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药物性心肌病

    广义而论,凡由于药物直接或间接的心肌毒性所导致的心脏病变,无论是因药物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而引起的心肌除极和复极的异常或各种心律失常,或心肌的收缩性因药物的毒性作用而受到抑制,进而诱发或加重的心力衰竭,或因对某种药物过敏而导致心肌炎、心包炎,均可称之为药物性心脏病(drug-induced heart diseases)。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心血管内科,急诊科
    疾病别称:药物性心肌症,药源性心肌病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心脏
    多发人群:接受某些对心肌有毒性作用药...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病因防治、对症治疗
    治 愈 率:70%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 ——4000元)
    疾病症状:去首高血压,心肌冬眠现象,水肿
    相关检查:动态心电图,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电图
    并发症:猝死,感染性心内膜炎
    治疗药品:辅酶Q10胶囊,维生素B6,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
  •  药物性心肌病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药物性心脏病常见于使用抗肿瘤药物、某些治疗精神病药物(如抗抑郁药)、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和抗寄生虫药等。大多数药物性心脏病的重症病人临床上表现为扩张型心肌病的特征,最终可导致致命性心力衰竭。如阿霉素心肌病,少数病人其临床特征酷似限制性心肌病;有的药物如儿茶酚胺类对心脏的长期作用可引起心室肌的增厚,犹如肥厚型心肌病。此外,某些毒物如可卡因,可因其直接心肌毒性引起心肌病,应引起重视。

      二、发病机制

      药物引起心肌毒性损害的致病环节众多,机制复杂,迄今尚未完全明确,大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毒性

    药物对心肌产生直接毒性作用,导致心肌细胞的炎症、变性、坏死及间质水肿,至一定阶段可呈纤维性改变。其毒性作用常与药物的剂量及用药时间长短密切相关。此类药物主要有抗肿瘤药,如阿霉素、柔红霉素、环磷酰胺(CTX)、氟尿嘧啶(5-Fu);抗寄生虫药,如依米丁、氯奎、锑剂等;某些心血管药物,如维拉帕米、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和拟交感类药;某些中药,如雷公藤等。以阿霉素心肌病为例,其心肌直接毒性损害可以从特异性组织病理超微结构改变得以证实,其表现为肌原纤维丧失及胞浆空泡化,严重者有细胞坏死。

      2.代谢异常

    一些药物可抑制心肌细胞的氧化磷酸化,导致线粒体损害,如某些抗寄生虫药(依米丁等)。最近Jeyseelan(1997)所作的一项研究证明,抗肿瘤药阿霉素及柔红霉素能使心肌细胞膜核糖核酸(RNA)快速致敏而失活,使ATP形成受阻,阻碍了心肌特异性基因的表达,并抑制肌原纤维蛋白和给心肌细胞供能的蛋白(如ADP/ATP转换酶,磷酸果糖激酶同工酶)的核基因密码的转录,由于细胞内ATP储存耗竭和能量的缺失,心肌肌原纤维发生变性和坏死。

      电解质紊乱,如长期应用利尿药物可致严重的低钾血症和低镁血症,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长期应用也可致低钾血症危象而导致心肌病变。

      3.抑制心肌的收缩性

    导致心肌收缩性减低和心室应激性增高,主要见于抗抑郁药,尤其是三环类抗抑郁药。其次,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特别是β受体阻滞药和钙离子拮抗药等对心肌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心肌的电生理受药物作用而干扰,可表现为心肌除极和复极的改变,或心肌应激性增高,如阿霉素、三环类抗抑郁药、洋地黄过量和某些抗心律失常药。其中能使心肌动作电位延长的药物(包括非心血管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均可能有潜在的促心律失常作用,特别是药物使用不当合并有低钾血症、低镁血症时。

      5.药物相互作用

    在考虑药物对心脏的毒性作用时,多种药物并用而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应予足够的重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并用可通过对心脏毒性的相加,或一种药物影响另一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或增高其生物利用度,从而使该药物对心脏的毒性增加。如洋地黄与奎尼丁并用时后者可使洋地黄的血浓度增高1倍,如不慎很容易引起洋地黄中毒。

      6.过敏

    许多药物对高敏的个体可引起过敏性心肌炎或心肌心包炎,常见者有青霉素类、磺胺类、保泰松、抗惊厥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和疫苗等。经过敏机制引起的心肌炎每见于试用剂量时,其发病与药物的剂量无关,过敏性心肌炎常见有单核与嗜酸性粒细胞心肌浸润,并可致心脏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心肌坏死与心力衰竭。应用抗过敏药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7.其他

    许多药物用量、疗程及个体反应性的不同而具有多种致病机制,如二性霉素B可因直接心肌毒性、电解质紊乱、血栓栓塞而罹病。三环类抗抑郁药除引起心律失常外,主要致严重的心肌抑制作用而导致扩张型心肌病和心力衰竭。其他如阿霉素、氯喹、锑剂、吩噻嗪类药亦通过多种复杂的机制而导致心肌病变。

  • 药物性心肌病一般治疗

      药物性心肌病西医治疗

    一、治疗

      1.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是防止本病的关键,若病情需要服用某些可能影响心脏的药物者,应定期作有关检查,包括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和血清酶学检查等,一旦发现有心脏损害迹象,应减量、停药或改用其他药物替代。

      2.确诊为药物性心肌病者应停用有关药物,可用泛癸利酮(辅酶Q10)10mg肌内注射,1~2次/d;或口服20mg,3次/d。针对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可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此外,也可适当应用改善心肌营养和代谢的药物,如肌苷、三磷腺苷(ATP)、维生素B1、维生素B6和二磷酸果糖等。

      二、预后

      本病若能及时确诊,停用致敏药物和采用对症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大部分病人可完全恢复正常。

  • 药物性心肌病预防

    对于有过敏性体质病人,特别是以往对药物有过敏者,应慎重选择用药。

      2.在疑及本病时,立即停用致敏药物是治疗的关键,否则可在较短时间内引起不可逆转的后果。

  • 药物性心肌病一般护理

      药物性心肌病护理

    1、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病人的主观积极性,保持乐观精神,避免紧张情绪。

      2、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注意生活的规律性。

      3、饮食应注意多服用清淡富于营养食物,注意膳食平衡。忌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 药物性心肌病饮食原则

      药物性心肌病饮食保健

    1、可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生素饮食,去湿碱性,补血益气食物如红枣,花生,桂圆,木耳等。

      2.宜选用含优质蛋白质和降胆固醇的食品,如牛奶、豆制品、肾)、脑、肥鱼类、瘦肉、大蒜、海带、木耳等;少吃动物内脏(心、肝、肉、蛋黄以及水产品中的贝类、鱿鱼等。

      3.饮食宜清淡,要控制盐的摄入量。

      4.多吃水果蔬菜,补充足够的维生素,保持大便通畅。

      5.宜长期服食的食品:麦芽、大豆、玉米、糙米、小麦、大蒜、韭菜、芦笋、黑木耳、山楂、大枣、猕猴桃、核桃仁、柠檬、西瓜、鸡肉、兔肉、植物油、芝麻、花生、向日葵籽、鸡蛋、鹌鹑蛋、奶、海带、紫菜、鱼、茶叶、生姜等。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情况询问医生)

药物性心肌症,药源性心肌病
广义而论,凡由于药物直接或间接的心肌毒性所导致的心脏病变,无论是因药物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而引起的心肌除极和复极的异常或各种心律失常,或心肌的收缩性因药物的毒性作用而受到抑制,进而诱发或加重的心力衰竭,或因对某种药物过敏而导致心肌炎、心包炎,均可称之为药物性心脏病(drug-induced heart dise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