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小儿硬脊膜外脓肿

    硬脊膜外脓肿(spinal epidural abscess)是椎管内硬脊膜外间隙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常表现为脊髓压迫或神经根刺激症状。由于胸段硬脊膜外腔较宽,含有丰富的脂肪和结缔组织,并有较多的静脉丛,脂肪组织抗感染能力差及静脉丛血流缓慢,故发生感染的机会较多,胸段发生硬脊膜脓肿者约占病人总数的50%,其次为腰骶段,约占总数的35%,颈段较少见,约占总数的15%。脓肿多位于脊髓神经节的后方(82%),位于神经节前方者少见(18%)。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儿科,脑外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脊柱
    多发人群:小儿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
    治 愈 率:
    治疗周期:
    治疗费用:
    疾病症状:小儿哭闹不安,肚子疼,强迫性体位
    相关检查:脊柱MRI,脊柱椎体平扫
    并发症:化脓性颅骨骨髓炎
    治疗药品:头孢克洛缓释片
  •   一、发病原因

      容易产生硬脊膜外脓肿的因素包括:糖尿病慢性肾病、免疫缺陷、酗酒、恶性肿瘤、静脉内药物滥用、脊柱手术和外伤等。

      1.感染途径

      (1)直接扩散:导致感染向相应脊髓节段硬脊膜外腔的直接扩散,形成脓肿的原因有通常为腰骶部的褥疮、椎体结核所致的口咽部的炎症、腰大肌脓肿、腹部和颈部的开放性外伤、纵隔炎和肾周脓肿。

      (2)医源性:硬膜外腔的置管麻醉、脊柱外科手术以及腰椎穿刺等医疗操作不规范均可能将致病菌带入硬脊膜外腔,引发脓肿。

      (3)外伤性:腰背部的开放性损伤和脊柱的贯通伤也是硬脊膜外脓肿形成的常见原因,约占30%。

      (4)血源性:是脓肿最常见的感染途径(占26%~50%)。常见的感染来源有静脉或肌内注射、细菌性心内膜炎。呼吸系统的感染和咽部口腔的局部脓肿多见于周围皮肤的化脓性感染,如皮肤的疖肿(占15%)。致病菌由附近或远隔感染灶经血液而至硬脊膜外腔。

      (5)隐源性:约50%的患者可能并不能找到明确的感染来源,但多数隐源性感染也是血源性感染,只是因为机体抵抗力较强或大量抗生素的应用,使原发病灶表现不明显。

      2.病原学

      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50%),其次为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和沙门杆菌也是较为常见的致病菌。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约占细菌培养阳性总数的10%,厌氧菌感染约占8%。当患者原先已应用大量抗生素治疗时,细菌培养也可为阴性,细菌培养找不到细菌者占总数的29%~50%。脓液的培养有助于明确致病菌的类型。

      对于慢性硬脊膜外脓肿,多继发于椎体结核,因此结核杆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约占病人总数的25%。溶组织隐球菌、曲霉菌、布杆菌和厌氧菌在慢性脓肿中也偶见报道。

      二、发病机制

      多数为急性硬脊膜外脓肿、少数为亚急性或慢性。

      1.急性硬脊膜外脓肿 表现为硬脊膜外腔组织充血、渗出,大量白细胞浸润,继而脂肪组织坏死液化,硬脊膜充血、水肿,脓液逐渐增多而扩散形成脓液积存。

      2.亚急性硬脊膜外脓肿 硬脊膜外腔有脓液和炎性肉芽组织并存,部分可有不完整的包膜。

      3.慢性硬脊膜外脓肿 主要以硬脊膜外腔以肉芽和结缔组织增生,脓液包裹形成脓肿。亚急性或慢性者常有局部脊膜的增厚,对脊神经造成压迫效应。以往的理论认为脊髓功能障碍归因于脓肿产生的压迫效应,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静脉回流的异常在神经功能障碍中起主要作用,虽然病理证实未见明显脊神经节的动脉受累,但静脉的压迫与栓塞、脊神经节的水肿、硬脊膜外腔静脉丛的梗死及栓塞性静脉炎的形成较为常见。脊神经节本身也会因感染的直接扩散表现炎症反应。

  • 小儿硬脊膜外脓肿一般治疗

      一、治疗

      应在早期未出现完全性截瘫之前做出诊断并予以积极手术治疗,一旦延误出现完全性截瘫,则术后脊髓功能难以恢复,因此诊断一经明确,应实施紧急手术,手术的目的是:明确病原微生物的类型;清除脓液和肉芽组织;解除脊髓的机械性压迫;充分引流,手术应切除脓肿部位的椎板,切除的范围上下界应达正常硬脊膜,侧方要宽,但不要损伤关节面,如果脓肿累及节段太多可作椎板间断切除,以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术中应彻底清除脓液和肉芽组织,并用抗生素盐水反复冲洗,不可切开硬脊膜,以免感染向硬脊膜下腔扩散,术中应注意骨蜡,凝胶海绵不应留置伤口内,防止异物反应导致的伤口不愈合,硬脊膜外腔应放置引流条或橡皮管,以利于术后炎性渗出物的持续流出,必要时还可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液体向残腔内反复冲洗,一般引流可在术后2~4天拔除,对于脓肿位于脊髓前方并合并有椎体骨髓炎的患儿,常常采用体腔外椎体后外侧入路清除脓肿,避免经腹腔或胸腔入路,以免感染向胸腹腔的播散,术中应清除坏死的椎骨碎片,术中脓液应常规作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术后静脉点滴大剂量抗生素来控制感染,在未确定何种致病菌感染的情况下,多采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可选用头孢三代抗生素,然后根据细菌培养得结果作相应的调整。

      对于单纯的硬脊膜外脓肿,通常静脉点滴抗生素治疗3~4周后继续口服抗生素4周,而合并有椎体骨髓炎的患儿,抗生素静脉治疗的疗程需延长到6~8周。

      二、预后

      本病的治疗效果与病程的缓急,致病菌的毒力,患儿的全身状况,脊髓的受压程度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有直接关系,在第一或第二期手术,效果较好,若在截瘫出现6~12h后手术,则神经功能恢复者甚少,硬脊膜外脓肿患者的病死率为18%~23%,死亡的主要原因有:

      ①感染难以控制,死于败血症。

      ②死于术后并发症,如尿路感染或褥疮。

  •   1.防止皮肤黏膜感染 做好小儿的皮肤黏膜护理,防止发生皮肤黏膜的化脓性感染。

      2.防治呼吸道等各种感染 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及其他各种感染性疾病。

      3.做好各种预防接种工作。

      4.防止医源性感染 各种治疗、操作严格无菌规定。

      5.防止各种外伤 防止各种外伤造成腰肾部的开放性损伤。

  • 小儿硬脊膜外脓肿一般护理

      1.防止皮肤黏膜感染:做好小儿的皮肤黏膜护理,防止发生皮肤黏膜的化脓性感染。

      2.防治呼吸道等各种感染: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及其他各种感染性疾病。

      3.做好各种预防接种工作。

  • 小儿硬脊膜外脓肿饮食原则

      平时多吃一些营养含量高的食物,注意补充一定的维生素营养物质。

硬脊膜外脓肿(spinal epidural abscess)是椎管内硬脊膜外间隙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常表现为脊髓压迫或神经根刺激症状。由于胸段硬脊膜外腔较宽,含有丰富的脂肪和结缔组织,并有较多的静脉丛,脂肪组织抗感染能力差及静脉丛血流缓慢,故发生感染的机会较多,胸段发生硬脊膜脓肿者约占病人总数的50%,其次为腰骶段,约占总数的35%,颈段较少见,约占总数的15%。脓肿多位于脊髓神经节的后方(82%),位于神经节前方者少见(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