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球菌性腹膜炎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淋球菌性腹膜炎多继发于患者自身其他部位的淋球菌感染。如急性盆腔腹膜炎,大多数继发急性淋球菌性输卵管炎,输卵管渗出物经伞端流入腹腔,引起局限性盆腔的炎症;急件原发性淋菌件腹膜炎,是由阴道淋菌播散引起;急性弥散性腹膜炎,则由于输卵管淋球菌积脓、卵巢淋球菌脓肿或盆腔淋球菌脓肿破裂而引起。
淋球菌性腹膜炎的病原体为淋病双球菌,系1879年奈瑟氏所发现,故又名奈瑟淋病双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 呈卵圆形或肾形,成对排列,其大小0.6~0.8µm,一股存于多形核白细胞的胞浆内,革兰染色阴性;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可在3%~10%CO2条件下用巧克力血液琼脂培养基或含有万古霉素、黏菌素及制霉菌素的Thayer-Martln培养基方能生长。
二、发病机制
人类是淋球菌的惟一天然宿主,主要侵袭黏膜组织,并引起局部炎症性反应:广泛充血、水肿、浆液性渗出,继而化脓,结缔组织增生。
淋球菌感染机体涉及不同的阶段,包括黏附、侵入、细胞内生存及诱导宿主反应等。体外组织及器官培养研究表明,淋球菌通过多种黏附素黏附于非纤毛上皮细胞,通过一种涉及肌动生蛋白微丝和微管的内在化作用(inteRNAlization)进入上皮细胞,经穿胞(transcytosis)和胞吐(exocytosis)通过基底层进入上皮下层。淋球菌通常定居上皮下层,诱发炎症反应,偶尔细菌进入血流引起播散性感染。在感染及传播过程中淋球菌需适应宿主环境,逃避宿主的防御机能。淋球菌适应及免疫逃避的机制包括表面成分的抗原变异、利用宿主成分、以及抵抗不利环境及吞噬细胞的攻击。
淋球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包括:
1.菌毛 具有相和抗原变异的能力,菌毛参与淋球菌的黏附及侵入,并为宿主免疫防御的靶目标。
2.孔蛋白(PorB) 在淋球菌侵入、细胞内存活、血清抗性及抗生素敏感性中具重要作用。
3.不透明蛋白(Opa) 介导对几种不同真核细胞的黏附与侵入。
4.Rmp蛋白 有很强的免疫原性、其抗体可阻断正常及免疫血清对淋球菌的杀伤作用、在播散性淋球菌感染中具重要意义。Rmp还参与淋球菌侵入上皮细胞。
5.脂寡糖(Los) 除参与各种生理性膜功能外,影响细菌的黏附与侵入、诱导炎症反应以及抵抗宿土的防御。
6.IgAl蛋白酶 淋球菌分泌的一种细菌外肽链内切酶,以人血清型及分泌型IgAl为底物。最近研究表明,IgA2蛋白酶对淋球菌在细胞内存活上十分重要。
淋球菌性腹膜炎一般治疗
淋球菌性腹膜炎西医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全身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480万~1000万U/d静滴,加诺氟沙星(氟哌酸)0.6g/d,用3~5天。或青霉素加甲硝唑静滴;头孢曲松(头孢三嗪、菌必治)2g,加入40ml葡萄糖液内静注,共7天;红霉素加庆大霉素等。
(2)局部抗生素治疗:腹膜炎严重者,可用0.5%甲硝唑溶液100ml及头孢曲松1.0g,1次/d腹腔内注射,交替应用。
(3)配偶或性伴侣应同时治疗。
2.手术治疗
(1)适应证:弥漫性腹膜炎伴全身中毒症状者;非手术治疗无效者;腹内炎性肿块者;病情危重,难以排除其他外科急腹症者。
(2)手术方法:剖腹探查术或腹腔镜探查术。术中吸净腹内脓液,行彻底冲洗,并置双套管引流。
淋球菌性腹膜炎预防
1.提倡健康的性生活习惯,改变不良的性行为, 避免非婚性接触。
2.建议性生活中应使用安全套,以预防淋病的交叉感染。
3.生活用品要专用,如洗浴毛巾、内裤、清洗盆等,以避免淋球菌感染时引起家庭内传播。
4.家庭中患有急性淋病者应进行相应的隔离治疗。
淋球菌性腹膜炎一般护理
淋球菌性腹膜炎护理
1、出汗较多时,及时更换衣服、被服,注意保暖,并协助翻身,注意皮肤和口腔的清洁与护理。
2、鼓励病人尽量进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如牛奶、豆浆、豆腐、鱼、素肉、甲鱼、鳝鱼、蔬菜、水果等。
3、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减轻疼痛。
淋球菌性腹膜炎饮食原则
淋球菌性腹膜炎饮食
开始吃一些流质、清淡的饮食,如米汤,菜汤,藕粉,蛋花汤,面片等。除流食外还包括米粥、素面生、素挂面、素馄饨、面包、饼干(少油)及少量碎软菜等。身体恢复时可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如鱼、瘦肉、蛋白、豆腐等。总的来说要注重服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尤其含维生素A)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