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小儿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

    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purine nucleoside phosphorylase,PNP)缺乏时主要表现为T细胞免疫功能缺陷而B细胞可能正常。1975年首次报道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儿科,血液科
    疾病别称:小儿PNP缺陷,小儿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症,小儿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陷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免疫系统
    多发人群:小儿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治 愈 率:
    治疗周期:终身间歇性治疗
    治疗费用:终身间歇性治疗,费用不详
    疾病症状:反复感染,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相关检查:白细胞数
    并发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治疗药品:注射用头孢他啶,注射用头孢他啶
  •   一、发病原因

      PNP缺乏导致核苷酸代谢产物dGTP的蓄积,对早期T细胞和B细胞有毒性作用,使之发育停滞于pro-T/pro-B阶段,导致T细胞和B细胞缺陷。

      二、发病机制

      由于T细胞对PNP缺乏比B细胞敏感,故PNP缺乏以细胞免疫缺陷为主。与ADA相似,PNP参与嘌呤代谢途径,ADA催化腺嘌呤脱氨基转化为肌苷,肌苷通过PNP催化转化为次黄嘌呤。PNP存在于所有细胞,以淋巴细胞中为多。PNP缺乏对B细胞的损害相对较轻。其矛盾主要为细胞内毒性代谢产物堆积和脱氧腺嘌呤与脱氧鸟嘌呤对不同组织选择性毒性作用,PNP缺乏患儿的免疫功能随着时间而变化,许多患者年幼时T细胞和B细胞功能正常,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恶化。

      编码PNP的基因位于14q13,由6个外显子组成,DNA长9kb。PNP缺陷的基因突变方式为点突变引起氨基酸取代。每个患者均为PNP等位基因的突变,仅有一个位点突变不足以致病。杂合子的父母亲PNP酶活性为正常的1/2,但无任何临床表现。

  • 小儿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一般治疗

      一、治疗

      除非接受骨髓移植,否则该病预后极差,已知的33个病人中29人已死亡。其中16人死于感染(3例继发播散性水痘感染),5例死于肿瘤,3例死于移植物抗宿主病(其中两例为接受未经照射的血制品),2例死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该病骨髓移植的经验还十分有限。基因治疗病例有限,其效果尚待观察。

      二、预后

      早期明确诊断,无严重感染的轻症患儿预后较好,但如不进行BMT,少有患者存活>30岁。

  •   一、预防

      1.孕妇保健 已知一些免疫缺陷病的发生与胚胎期发育不良密切相关。如果孕妇受到放射线照射、接受某些化学药物的治疗或发生病毒感染(特别是风疹病毒感染)等,则可损伤胎儿的免疫系统,特别是在孕早期,可使包括免疫系统在内的多系统受累。故加强孕妇保健特别是孕早期保健十分重要。孕妇应避免接受放射线,慎用一些化学药物,注射风疹疫苗等,尽可能防止病毒感染。还要使孕妇加强营养,及时治疗一些慢性病。

      2.遗传咨询及家族调查 虽然大多数疾病不能确定遗传方式,但对确定了遗传方式的疾病进行遗传咨询是很有价值的。如果成人有遗传性免疫缺陷病将提供他们子女的发育危险性;如果一个小孩患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性联免疫缺陷病,就要告诉父母亲,他们下一胎孩子患病的可能性有多大。对于抗体或补体缺陷患者的直系家属应检查抗体和补体水平以确定家族患病方式。对于某些已能进行基因定位的疾病,如慢性肉芽肿病,患者父母、同胞兄妹及其子女均应做定位基因检测,如果发现有患者,同样应在他(她)的家庭成员中进行检查,患者的子女应在出生开始就仔细观察有无疾病发生。

      3.产前诊断 某些免疫缺陷病能进行产前诊断,如培养的羊水细胞酶学检查可诊断腺苷脱氨酶缺乏症、核苷磷酸化酶缺乏症及某些联合免疫缺陷病;胎儿血细胞免疫学检测可诊断 CGD、X-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从而中止妊娠,防止患儿的出生。本症预后极差,应早期准确诊断,及早给予特异性治疗和提供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甚至宫内治疗)非常重要。羊水中成纤维细胞PNP活性测定,有助于产前诊断。而通过PCR可以直接检测其分子缺陷。

  • 小儿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一般护理

      一、护理

      加强孕妇保健,重视产前诊断,尽量减少疾病患儿出生的几率。

  • 小儿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饮食原则

      多吃一些营养含量高的食物,不要吃刺激性过多的食物,这样对身体会有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