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化脓性颅骨骨髓炎

    化脓性颅骨骨髓炎大多数来自直接 感染,如开放性颅骨骨折、开颅或颅骨钻孔术、颅骨牵引术后感染等,以及放射性治疗、皮肤移植失败等使颅骨裸露而遭受感染。颅骨骨髓炎可发生于颅骨的任何部位,但以颅盖的额、顶骨最为多见。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神经内科,脑外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颅骨,骨髓
    多发人群:颅骨外伤或头颅手术史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手术治疗、西药治疗
    治 愈 率:85%
    治疗周期:2-4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0 —— 50000元)
    疾病症状:白细胞增多,高热,乏力
    相关检查:CT检查,WBC,直接涂片检查
    并发症:脑膜炎,脑脓肿
    治疗药品:盐酸米诺环素胶囊,益髓颗粒,盐酸米诺环素胶囊
  •   化脓性颅骨骨髓炎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化脓性颅骨骨髓炎为致病菌通过多种途径侵入颅骨内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为多见,其他尚有绿脓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厌氧菌等,也有多种致病菌混合感染的。常是因患有头面部疖肿、鼻旁窦炎、口腔咽喉炎及身体其他部位及头部的伤口化脓性感染灶,细菌经蔓延及血行播散侵入颅骨,再经导静脉进入板障形成血栓及化脓,阻断内外板及板障的血供,炎症进一步发展使板障内压力增加向周围膨胀,导致骨板破坏以致崩离形成死骨,从而使炎症向骨膜下及颅内扩散,引起头皮下炎症,进一步发展形成脓肿,破溃后形成慢性窦道及向颅内侵犯引起颅内并发症。但临床上最多的原因是颅脑开放伤后的初期清创不彻底及开颅术中或术后伤口被污染所引起。

      二、发病机制

      从形态学上可分为破坏性和增殖性两类,暴发型及局限型两种。大体可见局部头皮肿胀,有波动感的头皮下脓肿和慢性窦道,在其邻近的部位有单发或多发的形状及大小不等的颅骨缺损,其中,有游离的碎骨片,也可见颅骨呈凹凸不平的虫蛀样破坏改变。病变颅骨呈灰黄色,无光泽,质松软内含脓液。窦道内及硬脑膜外有大量黄色黏稠脓液,肉芽组织增生及硬脑膜增厚变脆。显微镜下可见病变组织中有大量脓球渗出及白细胞浸润,纤维结缔组织及血管增生,骨小梁破坏,正常结构模糊不清。

  • 化脓性颅骨骨髓炎一般治疗

      化脓性颅骨骨髓炎西医治疗

    一、治疗

      颅骨骨髓炎如及早应用强效广谱抗生素治疗,使炎症及时得到控制不再发展,效果较好。但在颅骨已遭到严重破坏及头皮形成慢性窦道时,则很难仅用抗生素及换药和简单的窦道搔刮术等方法治愈。因此对于那些已发展有慢性窦道及颅骨缺损的病人,需先行颅骨X光平片、CT、MRI检查,了解颅骨破坏的位置及范围,而后尽早采取手术治疗。手术中既要注意到头皮血管的走行方向和窦道的位置,也要使头皮切口够大,一般做直线或S形切口,尽量将病灶区暴露充分,从骨缺损缘行颅骨钻孔后用咬骨钳彻底咬除已被破坏的松软而含有脓液的病变颅骨,直至达到正常颅骨处,清除游离的坏死骨碎片,并将窦道一并切除,硬膜外增生的纤维及肉芽组织,需用刮匙彻底刮除,但应小心勿将硬脑膜刮破,以免将炎症扩散到颅内,伤口内用无菌盐水冲洗干净,再用过氧化氢冲洗后放入抗生素,如庆大霉素8万U,并置油纱条予以引流,最后全层缝合部分头皮或敞开伤口引流,包扎。术后根据伤口分泌物多少来决定换药时间。对因严重的头皮及颅骨电灼、烧伤及外伤造成的较大面积的头皮缺损,长时间不愈而形成的暴露性颅骨骨髓炎,应先行伤口换药,经2周后于暴露的颅骨外板上,用颅钻钻多个骨孔,只钻透外板达板障保留内板,以便术后肉芽自板障中长出覆盖颅骨,在其完全覆盖颅骨达到近头皮高度时再予以植皮。以上各类手术均应于术中在伤口内取脓液涂片染色,镜检及细菌培养和敏感试验,以便术后有针对性地选用最敏感的抗生素,术后还需加强营养及支持疗法。在合并硬脑膜下脓肿时,则需在病灶清除术后,切开部分硬脑膜达脓肿腔,吸除脓液后冲洗干净,放入抗生素及油纱条,不缝伤口,行开放引流,于术后经多次换药,使新鲜肉芽组织自伤口底部向外生长,直至伤口愈合。如并发脑脓肿应先行CT或MRI检查,了解脓肿的位置及大小,尽早行穿刺抽脓,如经多次抽脓无效时,应行开颅脓肿切除术,如脓肿为多房者,宜一次开颅切除。在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时,除全身应用大剂量抗生素外,还应每2~3天行腰椎穿刺,了解脑脊液压力及细胞数,并行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

      二、预后

      单纯的化脓性颅骨骨髓炎经早期病灶清除术及抗生素治疗,预后较好,对已形成死骨及慢性窦道者,如处理不及时得当,除可复发外,还可致颅内并发症时预后较差。如果发生并发症,疾病进入晚期病情危重时,虽经积极治疗仍有部分病人最终死亡。据文献报道,在107例患化脓性颅骨骨髓炎的病人中,单纯性者73例,经治疗后除1例死于其他疾病、另1例因手术不彻底而未治愈外,其余结果均良好。而在伴有颅内并发症的34例中死亡8例。可见是否存在颅内并发症,其结果相差悬殊,因此对本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作用。

  •  化脓性颅骨骨髓炎预防

     对感染性疾病,早期行病灶清除术及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有助于预防化脓性颅骨骨髓炎。

  • 化脓性颅骨骨髓炎一般护理

      化脓性颅骨骨髓炎护理

    1、急性骨髓炎症期,尤其是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寒战、脉快、头痛等,要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等病情变化,有高热休克者,给予氧气吸入,激素治疗和人工冬眠,有昏迷者应专人护理。

      2、体温高于39.5℃者,需要给予物理降温,用冰敷或用酒精擦浴,如用药物降温时,可以大量出法,要注意有否出现虚脱,同时应及时擦洗及更换清洁干燥的衣裤,以免受凉。

      3、加强营养,鼓励病人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一般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随时给病人饮水或果汁,必要时适当补液,纠下贫血,增强机体抵抗力。

  • 化脓性颅骨骨髓炎饮食原则

     化脓性颅骨骨髓炎饮食保健

     1、化脓性露骨骨髓炎的食疗方:

      名方

      【方名】升葛二虫汤。

      【组成】升麻30克,干葛30克,生山楂30克,当归30克,僵蚕15克,蝉蜕15克,生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化脓性颅骨骨髓炎大多数来自直接 感染,如开放性颅骨骨折、开颅或颅骨钻孔术、颅骨牵引术后感染等,以及放射性治疗、皮肤移植失败等使颅骨裸露而遭受感染。颅骨骨髓炎可发生于颅骨的任何部位,但以颅盖的额、顶骨最为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