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汗疱症

    汗疱症(dyshidrosis)又称为出汗不良,为一种手掌、足跖部的水疱性疾病。本病与中医田螺疱相类似,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初生形如豆粒,黄疱闷胀,硬痛不能着地,连生数疱,皮厚难以自破。”有人称本病为于足蚓者。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皮肤科
    疾病别称:出汗不良,出汗障碍,汗疱疹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皮肤
    多发人群:多见于青少年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40%
    治疗周期:3个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 —— 1000元)
    疾病症状:鳞屑,脓疱,脾胃湿热
    相关检查:棘层细胞松解征,真菌组织病理学,细胞组织化学染色
    并发症:脱屑性红皮病
    治疗药品:除湿止痒洗液,甲硝唑凝胶,地奈德乳膏
  •   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多认为一种非特异性皮肤湿疹样反应。与个人体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精神因素如紧张或抑郁可能成为本病的诱因。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多认为一种非特异性皮肤湿疹样反应。

  • 汗疱症一般治疗

      一、治疗

      1.内服 泼尼松30mg/d,连服1周左右,效果较好,对有精神紧张者可适当选用镇静安神剂如谷维素、溴丙胺太林(普鲁苯辛)、溴丙胺太林(溴苯辛)等。

      2.局部

      (1)早期以干燥止痒为主,可用手足多汗药水或3%~5%福尔马林外涂,或用5%明矾溶液、5%醋酸铅或醋酸铝溶液或用复方锌铜浸液稀释5倍浸泡20min每天1次或隔天1次,浸泡或湿敷后外用类固醇霜或汗疱泥膏。

      (2)对于干燥脱屑者可用皮质类固醇霜或软膏,如局部反复脱皮,干燥疼痛,可外用2%~5%水杨酸软膏,10%尿素霜,或用浅层X线照射,每周1次,每次100r,共6次。

      二、预后

      始于春末夏初,夏季加重,入冬可自愈。常与手足多汗并存,每年定期反复发作。多见于青少年,中年以后可减轻或自愈。

    汗疱症辨证论治

      中医疗法 内服药法宜健脾利湿,方用健脾除湿汤或除湿丸。外用苍肤水或干葛水外洗。

      针刺疗法 主穴可取合谷、劳宫、鱼际、间使。配穴取曲池、足三里、三阴交。

  •   1.汗疱疹患者应当保持手足干爽清洁;

      2.局部用1%明矾溶液湿敷,外搽炉甘石洗剂;

      3.预防感染;

      4.外用中药清洗.根据汗疱疹以湿邪为主的特点,可用收湿敛疱法:王不留行60g,明矾30g,石榴皮30g,水煎取汁,泡洗患处,每次5分钟,日2次;

      5.其他 汗疱疹患者要减少接触肥皂、碱、洗衣粉、洗涤灵、汽油、酒精等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心情烦躁;不要用手撕脱蜕皮,以防染毒成脓。

  • 汗疱症一般护理

      1、保持手足干爽清洁。

      2、患者要减少接触肥皂、碱、洗衣粉、洗涤灵、汽油、酒精等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心情烦躁,不要用手撕脱蜕皮,以防染毒成脓。

  • 汗疱症饮食原则

      汗疱症的食疗(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

      1、茵陈苓豆粥:茵陈30克,水煎去渣取汁,加入赤小豆、薏苡仁各50克。煮至豆烂,加入白茯苓粉20克略煮,再加白糖适量调味。功能清热利湿。

      2、两地青蒿茶:生地、地骨皮、青蒿各15克,水煎代茶饮。每日1剂。功能清热凉血。

      3、北芪炖鲤鱼:鲤鱼一条约500克,北芪30克,加生姜、葱,清炖,加盐及味精调味。功能健脾益气。

      宜食

      1、 饮食宜清淡。

      2、 可多吃一些水果和蔬菜,保持大便通畅,以利于疾病的恢复。

      禁食

      1、 忌食生姜、生葱、大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

      2、 戒烟酒。

出汗不良,出汗障碍,汗疱疹
汗疱症(dyshidrosis)又称为出汗不良,为一种手掌、足跖部的水疱性疾病。本病与中医田螺疱相类似,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初生形如豆粒,黄疱闷胀,硬痛不能着地,连生数疱,皮厚难以自破。”有人称本病为于足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