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Bibrio Parahemolyticus)食物中毒也称嗜盐菌食物中毒,是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所致,主要翻版海产品。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重症型常出现失水、休克症状。于1950年10月从日本大阪市发生的一起咸沙丁鱼食物中毒的患者肠道排泄物和食物中首次分离出副溶血性弧菌。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急诊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胃,肠,全身
    多发人群:青壮年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
    治 愈 率:
    治疗周期:
    治疗费用:
    疾病症状:高热,肚子疼,腹部不适
    相关检查:粪细菌培养,聚合酶链式反应
    并发症:休克
    治疗药品:解毒止泻胶囊,朝阳丸
  •   一、发病原因

      副溶血性弧菌系弧菌科弧菌属,革兰染色阴性的荚膜杆菌,为多形态的球杆菌及稍弯曲弧菌,大小不一,一般长度为0.7~1.0μm。菌体一端有单根鞭毛,运动活泼。嗜盐生长,最适宜的培养基为含盐2%~4%。最适宜的温度为37℃,pH7.4~8.5,在食醋中1~3分钟即死亡,加热56℃5~10分钟灭活,在1%盐酸中5分钟死亡。。菌落形态常因培养条件而异。在SS培养基或血琼脂培养基上大多呈卵圆形,在食盐蛋白胨琼脂上则为球杆菌。其致病因子为该菌产生的耐热溶血素(TDH)和不耐热溶血素(TRH)。TDH的分子量为42×103,100℃ 10min不能灭活。人、猴、狗、鼠的红细胞对TDH敏感。曾经从腹泻患者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在Wagatsuma琼脂上出现“神奈川现象”阳性,故认为发病可能与耐热的溶血素有关。此外对实验性小鼠的心脏有毒性作用,静脉注入小剂量TDH数秒钟即可使小鼠死亡。TRH分子量为48×103,为两个分子量24×103的亚单位组成。TRH与TDH有68.6%的基因呈同源性,但TRH不耐热,60℃ 10min即被灭活。两种溶血素均可引起肠黏膜充血、水肿、轻度糜烂,并可通过cAMP和cGMP途径导致分泌性肠液潴留及腹泻。副溶血性弧菌对酸较敏感,当pH6以下,即不能生长,在普通食醋中1~3min即死亡。在3%~6%氯化钠溶液中繁殖迅速,每8~9min分钟为一周期,本菌嗜盐性机制与K -H 反向转运系统有关。对高温抵抗力小,65℃时5~10min即可死亡;室温下自来水中,1天内死亡;河水、塘水、井水中不超过2天死亡;但在海水中47天后仍可存活。在-20℃蛋白胨水中,经11周,仍能继续存活,本菌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很弱,可被低浓度的酚和煤酚皂溶液杀灭。副溶血性弧菌有鞭毛(H)、荚膜多糖(K)和菌体(O)抗塬,鞭毛(H)抗塬为所有菌株共有,无助于分型。故O和K抗塬为血清型分型基础。已知有12种O抗塬,至少59种K抗塬。根据其菌体O及鞭毛抗塬H的不同可分为25个血清型,B,E,H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血清型。按噬菌体分型,我国至少已获九个型。

      二、发病机制

      副溶血性弧菌对人的致病性已经清楚,但本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资料表明,摄入一定数量活菌(105~107),可使人致病,细菌能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尸体解剖中发现肠道内有病理性损害,说明细菌直接侵袭具重要的作用。现证实TDH和TRH除均有溶血活性外,还含有肠毒素作用,均可致肠襻肿胀,充血和肠液潴留,而引起腹泻。副溶血性弧菌的致腹泻机制认为与弧菌脂多糖肠毒素成分有密切关系,类似霍乱弧菌的不耐热毒素(CT),可通过cAMP和cGMP的介导而引起分泌性腹泻。此外耐热溶血素有特异性心脏毒作用,可引起鼠、豚鼠心肌细胞发生病变,可引起人体心房颤动,期前收缩。病理变化为急性小肠炎,以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上部较明显,可见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可深达肌层及浆膜层,有轻度糜烂,但无溃疡。组织学上中性粒细胞浸润,内脏(胃、肝、脾、肺)淤血。最近有人发现脲酶与本病腹泻有关。患者体质、免疫力不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呈多型性。山区、内陆居民去沿海地区而感染者病情较重,临床表现典型;沿海地区发病者病情一般较轻。

  •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一般治疗

      1.支持及对症治疗  脱不者需输入生理盐水及葡萄盐水,或口服补液盐,以纠正失水。血压下降者,除被补充知容量,纠正酸中毒等外,可酌用血管活性药。

      2.药物治疗  轻者患者可不用抗菌药物,较重者可给复方新诺明或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辨证论治

      1、中医疗法:

      辨证论治:

      1)肠道湿热证:腹痛腹泻,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便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清利肠道(湿热)。葛根芩连汤加味。

      2)肠道寒湿证: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温中化湿。藿香正气散加减。

      3)食滞胃肠证:腹痛腹泻,泻后痛减,粪臭如败卵,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纳呆,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消食导滞。保和丸合枳实导滞丸加减。

      2、中医偏方:

      1)鲜藿香一把,捣汁用开水冲服,或用藿香15克,水煎服。适用于胃肠型食物中毒。

      2)紫苏15克,水煎服。适用于胃肠型食物中毒。

      3)鲜生姜一块,捣烂,开水冲服或水煎服。适用于胃肠型食物中毒呕吐者。

      4)仙鹤草煎剂:仙鹤草30克,煎成100毫升,每日一次,口服,小儿酌减。适用于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者。

      5)川连9克、木香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两次。适用于胃肠型食物中毒者。

      6)香连丸、藿香正气丸、保和丸、木香槟榔丸等,选择其中一种,每次6~9克,每日两次吞服。适用于胃肠型食物中毒者。

  •   预防:

      预防措施与其他细菌所致者似。关键在于加强卫生宣传,提高人们的卫生素质。

      ①加强海产品卫生处理。对海产品清洗、盐渍、冷藏、运输应严格按卫生规定管理。

      ②防止生熟食物交叉污染,不生吃海产品。做到生菜和熟菜分开,防止交叉感染。对海产品要煮熟炒透。贮存的食品在进食前要重新煮透。不吃生成蟛蜞、生梭子蟹、咸烤虾等,如生吃,一定要用醋泡5min,杀死病原菌。

      ③控制食品中细菌生长。通常食品应放在凉爽通风处,或保存在冰箱内。隔餐的剩菜,食前应充分加热。不宜在室温下放置过久。

      急救措施:

      食物中毒的家庭急救

      盛夏时节,容易引起食物中毒。在家中一旦有人出现上吐下泄、腹痛等食物中毒,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冷静地分析发病的原因,针对引起中毒的食物以及吃下去的时间长短,及时采取如下三点应急措施:

      催吐。如食物吃下去的时间在一至二小时内,可采取催吐的方法。立即取食盐二十克,加开水二百毫升,冷却后一次喝下。如不吐,可多喝几次,迅速促进呕吐。亦可用鲜生姜一百克,捣碎取汁用二百毫升温水冲服。如果吃下去的是变质的荤食品,则可服用十滴水来促进迅速呕吐。有的患者还可用筷子、手指或鹅毛等刺激咽喉,引发呕吐。

      导泻。如果病人吃下去中毒的食物时间超过二小时,且精神尚好,则可服用些泻药,促使中毒食物尽快排出体外。一般用大黄三十克,一次煎服,老年患者可选用元明粉二十克,用开水冲服即可缓泻。老年体质较好者,也可采用番泻叶十五克,一次煎服,或用开水冲服,亦能达到导泻的 目的。

      解毒。如果是吃了变质的鱼、虾、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取食醋一百毫升,加水二百毫升,稀释后一次服下。此外,还可采用紫苏三十克、生甘草十克一次煎服,若是误食了变质的饮料或防腐剂,最好的急救方法是用鲜牛奶或其它含蛋白质的饮料灌服。

      如果经上述急救,病人的症状未见好转,或中毒较重者,应尽快送医院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给病人以良好的护理,尽量使其安静,避免精神紧张,注意休息,防止受凉,同时补充足量的淡盐开水。控制食物中毒的关键在于预防,搞好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一般护理

      控制食品中细菌生长,通常食品应放在凉爽通风处,或保存在冰箱内,隔餐的剩菜,食前应充分加热,不宜在室温下放置过久。

  •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饮食原则

      1、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食疗方:

      1)方1

      〖组成〗茶叶。

      〖用法〗浓煎,日服3~4 次,每次5~10 毫升,辅以一般处理。

      〖主治〗中毒性消化不良。

      2)方2

      〖组成〗生姜、儿童小便各适量。

      〖用法〗同调温眼。

      〖主治〗中毒。

      3)食盐解毒(民间方)

      主治:食物中毒。

      配方:食盐60克。

副溶血性弧菌(Bibrio Parahemolyticus)食物中毒也称嗜盐菌食物中毒,是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所致,主要翻版海产品。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重症型常出现失水、休克症状。于1950年10月从日本大阪市发生的一起咸沙丁鱼食物中毒的患者肠道排泄物和食物中首次分离出副溶血性弧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