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食管蹼可能是由胚胎期内食管发育过程中形成空泡,空泡融合不全,遗留下部分或完全的黏膜环状膈膜;也有人认为是在食管发育过程中,取代绒毛柱状细胞的鳞状上皮过度生长所致。食管肌环是因胚胎期的食管肌层形成过程中,中胚叶成分过度增生而造成食管狭窄。
二、发病机制
食管蹼和食管环形态学上分别属于黏膜环和肌环。黏膜环是由结缔组织、黏膜和血管构成,表面覆盖一层鳞柱状上皮;肌环则由增厚的环状肌束所组成,可有数量不等的炎症细胞。两者可把食管和胃分隔开来,可防止酸性胃液反流。
另外,由炎症性膈膜所构成的环,在后期可经纤维化,出现轮状狭窄,形成称为第3种纤维环的结构而有别于上述的食管蹼和环。
按照蹼和环在食管所处位置,分为上、中、下食管蹼和下食管环。
1.上食管蹼 系食管黏膜形成的蹼状隔膜,有其独特的解剖和性别特征。90%为女性,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婴儿有个案报道,很可能是先天性的原因,也可能与缺铁性贫血有关。主要症状是缺铁性贫血和吞咽困难。本病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该地区缺铁性贫血患者中凡有吞咽困难者,约15%有上食管蹼,这种缺铁性吞咽困难又称Plummer-Vinson综合征或Pattersen-Kelley综合征。
多数学者认为缺铁是本病的基本因素,造成食管上皮层改变而出现吞咽困难,临床上采用铁剂治疗可使吞咽困难得到缓解。但食管蹼、缺铁、吞咽困难三者也可能不相关。
2.中食管蹼 是由正常或炎性上皮组成的黏膜隔膜。较罕见,男女均可发病,成人多于婴儿。多数病人无症状。
3.下食管蹼 也是一种厚约1~2mm的黏膜隔膜,常位于食管鳞柱状上皮交界处上方2cm,表面覆盖以一层可呈角化的鳞状上皮,黏膜下有少许炎性细胞。
4.下食管环 位于食管和胃黏膜交界处的鳞柱状上皮环,也是由黏膜或肌性隔膜构成的收缩环 (Schatzki环)。当食管管腔内径小于20mm时,就有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当管径等于或小于13mm时,肯定发生咽下困难,称为症状性下食管环。
食管蹼和食管环一般治疗
一、治疗
正确的进食方法比应用解痉药更为有效。进食时细嚼慢咽,避免紧张、激动。Plummer-Vinson综合征首要措施是治疗贫血,积极给予铁剂治疗。待血红蛋白上升后,吞咽困难可消失。少数大而厚的食管蹼,单纯补铁吞咽困难不缓解时,可用内镜电灼治疗或用Hurst扩张器扩张。
中食管蹼多无症状,并且预后较好,常不需治疗。一旦发生症状可试用探条扩张或内镜下取出食管嵌塞食团或内镜下切除蹼。
下食管蹼、环治疗相同,一旦出现急性食管梗阻,紧急内镜下取出或将食团推下,即可解除梗阻。必要时采用扩张疗法常能奏效。如环形纤维环致轮状狭窄,可外科切除。由于狭窄环可造成食管缩短继而形成疝,因此,无论裂孔疝于其是因是果,在切除环时,均还需修补食管裂孔疝。总之,治疗的目的是断裂环部,解除梗阻及并存的反流。
二、预后
预后方面要防治食管纤维环的形成、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自发性破裂,尤其需注意内镜下食管蹼或环的活检,防止继发性口腔癌、食管癌的发生。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本病预防和治疗的关键。一旦发病,应积极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食管蹼和食管环一般护理
1.注意正确的进食方法,养成细嚼慢咽的良好进食习惯,避免情绪紧张和激动,避免压抑,保持心态良好。
2.注意补充铁剂,多吃高铁食物,如猪肝、鱼、瘦猪肉、牛肉、羊肉、大豆、黑木耳、海带、紫菜、红枣、红豆等。
3.注意饮食烹调方法得当,避免过硬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避免煎烤类食物。
食管蹼和食管环饮食原则
多注意生活饮食,注意生活吃的食物,最好是平时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最好不要吃刺激性过大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