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属于小RNA病毒科口疮病毒属(aphovirus genus),外形呈球形,正20面体对称,直径30nm,无囊膜,分子量为6.9×106,完整的病毒为单链RNA,基因长度为8.5kb,完整病毒颗粒核酸占30%,蛋白质占70%。结构基本明了,由5UTR、3UTR和ORF组成,其中ORF内含VP1结构基因,VP2、VP3非结构基因和起始密码号和终止密码子等。VP1与病毒的免疫原性有关,也是病毒主要抗原所在位点。
病毒多型,有7个血清型,65个亚型,其7个血型为A、O、C,南非SATⅠ、SATⅡ、SATⅢ、亚洲Ⅰ型,以O型为常见。A型又分为32个亚型,O型11个亚型,C型5个,南非Ⅱ型3个,亚洲Ⅰ型3个亚型,最近报道口蹄疫亚型已增加到70个以上,各型无交叉免疫现象。
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强,自然条件下,含毒组织和受污染的废料其传染性可达数月,高温和阳光对病毒有杀灭作用,酸、碱对病毒有较强的杀灭作用,1%~2%氢氧化钠溶液,30%草木灰水,1%~2%甲醛溶液有效,酚、乙醇、氯仿无效,该病毒对热敏感,60℃ 30min灭活,80~100℃立即灭活。
二、发病机制
病畜经损伤皮肤和消化道黏膜感染人体繁殖并扩散附近细胞,在皮肤上形成水疱,然后病毒进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和皮肤、器官组织病变和相应症状,胃和大小肠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另外,具有诊断意义是部分病毒有心肌病变,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好似老虎身上的斑纹,故称虎斑心。
口蹄疫一般治疗
一、治疗
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以对症治疗为主。如降温、给予营养制剂,口腔局部可用清水、食醋或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糜烂面可涂1%~2%明矾或碘酊甘油(碘7g、碘化钾5g、乙醇100ml、溶合后加入甘油10ml)或口腔局部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1%高锰酸钾溶液漱口。手、足患部涂以各种抗生素软膏如青霉素、氯霉素、链霉素等治疗水疱烂斑效果较好,可以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
二、预后
一般预后较好。
加强管理和检疫,此病是人畜共患疾病,当有疑似口蹄疫发生时应及时上报,同时严格实施局部封锁、隔离、消毒和治疗综合措施,凡与病畜有密切接触的工作人员应注意。
口蹄疫一般护理
1.注意皮肤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进皮肤的抵抗力。
2.保持皮肤机能的完整性,对于皮肤病,尤其是瘙痒性皮肤病,应及时进行合理治疗,防治皮肤损伤,避免搔抓及皮肤摩擦等刺激。
3.衣帽,毛巾,面盆等禁止公用,防止接触传染,对患者适当进行隔离,患者所用敷料及接触物要严格消毒或焚毁,在患病期间,除应用药液清洗皮损外,禁止用自来水洗涤患部,以防扩延。
4.发病时应禁饮酒或食辛辣刺激食物,少食厚味食物。
口蹄疫饮食原则
食用清淡性凉利湿之物,慎用辛辣、油腻之品。谷类大多甘平或偏凉,一般均可食用;其中,薏苡仁清热利湿,绿豆、赤小豆清热解毒,煮粥或煮汤饮用均可,攻邪而不伤正,补益而不恋邪。鱼虾性发,均不宜食用。 蔬菜水果除韭、葱、辣椒等性热之品外,一般均可食用;其中,马齿觅、芹菜、慈姑、鲜藕等尤长于清热解毒凉血。热重伤津者,宜选用西瓜、梨、丝瓜、冬瓜、番茄等,或生食或挤汁,或煮汤代茶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