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脊髓病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SLE为机体免疫失调所致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免疫学特征为多克隆自身反应性T细胞和(或)B细胞的激活,及多种自身抗体产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遗传因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有关,凋亡异常在SLE的发病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二、发病机制
1.免疫异常 SLE有多种自身抗体,这些抗体既是免疫功能紊乱的结果也是产生病变的原因。抗体可介导脑组织的损害,如抗神经元抗体与弥漫性脑损伤有关;已有研究证明脑脊液中的抗淋巴细胞抗体,可造成神经组织脱髓鞘改变,推测脊髓损害与此有关。
2.血管病变 实验证明,循环免疫复合物可介导血小板损害致血管活性物质释放,而狼疮抗凝血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本病变之一,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广泛的微梗死。而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导致血压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并有早发性动脉硬化。
系统性红斑狼疮一定意义上可认为系免疫复合物病,并由此产生血管炎。本病在脊髓的病理改变与脑部相似,主要是血管炎性病变。脊髓中、小动脉呈动脉炎改变,毛细血管可因纤维样变而增厚,也可有小的出血,血管周围有炎性反应,有报道脊髓白质呈亚急性变性,其髓鞘质(myelin)消失并有空泡改变(vacuolar change)等。
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脊髓病一般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脊髓病西医治疗
一、治疗
对于具有神经系统症状的全身性红斑狼疮,多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如泼尼松(强的松),每天1mg/kg。
Sezgent(1975)研究一组病例,认为大剂量应用激素可引起功能性精神病的发生,并且由于降低了机体抗炎能力,有的患者因感染导致死亡,因此对大剂量的应用持否定态度,是否择用中等剂量,当待研究。
国内刘墨义(1978)应用泼尼松(强的松)治疗一例患者,每天口服60mg,症状获得改善。既往曾有作者报道用激素治疗无效而改用氯喹后,症状恢复,其剂量初为每天150mg,以后改为250mg,这是由于此药可抑制核蛋白的代谢,影响抗体形成所致。
目前对环磷酰胺治疗有较多争议,但多数研究认为大剂量环磷酰胺可使SLE得到缓解。美国研究发现环磷酰胺间断冲击疗法可减少肾组织纤维化。
血浆置换也有较好的效果,一般用量为50mg/kg,连续4天。对脊髓损害较轻的患者采用免疫抑制药是否有效,尚待观察。
活动期应积极治疗,使其缓解;缓解期应调整用药,减少药物副作用,防止疾病复发。每一个病人对药物的治疗反应都不同,所以治疗方案和药物的剂量必须个体化,治疗了一个阶段以后,把药物控制在合适的剂量,以防疾病复发。
不论病情控制与否,都要作长期随访,按病情每隔1~12个月全面检查1次,病情长期缓解者可试停药。
二、预后
大多发病突然,迅速发生截瘫。呈横贯性脊髓炎者预后较差,常因继发感染而死亡。
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脊髓病预防
1、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正确治疗;避免诱发因素。
2、常见的诱发因素有:日光曝晒、紫外线照射、寒冷刺激可导致本病复发;有的狼疮患者发病明显与药物有关,如青霉素、磺胺类、保泰松、肼屈嗪(肼苯哒嗪)、普鲁卡因胺、氯丙嗪、苯妥英钠、异烟肼、口服避孕药等,可使处于缓解期的红斑狼疮患者进入活动期和实验室改变。
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脊髓病一般护理
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脊髓病护理
1.卧床休息,多喝水。
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局部皮肤受压过长,避免接触化学制品。
3.避免接触紫外线。
4.水肿皮肤感觉差,抵抗力低,应防止受压、烫伤、擦伤和渗液后感染。长期卧床者,应按时更换体位,同时给予局部按摩。
5.轻度水肿者应限制活动,重度水肿者应卧床休息。下肢水肿应抬高下肢。
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脊髓病饮食原则
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脊髓病饮食保健
1、系统性红斑狼疮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多食用高蛋白食物,可多饮牛奶,吃鸡蛋、瘦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多食用低脂易消化的食物:应该多食用易消化脂肪低的食物,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2、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忌食用具有感光敏感的食物:如无花果、紫云英、油菜、黄泥螺以及芹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