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颅后窝血肿

    颅后窝血肿较为少见,由于后窝容量较小,为脑脊液经第四脑室流入蛛网膜下腔的孔道所在,并有重要生命中枢延髓位于其间,较易引起脑脊液循环受阻,颅内压急骤升高而引起小脑扁桃体疝,小脑扁桃体或血肿可直接或间接压迫延髓而出现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因此病情多急而险恶,应及早行手术以清除血肿,抢救脑疝,挽救病人生命。颅后窝血肿除在时间上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血肿之分,在部位上也有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小脑内血肿及多发性血肿四种。通常因为出血来源和速度不同,脑损伤程度轻重各异,故临床表现亦有差别。急性血肿系指伤后3天内即出现颅内压增高、小脑和(或)脑干受压症状者;亚急性血肿为伤后4~21天出现症状者;慢性血肿则为22天以上出现症状者。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脑外科
    疾病别称:后颅窝血肿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颅脑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病因治疗、对症治疗
    治 愈 率:85%
    治疗周期:3-6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疾病症状:昏迷,颅内压增高,颅内高压
    相关检查:CT检查,MRI,颈项强直
    并发症:
    治疗药品:脑血康胶囊,脑血康片,定位标
  •   颅后窝血肿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颅后窝血肿中以硬脑膜外血肿最多见,常因枕骨骨折损伤静脉窦或导静脉而致,临床上以亚急性表现者为多。硬脑膜下血肿较少见,小脑内血肿罕见,多因小脑半球挫裂伤所致,常合并硬脑膜下血肿,预后不良。多发性血肿,以颅后窝血肿同时伴有幕上额、颞部对冲性脑挫裂伤、硬脑膜下和(或)脑内血肿较多。

      二、发病机制

      颅后窝血肿主要见于枕部着力伤,常因枕骨骨折损伤静脉窦或导静脉而致,以硬脑膜外血肿多见,血肿多位于骨折侧,少数可越过中线累及对侧,亦有的可向幕上发展,形成骑跨性硬脑膜外血肿,当小脑皮质血管或小脑表面注入横窦的导静脉撕裂时,可形成硬脑膜下血肿,发病急骤,更易形成脑疝。

      硬脑膜下血肿常伴有小脑、脑干损伤,出血主要源于小脑皮质血管或静脉窦及其导静脉撕破,多为单侧,病程发展急骤,预后较硬脑膜外血肿差。颅后窝血肿可直接或间接压迫脑脊液循环通路使颅内压升高而形成脑疝,或直接压迫脑干,从而使病人呼吸,循环衰竭,危及病人生命。颅后窝血肿多因枕部着力的冲击伤而致,在对冲部位额极额底,颞极与颞底等部位易发生对冲性脑挫裂伤及硬脑膜下血肿或脑内血肿。

  • 颅后窝血肿一般治疗

      颅后窝血肿西医治疗

    一、治疗

      诊断一旦明确或高度怀疑颅后窝血肿并造成急性脑受压症状者,应立即进行手术清除血肿或钻孔探查术,特别是呼吸表现有抑制情况时,切勿迟疑、观望。

    1.单侧颅后窝探查术

    病人采侧卧位,患侧居上,为防止呼吸骤停,多选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在枕外粗隆至乳突后缘连线中外1/3处,作纵行切口,切开时应避免损伤枕大神经,但枕动脉往往横过切口中段,须予结扎剪断。将肌肉自枕骨上分离,牵向侧方暴露骨折线,然后在骨折线附近钻孔探查,确认血肿后扩大骨窗清除血肿。如属幕上下骑跨型硬膜外血肿,即需向幕上扩大骨窗彻底清除之;若系硬膜下和(或)小脑内血肿,则应切开硬膜清除血肿和挫碎的脑组织。如果血肿排除后颅内压仍不能满意缓解时需行枕下减压术。同时,应行脑室穿刺,并考虑到多发性血肿的可能,尤其是幕上额、颞前端的对冲伤部位,不可疏漏。

      2.双侧颅后窝探查术

    用于累及双侧的颅后窝血肿,麻醉与体位同上。手术经枕后颈中线切开,上起枕外粗隆、下至颈4棘突,如能严格沿项中线项韧带剖入则切口出血甚少。将枕下肌肉白骨面向两侧剥离,于儿童甚易分离,但在成年人常须切断枕肌在项上、下线的附丽缘,始能充分显露颅后窝。先行双侧钻孔,再用咬骨钳咬除两侧枕骨鳞部至适当大小以便探查,或Y形切开硬脑膜探查硬膜下和(或)小脑内血肿。若清除血肿后颅内压仍高时,应切除枕骨大孔后缘及环椎后弓,敞开硬脑膜,行枕下减压术。必要时脑室穿刺引流并对疑有多发血肿处探查。

      二、预后

      早期手术清除血肿可取得较好结果,如发展至小脑扁桃体疝,导致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病情较为险恶,病死率高达15%~25%。预后也与脑挫裂伤的程度有关。

  •  颅后窝血肿预防

     1、头位与体位

      头部升高15°有利于脑部静脉回流,对脑水肿的治疗有帮助。为预防褥疮,必须坚持采用定时翻身等方法,不断变更身体与床褥接触的部位,以免骨突出部位的皮肤持续受压缺血。

      2、营养

      营养障碍将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和修复功能,使易于发生或加剧并发症。早期采用肠道外营,如静脉输入20%脂肪乳剂、7%氨基酸、20%葡萄糖与胰岛素以及电解质、维生素等,以维护需要,待肠蠕动恢复后,即可采用肠道内营养逐步代替静脉途径,通过鼻胃管或鼻肠管给予每日所需营养,超过1个月以上的肠道内营养,可考虑行胃造痿术,以避免鼻、咽、食管的炎症和糜烂。肠道内营养除可应用牛奶、蛋黄、糖等混合膳,配制成4.18kl/ral(1kcal/m1)井另加各种维生裹和微量元衰以外,也可用商品制剂,通常以酪蛋白、植物油、麦芽糖糊精为基质,含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配制成4.18kJ/ml。总热量和蛋白质,成人每日约8400kj(2000kcal)和10g氮的供应即可,有高热、感染、肌张力增高或癫痫时,须酌情增加。定时测量体重和肌丰满度.监测氮平衡、血浆自蛋白、血糖、电解质等生化指标.以及淋巴细胞计数等免疫学测试,以便及时调整热量和各种营养成分的供应。

  • 颅后窝血肿一般护理

     颅后窝血肿护理

     1、 一般护理: 颅内血肿术后,应去枕平卧,头偏向健侧,有意识障碍的病人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遵医嘱吸氧。躁动不安者,应积极查找原因,予适当保护性约束。高热病人,予及时降温处理,必要时予人工冬眠。

      2、饮食护理: 清醒病人术后1~2天可酌情给予流质饮食,病情稳定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或普食。为保证营养,应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对于昏迷,吞咽困难者,3~5天后予鼻饲饮食,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

      3、心理护理: 颅内血肿术后病人,在病情恢复过程中常伴有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及偏瘫、失语等症状,对今后的工作生活及疾病的预后怀有恐惧、焦虑心理,且对病人角色容易产生习惯性心理和依赖心理。护士应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使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和转归有所了解。关心和爱护病人,主动热情地做好各项护理工作,调整病人心态,使病人面对现实,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 颅后窝血肿饮食原则

      颅后窝血肿饮食保健

    一、颅后窝血肿血肿的食疗方:

      1)川芎糖茶:川芎6克、茶叶6克、红糖适量,水煎川芎,取滚沸药汁沏茶,并调入红糖,代茶饮。

      2)豆鼓黄酒汤:豆鼓15克加水 l小碗,煎煮30分钟,再加入洗净的葱须30克,继续煎煮50分钟,最后加黄酒50毫升,出锅,趁热顿服。

      3)葛粉30克,白糖适量。取葛根若干,洗净后粉碎,水洗数次,去渣,沉淀后倒去上面清水,将沉淀物晒干,研成细粉,即成葛粉。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后颅窝血肿
颅后窝血肿较为少见,由于后窝容量较小,为脑脊液经第四脑室流入蛛网膜下腔的孔道所在,并有重要生命中枢延髓位于其间,较易引起脑脊液循环受阻,颅内压急骤升高而引起小脑扁桃体疝,小脑扁桃体或血肿可直接或间接压迫延髓而出现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因此病情多急而险恶,应及早行手术以清除血肿,抢救脑疝,挽救病人生命。颅后窝血肿除在时间上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血肿之分,在部位上也有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小脑内血肿及多发性血肿四种。通常因为出血来源和速度不同,脑损伤程度轻重各异,故临床表现亦有差别。急性血肿系指伤后3天内即出现颅内压增高、小脑和(或)脑干受压症状者;亚急性血肿为伤后4~21天出现症状者;慢性血肿则为22天以上出现症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