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尾蚴皮炎的病原十分相似,鸟类和哺乳动物的血吸虫均可引起尾蚴皮炎。在我国南方广泛流行的稻田皮炎的病原主要是寄生于家鸭的毛毕属血吸虫,其中尤其是包氏毛毕吸虫(T.paoi)。成虫寄生在家鸭门静脉内。中间宿主为椎实螺属(Lymnea)。鸭感染毛毕虫后经过10~12天发育成熟,即能产卵。包氏毛毕吸虫卵两端长而尖细,中央广大,呈梭形,内有成熟毛蚴。毛蚴孵出后,侵入椎实螺,经1个月左右发育,释出尾蚴并浮游于水中。毛毕属尾蚴有眼点,具趋光性,内有5对穿刺腺。东毕吸虫属寄生于牛中,其中间宿主、自然界分布与包氏毛毕吸虫并无差异。此外,国外报告梭形血吸虫(Schistosoma spindale)、牛血吸虫(S.bovis)与羊血吸虫(S.matthei)尾蚴也均可引起尾蚴皮炎。
二、发病机制
尾蚴侵入皮肤后被大量白细胞包围吞噬,引起炎症反应,尾蚴侵入后分泌的蛋白酶及尾蚴死亡后释出的蛋白质和多糖均具有强烈的抗原性。动物实验证明,这是一种过敏反应,属于I型和Ⅳ型变态反应。I型为速发型变态反应,多引起粘膜反应。Ⅳ型变态反应病变的特点是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和组织坏死。初次感染皮肤损害较轻,多次重复感染后则产生强烈炎症反应。
三、病理改变
表皮与真皮层有大量单核细胞浸润与水肿。
血吸虫尾蚴性皮炎一般治疗
一、治疗
治疗原则主要是止痒、抗过敏和防止继发细菌感染。止痒药可用复方炉甘石洗剂、薄荷酚洗剂等;重者加用抗组胺药或其他镇静药。
皮炎初期局部可用56~60℃热水反复泡洗15~30分钟,每日数次以杀死幼虫。1%~5%樟脑酒精、炉甘石洗剂、5%~10%煤酚皂溶液局部涂抹以止痒。瘙痒严重者服扑尔敏、噻庚啶、息斯敏等抗过敏药物。
血吸虫尾蚴性皮炎辨证论治
一、中医治疗
皮炎>皮炎初期局部可用56~60℃热水反复泡洗15~30分钟,每日数次以杀死幼虫。1%~5%樟脑酒精、炉甘石洗剂、5%~10%煤酚皂溶液局部涂抹以止痒。瘙痒严重者服扑尔敏、噻庚啶、息斯敏等抗过敏药物。
一、预防
预防本病主要是作好个人防护,下水前,局部可以涂擦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乳剂,20%松香酒精等。治疗以止痒、消炎、预防继发感染为主。可以外用炉甘石粉洗剂,1%—3%樟脑酒精。全身治疗可内服抗过敏药物。
血吸虫尾蚴性皮炎一般护理
一、护理
水灾后怎样预防血吸虫尾蚴性皮炎
水灾后,疫区水源污染,血吸虫尾蚴泛滥成灾,一旦这些尾蚴钻进人体,皮肤就引起局部炎症。一般在下水后10—30分钟即可发病,部位以浸入水中的小腿、踩部、前臂等处多见。先有痒感,继之出现粟粒大丘疹、红斑,数小时后发展成绿豆大至黄豆大红色丘疹或疤疹,周围有红晕,顶端有虫咬痕迹,十分瘙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