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诺卡菌病

    奴卡菌病是由诺卡菌(又称奴卡菌)引起的急、慢性、化脓性(偶为肉芽肿性)疾病。奴卡菌属于放线菌。奴卡菌通过感染皮肤和内脏,引起局部和全身症状。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
    疾病别称:奴卡菌病,诺卡放线菌病,诺卡氏放线菌病,诺卡氏菌病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中年以后为多见。男性约为女...
    是否传染:有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65%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3000 —— 8000元)
    疾病症状:发烧,盗汗,胸痛
    相关检查:普通透视检查,涂片,真菌检查
    并发症: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包炎
    治疗药品:头孢羟氨苄胶囊,阿莫西林双氯西林钠胶囊,灰黄霉素片
  •   一、发病原因

      诺卡菌属共百余种,广布于土壤,大多为需氧菌。多数为腐物寄生性的非病原,不属于人体正常菌群,故不呈内源性感染。对人致病的主要有3种:星形诺卡菌(N. asteroides )、豚鼠诺卡菌(N.caviae)和巴西诺卡菌(N.brasiliensis )。以星形诺卡菌和巴西诺卡菌多见。后者致病力强,可引起暴发流行。在我国最常见的为星形诺苄菌。本菌属的共同特征是菌丝纤细,直径0.3~0.2µm,多弯曲如树根状,一般生长到10多小时开始形成隔膜,并断裂成长度不等的杆状、杈状细丝。革兰染色阳性,胞壁IX型,糖类A型,并含LCN-A类脂和诺卡菌酸,DNA中GC含量为60~70mol%。星形诺卡菌菌落表面无白色菌丝;巴西诺卡菌菌落表面有白色菌丝生长。

      二、发病机制

      病原菌多经外伤进入皮肤或经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然后局限于某一器官或组织,或经血液循环播散至脑、肾或其他器官。病原菌进入人体后,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中性粒细胞通过溶菌酶和其他阳离子蛋白的作用抑制诺卡菌。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也能制和杀灭本菌。因此当宿主免疫防御机制削弱时容易引发本病。此外诺卡菌对吞噬细胞呼吸爆发产物有抵抗力,说明吞噬细胞呼吸爆发与诺卡菌病的发病有密切的联系。

  • 诺卡菌病一般治疗

      一、治疗

      1.局部治疗

      皮肤脓肿、脑脓肿、脓胸等,可辅以切开排脓及切除坏死组织。

      2.药物治疗

      首选磺胺类药物。常用磺胺嘧啶(SD)6~10g/d,至少用到全部症状和体征消失6周以后。有迁徙性脓肿或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应连续治疗1年,以防止潜在病变复发。联合甲氧苄啶(TMP)可提高疗效。其他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噻唑(ST)、磺胺甲噁唑(SMZ),亦有良好疗效。也可将磺胺类药物与氨苄青霉素联合使用。若对磺胺类过敏或出现难治性感染,可用丁胺卡那霉素,四环素,亚胺培南,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急性期可加用链霉素1~2g/d。脑部感染者可加用环丝氨酸,每6小时250mg。

      二、预后

      一般局限性者预后良好,播散性者由于可受累的组织器官广泛、情况复杂预后较差。

  •   一、预防

      防止发生外伤,发现外伤应及时涂擦紫药水或碘酊对伤口消毒。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预防病菌感染。早期合理治疗可免于播散的发生,联合协同用药效果更好。

  • 诺卡菌病一般护理

      预后:一般局限性者预后佳,播散性者预后差。

  • 诺卡菌病饮食原则

      1、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多食少油、少糖、少盐、不辛辣的饮食,也就是口味比较清淡。从营养学角度,清淡饮食最能体现食物的真味,最大程度地保存食物的营养成分。注意合理搭配膳食。

      2、最好不要吃下列食物:忌烟酒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有人以为刺激性食物仅仅是“辣”味食物,其实这样的理解很片面,刺激性食物包括很多,如烟、酒、咖啡、浓茶以及各种辛辣调味品,如葱、姜、蒜、辣椒、胡椒粉、咖喱等。

奴卡菌病,诺卡放线菌病,诺卡氏放线菌病,诺卡氏菌病
奴卡菌病是由诺卡菌(又称奴卡菌)引起的急、慢性、化脓性(偶为肉芽肿性)疾病。奴卡菌属于放线菌。奴卡菌通过感染皮肤和内脏,引起局部和全身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