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已经证实糖原合成和分解代谢中所必需的各种酶至少有8种,由于遗传性糖原代谢障碍致使这些酶缺陷,糖原在组织内过多沉积而引起的疾病,称为糖原贮积病。根据引起糖原代谢障碍的酶缺陷和过量糖原在体内沉积的组织不同,可分为12种类型,其中Ⅰ、Ⅲ、Ⅳ、Ⅵ、Ⅸ型以肝脏病变为主,Ⅰ、Ⅲ和Ⅳ型的肝脏损害最为严重;Ⅱ、Ⅴ、Ⅶ型则以肌肉组织受损为主。除部分肝磷酸化酶激酶缺陷为X连锁隐性遗传外,其余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本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是由于脱支酶缺乏所致。
二、发病机制
本型的肝组织病理变化与GSD-Ⅰ者类似,肝糖原含量可高达17%;但本型甚少脂肪变性,且纤维化明显,临床上不累及肾脏,甚少发生严重低血糖,心衰和心律失常罕见,可资鉴别。肌组织受损者常见糖原累积于肌原纤维之间及肌纤维膜下等部位。
脱支酶具有两种催化酶活力,即淀粉-1,6-葡糖苷酶(amylo-1,6-glucosidase)和低聚-(1,4→1,4)-葡聚糖转移酶(oligo-1,4-1,4-glucantransferase),其编码基因位于1p21。当糖原外层葡萄糖直链在分支点前仅存4个葡萄糖残基时,低聚-(1,4→1,4)-葡聚糖转移酶将其中3个残基转移至其他直链以保证磷酸化酶的作用继续进行;与此同时,淀粉-1,6-葡糖苷酶即可解除分支点上以α-1,6-键连接的葡糖分子。脱枝酶缺乏时,糖原分解不能正常进行,致使1,6糖苷键连接点数量增多和糖原分子结构异常。根据酶缺陷和累及组织器官的不同情况,本病又分为数个亚型:患儿肝脏和肌肉中酶活力均缺损者属Ⅲa型,最为多见;仅肝脏中酶活力缺陷者属Ⅲb型,约占15%。
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一般治疗
一、治疗
本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一类先天性酶(脱支酶)缺陷所造成的糖原代谢障碍疾病。目前医学界尚无较好的医疗手段。饮食治疗方案仍在探索中。可以在日间给予高蛋白饮食,夜间予以鼻饲高蛋白液体;也可采用与治疗GSD-Ⅰ相似的高淀粉饮食。经恰当的饮食治疗后,患儿血糖可以保持正常,转氨酶值下降,生长情况改善。
二、预后
本病征一般预后尚好,患儿至发育年龄后肌肉症状、肝大常有减轻,曾有活到50岁以上的报告。
一、预防
对于遗传性疾病,预防是最好的手段。 孕妇需重视产前检查。
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一般护理
一、护理
1.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劳掌握动静结合,休息好,有利于疲劳的恢复;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抗病能力,两者相结合,可更好的恢复。
2.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恐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3.适当的营养供给,在如今的生活条件下,不宜过多强调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及低脂肪饮食。但营养的搭配要平衡,荤素搭配,多吃蔬菜、水果、肉类、蛋奶类等,其摄入量依人的胖瘦来决定,严禁烟酒。
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饮食原则
饮食调护:以低脂肪、高蛋白、高维生素和易于消化饮食为宜。做到定时、定量、有节制。早期可多吃豆制品、水果、新鲜蔬菜,适当进食糖类、鸡蛋、鱼类、瘦肉;当肝功能显著减退并有肝昏迷先兆时,应对蛋白质摄入适当控制,提倡低盐饮食或忌盐饮食。食盐每日摄入量不超过1~1.5克,饮水量在2000毫升内,严重腹水时,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00毫克以内,水摄入量在1000毫升以内。应忌辛辣刺激之品和坚硬生冷食物,不宜进食过热食物以防并发出血。
心理护理
由于目前该病没有根治办法,只有通过长期服药和饮食配合治疗,加上患儿发育迟缓,身型明显小于同龄幼儿,易导致患儿及家属情绪低落、思想负担重、心情烦躁,甚至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了信心,这样对患儿的身体恢复是很不利的。因此,我们应该为患儿及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坚强信心,关心体贴患儿,对于较年长的患儿,经常与之交谈,及时了解患儿的思想变化,给予积极的鼓励;向患儿及家属介绍有关本病的相关知识,说明本病患儿如能安全渡过婴儿期,4岁后机体逐步适应其他代偿信息途径,临床症状可以减轻,预后较好;指导家属更多参与护理过程,让患儿得到更多的温暖、理解与支持,使其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为其在今后的生活中对疾病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使患儿及家属均能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制订合理的饮食计划
患有此病的患儿,由于组织细胞内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以致糖原分析障碍,容易出现低血糖,为了使血糖维持接近正常水平,要少食多餐,膳食中含脂肪要减少,如肥肉、油脂,要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食物,如牛奶、蛋、鱼、海鲜、瘦肉、豆类及制品,蔬菜选择鲜豆类,如绿豆芽、毛豆、四季豆、豆角、蚕豆等。低血糖、高脂血症明显期,给少量多次单糖或双糖饮食,可用每4~6h口服生玉米淀粉2g/kg,或静脉滴注高碳水化合物液的治疗,以维持血糖水平在4~5mmol/L。此类方法临床效果较好。
低血糖护理
反复低血糖是该病主要特征,不仅引起脂肪、蛋白质分解加强,影响生长发育,低血糖发作还引起神经系统后遗症。低血糖易发生在清晨、禁食后,通常餐后3~4h肝脏开始向血中释放葡萄糖,释放出葡萄糖约70%~80%源于糖原分解,有糖原合成或分解障碍的患儿,短时的禁食即可出现低血糖症状。早期低血糖仅有出汗、心慌、乏力、饥饿等症状,患儿神志清醒时,可给饮用糖水,或进食含糖较多的饼干或点心等。如同时有头晕、烦躁、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和精神错乱等神经症状,应该用50%葡萄糖40~60ml静脉注射。本组有1例患儿发生低血糖抽搐,遵医嘱给予10%葡萄糖持续静脉滴注后,症状缓解。因此临床上应加强巡视,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发现低血糖症状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肝脏活组织穿刺术的护理
肝穿活检能较明确诊断此病,但在小儿有一定危险性,故必须做好肝穿前的准备工作,如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血型、PT,进行彩超肝穿定位等;在肝穿前遵医嘱给予常规使用止血药进行预防性止血。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加强病情观察,前4h内每15~30min测量血压、脉搏1次,如烦躁不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出血情况,应按休克紧急处理,如无变化,改为每小时测量1次,共8次。为预防局部出血,让患儿严格卧床6h,6h内避免高声谈笑及咳嗽等而使腹压升高,如恶心、呃逆时应给予按压伤口,再给予止血药物预防出血。4例患儿肝穿后均未出现并发症。
预防感染
因机体不能利用糖原、蛋白质、脂肪分解代谢加强,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营养不良现象,易发生感染,感染又可诱发低血糖,加重酸中毒。因此给予保护隔离是很关键的。(1)每日用含有效氯0.05%健之素液湿毛巾擦拭床头柜、桌椅、病床、地板,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做好空气消毒工作包括限制探视人员;保持室内通风,病室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2次/d。(2)加强患儿口腔护理,给予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3~4次(对不能配合的患儿禁用),以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3)各种穿刺操作应严格无菌,床边监测血糖部位经常更换,协助患儿制定锻炼计划,增强体质,但应以患儿感不疲劳为度。本组患儿未并发感染。
加强臀部护理:
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可选用柔软布类尿布,勤更换,每次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擦干,局部皮肤发红处涂以5%揉酸软膏或40%氧化锌油并按摩片刻,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使用不透气塑料布或橡皮布,防止尿布皮炎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