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腹膜疝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盆底腹膜疝是由于盆底肌的薄弱、盆底腹膜过度松弛、阴道后壁上部筋膜支持结构损伤,在长期腹内压力增高的作用下,Douglas陷窝逐渐加深,盆底腹膜腔扩展、凸至正常无腹膜的直肠与阴道之间而形成。
1.盆底肌肉变性、松弛,导致盆底脱垂 多见于老年肌肉及纤维结缔组织退变和肥胖者。
2.阴道上部筋膜支撑结构变性、松弛、薄弱 阴道上部筋膜支撑结构包括子宫骶韧带、主韧带、直肠阴道隔等,女性在反复妊娠、分娩等的过程中易导致子宫骶韧带、主韧带、直肠阴道隔等反复受牵拉、扩张损伤,可导致阴道上部筋膜支撑结构损伤其变性、松弛、薄弱。
3.腹内压增加 某些慢性疾病,如习惯性便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可使腹内压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发病机制
盆底腹膜疝的疝囊由盆底腹膜凸至正常无腹膜的直肠前区域而形成。疝内容物多为小肠、乙状结肠,子宫和大网膜亦可疝入。
1.病理生理
与其他腹外疝不同是,盆底腹膜疝的疝环口很大,极少引起完全性肠梗阻,但导致功能性出口处梗阻性便秘,其机制为:
(1)疝内容物直接压迫直肠、肛管,并封闭了肛管上口,妨碍了粪便的排出。且愈用力排便,疝内容物对直肠前壁的压力愈大,粪便排出就愈加困难。
(2)疝内容物将直肠挤压至骶骨表面,使粪便停滞直肠、乙状结肠交界以上,不能进入直肠并诱发排便反射,致使水分吸收,大便干结而难以排出。
(3)疝内容物为乙状结肠时,多见于系膜过长或乙状结肠冗长患者,当其疝入直肠与阴道之间时,可使乙状结肠扭曲成角,阻碍粪便通过等。
据文献报道,本病常同时伴有直肠前突、直肠内脱垂、膀胱膨出、子宫或阴道脱垂、会阴下降综合征等疾病。在排便困难的患者中约18%由小肠疝入直肠与阴道之间引起,其中1/3合并有直肠(内)脱垂。Fenner报道234例排粪造影者中有9例为乙状结肠疝;Jorge报道463例排粪造影者中有24例为乙状结肠疝。
2.病理分型
(1)按盆底腹膜疝入位置分型:
Bremmer在排粪造影和盆底腹膜造影的基础上,将盆底腹膜疝分为3种类型:
①直肠型盆底腹膜疝:是指疝囊位于直肠壁套叠内的一种疝,与直肠前陷凹滑动性内疝、直肠(内)脱垂时的直肠壁内疝相同。
②间隔型盆底腹膜疝:是指盆底腹膜(疝囊)凸入到直肠阴道隔中,并压迫阻塞阴道和直肠,可达会阴水平。
③阴道型盆底腹膜疝:是指疝囊突入阴道内的一种疝,在静息状态下,疝囊中并无疝内容物,当腹内压增加(如用力排便)时,小肠、乙状结肠、大网膜或子宫等在腹内压的推动下才会进入疝囊;有学者将视为间隔型盆底腹膜疝发展、恶化的结果。
(2)按疝内容物分型:
①肠疝(hernia of sigmoid):是指疝内容物为小肠的盆底腹膜疝,疝内容物可压迫阻塞阴道和直肠。其发生是长期用力排便、分娩所致盆底横纹肌的神经性损伤等因素所引起的盆底肌缺陷所致,而并非Douglas陷窝加深引起。某种程度上子宫切除后会阴疝属肠疝的一部分,故常易混淆。事实上两者在病因、病理及治疗上都不同。
②乙状结肠疝(sigmoicele):是指疝内容物为乙状结肠的盆底腹膜疝,作为疝内容物的乙状结肠可发生扭曲成角并压迫直肠肛管。Jorge将其分为3度:
Ⅰ度:是指疝入陷凹的乙状结肠肠襻在耻尾线以上。
Ⅱ度:是指乙状结肠肠襻疝人耻尾线和坐骨尾骨线之间。
Ⅲ度:是指乙状结肠肠襻疝入坐骨尾骨线以下。
③子宫疝(uterine hernia):指疝内容物为子宫的盆底腹膜疝,较常见的盆底疝为子宫内脱垂、后倒疝入,压迫直肠于骶骨之上,产生梗阻性便秘症状。
盆底腹膜疝一般治疗
盆底腹膜疝西医治疗
一、治疗
1.非手术治疗
治疗上应首选非手术治疗。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减轻和(或)消除慢性便秘的症状,其措施包括:
(1)多进食膳食纤维、多饮水。
(2)养成良好的定时、定式排便习惯。
(3)提肛锻炼。
(4)必要时可辅以口服果导和润肠通便中成药,如通便灵、排毒养颜胶囊、槐角丸等。但对含有蒽醌类物质的刺激性泻剂要慎用、少用,必要时可间断应用,否则会损害肠神经系统,导致结肠无力,并可诱发“结肠黑变病”。
2.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非手术治疗无效,伴直肠脱垂或全层直肠套叠,有内容物进入疝囊者等。
(2)手术方式的选择:
手术治疗重点是针对引起盆底腹膜疝的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其解剖异常,关闭盆底腹膜的缺损,适当抬高加深的Douglas陷凹,女性达子宫骶韧带下1~2cm,男性在膀胱颈水平,使其恢复其正常的位置。手术方式有3种。
①经腹盆底腹膜疝修补术:经腹部入路能清楚显露疝及疝环,利于修补盆底筋膜缺损、切除冗长的乙状结肠、行直肠悬吊或固定等手术操作,大多数学者认为是较为理想术式。经腹盆底腹膜疝修补手术要点为:A.头低臀部抬高的截石位;B.下腹正中或患侧旁正中切口入腹;C.将小肠等脏器推向头侧,向前推拉子宫、膀胱,清楚显露疝囊内口;D.在会阴组的协助下疝囊很容易进入腹腔;E.缝合及修补盆底筋膜,包括:关闭盆底筋膜缺损,阴道重新缝合于子宫骶韧带上或固定于髂嵴韧带、骶骨处,缝合直肠阴道隔中下部分的缺损等;F.乙状结肠疝同时伴有乙状结肠冗长的患者可切除冗长的乙状结肠,以免乙状结肠冗长扭曲成角影响粪便通过,术后便秘或疝复发;G.伴直肠全层内脱垂者可同时行直肠悬吊或固定术。可直接将直肠缝合固定在骶前筋膜上,或采用Ripstein手术悬吊、固定直肠。Ripstein手术的基本要点是游离直肠后壁到尾骨尖,提高直肠,通过Tenon网将直肠上部包绕,并固定于骶骨前凹的骶前筋膜上,使其粘连而治愈。亦可采用功能性直肠悬吊术,用丝线或筋膜单侧或双侧将直肠悬吊于骶骨岬。该方法的优点是不做广泛解剖,仅剪开盆底腹膜显露骶骨岬及直肠侧壁即可,对盆神经损伤较少;H.子宫疝伴有子宫脱垂或后倾者,将子宫固定于前倾位;I.适当抬高变深的Douglas陷凹,恢复其正常深度,一般女性达子宫骶韧带下l~2cm,男性在膀胱颈水平。
手术须注意以下几点:A.不作广泛的腹膜下解剖,避免损伤直肠神经,减轻术后瘢痕形成;B.不作扇形乙状结肠系膜切除;C.恢复正常解剖,避免“矫枉过正”,仅悬吊至直肠在术中所见的套叠状态消失;D.抬高盆底要适度。
②经阴道盆底腹膜疝修补术:经阴道入路具有损伤较小的优点,但经阴道手术切口易污染,术野狭小,疝的解剖关系暴露不佳,疝囊高位结扎及修补盆底筋膜及腹膜操作困难,有可能影响手术效果,而且不能处理盆底腹膜疝同时并存的直肠内脱垂、直肠脱垂,剪除阴道黏膜瓣过大可导致阴道狭窄、术后性交困难。因此,近年来该方法较少应用。
③腹会阴联合盆底腹膜疝修补术:主要适用于疝囊不能还纳腹腔并全部切除者。但多数学者不主张采用该方法,理由为:A.腹会阴联合手术具有损伤较大、易导致术野污染等不足;B.单纯经腹手术就能完成手术,且效果良好;C.即使术中疝囊不能全部切除,只要修补良好,远端部分疝囊残留也无大妨碍。
(3)术后处理:
除按一般腹部手术处理外,应注意调节饮食、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并行提肛锻炼。
盆底腹膜疝预防
一、预防
1、应积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防止肠袢坏死,如为绞窄应切除坏死肠段,端端吻合,修补隐窝腹膜裂孔隙,以免复发。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减轻和(或)消除慢性便秘的症状,其措施包括:
(1)多进食膳食纤维、多饮水。
(2)养成良好的定时、定式排便习惯。
(3)提肛锻炼。
(4)必要时可辅以口服果导和润肠通便中成药,但对含有蒽醌类物质的刺激性泻剂要慎用、少用,必要时可间断应用,否则会损害肠神经系统,导致结肠无力,并可诱发“结肠黑变病”。
盆底腹膜疝一般护理
盆底腹膜疝护理
1、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病人的主观积极性,保持乐观精神,避免紧张情绪。
2、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注意生活的规律性。
3、合理饮食,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进食膳食纤维、多饮水。
盆底腹膜疝饮食原则
盆底腹膜疝饮食保健
1、多进食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多喝水。
2、根据病情询问医生,制定饮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