫状况等因素有关。

      童虫致病

      童虫在体内窜扰移行可引起局部组织和腹膜的损伤和炎症,早期童虫由肠壁进入腹腔,破坏了肠内的组织,破坏的过程中在虫道上留下出血灶。当童虫进入肝实质时,以肝细胞为食,损伤肝组织。随着童虫的发育长大,损害作用逐渐明显而广泛,可导致纤维蛋白性腹膜炎 。肉眼可见肝脏充血,其间布满乳白花纹(硬结部分)。显微镜下可见肝损伤处充满、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肝细胞残片、嗜酸性粒细胞。偶有小脓肿见于肝组织表面,脓肿内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及大量的夏-雷结晶。研究表明,肝片形吸虫可产生大量脯氨酸,感染后25d宿主胆汁中脯氨酸浓度增高4 倍,此时童虫尚未到达胆管。这说明胆管上皮细胞增生与脯氨酸在胆汁中浓度有关。

      成虫致病

      童虫在肝内游走约6周后进入胆管中寄生并发育为成虫。成虫寄生肝内胆管,通过机械刺激和代谢产物的毒素过敏作用,可引起胆管炎、胆囊炎、慢性肝炎和贫血等。管腔明显增大,突出于表面时说明有虫存在于胆管中。继发性感染而引起细胞性胆管炎或肝脓肿可由虫体的吸盘及皮棘等受到机械性刺激而引起改变。据测定,胆管中有肝片形吸虫成虫寄生时, 胆汁中脯氨酸浓度可增高万倍以上。虫体产生大量的脯氨酸直接导致胆管上皮增生,因此成虫引起的主要病变是胆管炎症及上皮增生,致使胆管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并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的高度浸润以及腺上皮增生。严重者可见较大的胆管也有慢性阻塞及胆汁淤积,从而发生胆汁性肝硬化。

  • 片吸虫病一般治疗

      一、对症治疗

      1.硫氯酚(硫双氯酚):驱虫治疗首选,对成虫和童虫均有杀虫作用,疗效较满意。

      剂量40~60mg/d,分3次口服,隔日给药,10~15天为一个疗程,间隔5~7天后再给第二个疗程。一般用药第3天即见疗效,3~6天内体温降至正常,临床症状随之减轻,肿大的肝脏逐渐缩小。

      2.吡喹酮:可作为替代药物,对成虫有杀虫作用。

      需要连服3天,剂量为60mg/(kg·d)。感染重者间隔1月重复1个疗程。吡喹酮的优点是疗程短,同时会使患者的耐受性好。不过也有人对此药无效。在1993年马晓星发现因本虫皮层肥厚,吡喹酮可使肝片形吸虫皮层产生损害,因此临床用药加大剂量和延长疗程会得到较好的效果,但至今并未被证实。

      3.三氯苯达唑:对肝片形吸虫成虫的活动有抑制作用, 对童虫作用更明显。

      每顿饭后服用,剂量为10mg/kg体重。本品1983年用于兽医界,1989年首次应用于人体,1997年WHO推荐为使用药品。本病不仅需要配合病原体的治疗,而且要辅以其他手段,敏感的抗生素合并细菌感染可望会得到较好的效果,或者通过手术治疗阻塞性黄疸。

      4.阿苯达唑:在体内、外均有杀虫作用。

      用量为10mg/(kg/d),分2次服,7天为一个疗程,总剂量为140mg/kg体重。

      重症感染者且伴有营养不良或肝硬化症状者,应加强营养,保护肝脏,再考虑特殊治疗。有胆囊炎、总胆管堵塞等急性外科并发症者,则需手术治疗。

      二、预后

      一般良好。急性期可因大量童虫移行,使肝脏广泛性出血,常因误诊不及时救治而死亡。慢性可并发细菌性胆道感染而使病情恶化。

  •   一、预防

      在流行地区,必须加强普查工作,可先用皮肤试验进行筛选,阳性者再作粪检。粪便检查虫卵阳性者,均应给予药物治疗。

      加强家畜管理,划区放牧,避免污染水源,不能用生鱼虾或鱼内脏等喂猫、狗、猪等,以免引起感染。对这些家畜的粪便亦要加以管理,不让粪便入水沟和鱼塘。饮用水(包括牲畜)与一般用水分开,饮用水宜定期消毒。家畜中有感染者,有条件的亦给予驱虫。对野生动物保虫宿主根据情况加以捕杀。包括每年定期驱虫,粪便发酵和轮换牧场以及扑灭中间宿主螺蛳等。

      如果以前有吃鱼生习惯的人群,建议做肝功能检查和肝脏B超检查。

  • 片吸虫病一般护理

      片形吸虫的人体感染并非罕见,我国受威胁人数高达约12 万,应引起医疗、防疫及科研部门的足够重视。目前,关于动物片形吸虫病研究报道较多,而人体片 形吸虫病的研究报道甚少。

肝片吸虫病,肝片形吸虫病
片吸虫病(fascioliasis)是由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和巨片形吸虫(fasciola gigantica)寄生于草食性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或人体内而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对终宿主选择不严格,人体并非其适宜宿主,所以片吸虫在人体寄生的选择部位较多,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多样且严重,主要表现有童虫在腹腔及肝脏所造成的急性症状表现和成虫所致胆管炎症和增生为主的慢性期。1379年由德布里发现,其后卢卡特和托马斯两氏同时于1883年查清了其全部生活史。本病流行全世界。中国也很普遍,呈区域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