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主要是谷物,油料或植物储存过程中生霉,未经适当处理即作食料,或是已做好的食物放久发霉变质误食引起,也有的是在制作发酵食品时被有毒真菌污染或误用有毒真菌株,发霉的花生,玉米,大米,小麦,大豆,小米,植物秧秸和黑斑白薯是引起真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见食料,常见的真菌有:曲霉菌如黄曲霉菌,棒曲霉菌,米曲霉菌,赭曲霉菌;青霉菌如毒青霉菌,桔青霉菌,岛青霉菌,纯绿青霉菌;镰刀霉菌如半裸镰刀霉菌,赤霉菌;黑斑病菌如黑色葡萄穗状霉菌等,真菌中毒是因真菌毒素引起,由于大多数真菌毒素不被通常高温破坏,所以真菌污染的食物虽经高温蒸煮,食后仍可中毒。
真菌性食物中毒一般治疗
一、治疗:
1.尽快尽早洗胃、洗肠并服泻剂,洗胃可用1∶2000~5000高锰酸钾溶液(若病人已发生呕血、便血,则洗胃、洗肠都应特别小心)。
2.服生大蒜一头或50g。
3.补液纠正脱水、酸中毒,治疗休克,但要注意心、肾功能。
4.狂躁、惊厥、抽搐均属重症,应给甘露醇等脱水剂及镇静剂,对于霉变甘蔗中毒,更应及早应用脱水剂治疗脑水肿,加强脑血液循环,对促进病症恢复和预防后遗症均有良好功效。近有用高压氧以提高霉变甘蔗中毒患儿的血氧含量,治疗重症脑水肿,效果甚好。一般用2.5绝对压,面罩吸纯氧4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5.对症治疗,如强心、止血、保护肝、肾等均应注意实施。
6.对食入未经杀死真菌的食物应给予抗真菌药物。
7.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8.加强护理,维持营养。
真菌性食物中毒辨证论治
真菌性食物中毒目前无特效解毒剂。一旦发生中毒表现应立即洗胃口服活性炭及硫酸镁,洗胄液可选择1:20()O或1:5()00的高锰酸钾液(有消化道山血者应谨慎);口服生人蒜一头,对食人未杀死真菌的食物者,应给予抗真菌药,如制霉菌素、二性霉素等。抗生素防治继发感染。积极抢救休克,给予保肝、保肾、强心、止血、镇静、降颅压、支持疗法等综合治疗。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一、预防:
1、保存粮食,花生及其制品等,应随时注意其水分和温度,积极采取措施,保持干燥,低温贮存,以达到防止真菌生长的目的,食品库房应保持清洁,于燥,并定时消毒处理;
2、环氧乙烷防霉效果较好,用100—200g/m2封闭数日之后可减少真菌达9D%,且可维持4个月,食品加工的原料及食品,不宜积压过久;
3、已经发生变质的食品,不应再食用,并应与其他食品隔离,发酵食品如酱,臭豆腐,酱油,啤酒,面包等应妥善保存,以免食物被有毒真菌污染,必要时,可定期进行菌种分离,分型检查,以便发现污染的食品,避免中毒发生。
真菌性食物中毒一般护理
一、护理:
主要是谷物,油料或植物储存过程中生霉,未经适当处理即作食料,或是已做好的食物放久发霉变质误食引起,也有的是在制作发酵食品时被有毒真菌污染或误用有毒真菌株,发霉的花生,玉米,大米,小麦,大豆,小米,植物秧秸和黑斑白薯是引起真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见食料,食品加工的原料及食品,不宜积压过久;已经发生变质的食品,不应再食用,并应与其他食品隔离。发酵食品如酱、臭豆腐、酱油、啤酒、面包等应妥善保存,以免食物被有毒真菌污染,必要时,可定期进行菌种分离、分型检查,以便发现污染的食品,避免中毒发生。
真菌性食物中毒饮食原则
一、饮食保健:
1.日常生活应饮用充足温开水或稀盐水。
2.食用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物质进行护肝,如:高渗葡萄糖液。
3.适当加入普通胰岛素和钾元素。
4.其它护肝药物,如肝泰乐,肝宁,肌苷与肌苷酸钠,能量合剂等。
二、宜吃食物:
1.宜吃具有消炎作用的食物;2.宜吃具有温热性的食物;3.宜吃具有利尿作用的食物。
三、忌吃:
1.忌吃发物性的食物;2.忌吃厚味的食物;3.忌吃含有毒素性的食物。
四、推荐食谱:
1.宜吃具有消炎作用的食物;2.宜吃具有温热性的食物;3.宜吃具有利尿作用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