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先天性髋内翻的原因不明,多种因素可能与其发病有关。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生长性紊乱,属于股骨近侧段发育不完全病损的一种;有人认为是外伤所致;还有人强调与内分泌有关;也可能与家族遗传有关。
二、发病机制
在胎儿发育阶段,股骨近侧骺板伸展于股骨上端,表现为月牙形软骨柱,很快分成股骨颈的骨骺部分和大转子的骨骺部分。股骨颈的内侧部分成熟较早,使股骨颈变长,而股骨头的骨骺则将在出生后6个月时出现骨化中心。当股骨头、颈骺软骨出现病损时,其病变是形成纤维组织代替正常的软骨内骨化,结果导致骺板断裂和消失,常呈一个分离的三角骨块。随着儿童行走负重,逐渐发展为髋内翻。
先天性髋内翻一般治疗
一、治疗
先天性髋内翻患者在股骨头与股骨颈干之间存在着非生理性的剪应力与变应力,治疗原则是应在儿童成长期减少弯曲应力使至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变股骨头与颈之间剪应力为生理性的压应力。
对于轻度髋内翻可采用非手术治疗,而颈干角小于100°时多需手术矫形,增加颈干角,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压应力,消除剪应力。手术为粗隆下外展截骨矫形术,把原来垂直的骨骺线,变成水平骨骺线。由于截骨方式及固定方法不同,手术术式有多种,现主要介绍几种如下:
1、股骨粗隆下斜行截骨术 麻醉之后仰卧,患髋垫高,大腿上部外侧纵形切口,显露股骨大粗隆及股骨上1/3,在大粗隆的骨骺稍下处斜向小粗隆下作一斜行截骨,与股骨干成有约35~45°,将股骨近端的截骨面内的松质骨凿出一骨槽,外展大腿,将股骨截骨远端斜行尖端插入近端股骨粗隆的槽内。如不易插入,可将股骨干截骨远端上段斜面的两侧皮质骨边缘修理更加尖锐,修整后的尖端即能完全插入槽内。股骨干外展角度视术前髋内翻程度决定,并用两枚螺丝钉穿入股骨上端与小转子内侧皮质骨作固定。术后皮肤牵引,6~8周去除牵引,床上活动。待X线片证实愈合后,下地行走负重。
2、股骨粗隆楔形外展截骨术 此法仰位及手术入路同上述。在粗隆下股骨干作一楔形骨块,术前先测量出楔形骨块的角度,即髋内翻度数+楔形骨块度数等于或稍大于正常颈干角度。截除楔形骨块后,患肢外展,对合截骨面,将四孔钢板按大粗隆及股骨干接合处角度顺势弯曲妥巾,置于其外侧,用螺丝钉固定。术后用髋人字形石膏固定,骨愈合垢拆除石膏,开始下地行走。
(上两个方法适用于年龄较大的儿童,且颈干角小于80°者。)
3、股骨粗隆间倒“V”形插改角截骨法 仰卧位,患髋抬高,内收肌切断,在股骨外侧大粗隆处倒V形钻孔,股骨内侧小粗隆下作横形钻孔,骨凿连接骨孔截骨。刮匙除去粗隆近端松质量,固定骨盆,充分外展患肢,使远段倒V型骨尖端嵌插入预先凿好的股骨粗隆近端骨槽内。用半髋人字形石膏固定。由于切断内收肌,外展充分,术后复发少。
(本法适用于婴幼儿及小龄儿童,颈干角在80°~100°之间者。)
以上股骨粗隆部的外展截骨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①对于髋内翻尚大于100°的患儿密切随访,如果髋内翻有进展应早期手术治疗,手术越迟,功能恢复越差。
②截骨后应充分外展髋部,因为髋内翻主要由骺板发育异常引起,多数为进行性,如果手术矫形不能消除其不利的力学因素,术后仍有不同程度的复发,故手术时矫枉要过正,防止髋内翻复发。
③手术时应避免损伤股骨近端骨骺,否则会引起骨骺早期融合;在股骨颈的病变区不能植骨,因为植骨不但不能促进骨化,反而使畸形加重。
二、预后
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本病为先天性疾病,无有效预防措施,早诊断早治疗是本病的防治关键。
先天性髋内翻一般护理
一、护理:
1 告诉家属由于婴幼儿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要求,需加强观察。
2 婴幼儿啼哭往往是病情变化的最早期,根据哭声强弱、持续时间长短以及伴随表现来判断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啼哭,并及时检查支具、牵引、石膏固定的松紧度及患肢末梢血液循环、警惕由于血液循环障碍所致肢体疼痛。
3 经常主动观察患儿肢体末梢血液循环。
先天性髋内翻饮食原则
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