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细胞癌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基底细胞癌源于皮肤或附件尤其是毛囊的基底细胞,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附属器肿瘤由原始上皮胚芽细胞发育而来,本病为分化最高的恶性附属器肿瘤,多见于面色较淡的人及头面等曝光部位,说明长期日晒与本病的发病密切有关。其他如砷剂、大剂量X线照射、煤焦油衍生物、烧伤、瘢痕和慢性炎症(窦道、小腿溃疡、汗腺炎等)均为本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免疫减弱的患者,可能由于细胞中介免疫受损和增加对致瘤病毒的易感性,增加了发生基底细胞癌的危险性。患者的免疫系统影响着此肿瘤的发病机制和预后。环境中的致癌因子如致癌病毒,可被伴随着的免疫抑制所加强。器官移植的患者发生基底细胞癌比正常人高10倍以上,而在这些损害里发现疱疹病毒样DNA序列。某些组织学类型在免疫抑制患者中更多见如硬皮病样基底细胞癌,在免疫抑制患者中,要比结节溃疡型基底细胞癌常见。表浅型基底细胞癌则多见于糖尿病和(或)慢性肾功衰竭以及感染HIV的患者。某些遗传病如白化病,色素性干皮病,Rasmussen综合征,Rombo综合征,BazaX综合征和Darier病,使基底细胞癌的发病率增高。
本病的发生多与暴露部位的皮肤受外界因素刺激损害有关:
1.日光长期暴晒
本病好发于头皮、面部等暴露部位并多见于户外工作者,即是证明。因日光中的紫外线侵害人体,会导致细胞内DNA损伤和其修复能力的破坏而致皮肤癌。据国外统计,白色人种较有色人种易患皮肤癌,这与皮肤内的黑色素可以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损伤有关。地球上空臭氧层变薄,形成臭氧洞,导致过多紫外线照射,可造成皮肤癌患者的增加。
2.过量放射线照射
在慢性皮炎的基础上,受到过量的放射线照射,可诱使皮肤发生癌变。Anderson(1951)和Traenkle(1964)发现本病往往在慢性放射性皮炎的基础上发生,他们报道放射线工作者因长期少量X线接触而发生的放射性皮炎处产生基癌。Sarkany(1968)发现扁平苔藓和脊椎炎患者因照射X线而在背部皮肤上发生多发性基底细胞癌和恶变前纤维上皮瘤。潜伏期为11~28年。照射的剂量为154.8~2 289.8mC/kg(600~8875Rad)。
3.化学物质刺激
长期接触无机砷(如复方亚砷酸钾溶液)或饮用含砷较高的饮水或食物等易患基底细胞癌。1963年Shu等统计,台湾在含砷较高地区基底细胞癌的发生率约占11%。由砷引起的皮肤癌,好发于身体的非暴露部位和手掌,并通常是多发性的。
4.物理性因素
皮肤癌亦可在不稳定的萎缩性烧伤后瘢痕上出现。慢性溃疡或窦道、慢性肉芽肿、慢性骨髓炎、上皮瘤样增生、寻常狼疮、扁平苔藓、麻风等经久不愈,在10余年或数十年后亦可能发生癌变。偶见单纯性创伤如种痘处发病者。
5.其他因素
某些错构瘤如皮脂腺痣、乳头状汗管囊腺瘤以及恶变前纤维上皮瘤易发生基底细胞癌。甚至皮肤纤维瘤上方的表皮亦可发生基底细胞癌。
二、发病机制
基底细胞癌起源于表皮或皮肤附属器的多能性基底细胞,可向多方向分化。癌细胞似基底细胞,呈卵圆或梭形,胞核深染,胞浆少,胞界不清楚,细胞间桥常不明显。瘤实质与间质之间有对PAS染色呈阳性反应的基底带。间质结缔组织内成纤维细胞增生,常见较多幼稚成纤维细胞。间质因含大最酸性黏多糖而呈黏液样,具有异染性。由于标本经固定和脱水,间质内黏蛋白皱缩,致部分或完全与瘤实质分离。这种现象虽为人工性,但可协助与其他肿瘤如鳞癌区分。
1.未分化型 有四种:
(1)实性基底细胞癌:又称原基性基癌,临床常见。真皮内有多个大小不等、不规则条索状或团块状癌细胞团,常部分与表皮粗连,偶或与外毛根鞘相连。癌细胞团边缘的癌细胞作栅状排列;内部排列紊乱。
(2)色素性基底细胞癌:此种基底细胞癌黑素丰富。黑素见于癌细胞间黑素细胞和间质中噬黑素细胞内。
(3)浅表性基底细胞癌:常为多发,与表皮基层相连,向真皮浅层不规则伸长,似原始上皮芽样。间质常不明显。以后可发展成浸润性基底细胞癌。
(4)硬化性基底细胞癌:间质纤维组织大最增殖、致密,将癌细胞团挤压成细条索状。后者常只有单层细胞厚。
2.分化型 有三种:
(1)角化性基底细胞癌:此型除有未分化癌细胞外,可见角化不全细胞和角质囊肿。Lever认为角质囊肿代表倾向于形成毛干,角化不全细胞可排列成束状或涡形,或围绕角质囊肿,可能是初期毛发角化细胞。Ackerman则认为此型不是向毛囊分化的基底细胞癌。
(2)囊性基底细胞癌:在癌细胞团中央出现囊腔,其形成途径是:大片癌细胞坏死;癌细胞向皮脂腺细胞分化后崩解,囊腔周围的一些癌细胞呈空泡状或泡沫样(相当于皮脂腺细胞);伸入瘤实质内的间质坏死。
(3)腺样基底细胞癌:肿瘤呈管样或腺样结构。癌细胞排列成互相吻合的条索。条索间为岛屿状结缔组织。肿瘤中所见管腔,其腔壁细胞呈立方形,似腺上皮细胞,但无分泌活动。小汗腺上皮瘤(eccrine epithelioma)系腺样基底细胞癌的一种,向导管方向分化,颇似汗管瘤,但肿瘤体积较大,并向深部侵袭。
基底细胞癌一般治疗
基底细胞癌西医治疗
一、治疗
西医治疗 基底细胞癌恶性程度低,罕见转移,因此治疗的重点在局部病变的处理上。治疗应根据年龄、皮损大小和部位加以考虑。理想的疗法是切除或切除植皮。不能手术的患者可进行X线放射疗法、电灼、冷冻、激光、刮术以及不同浓度的氟尿嘧啶(5-Fu)软膏等局部治疗。
(1)手术疗法:
是基底细胞癌的常用治疗方法,对直径<2cm的基底细胞癌,治愈率可达95%,对直径>2cm者,治愈率为90%。术前应尽可能根据体检及X线平片、CT扫描和MRI等检查结果,估计癌肿的范围和侵犯层次。
①切除广度:对病程长,癌肿较大者,切除范围应超过癌肿边缘1cm;对复发性癌肿切除的广度还要酌情扩大,至少应超过病变边缘1.5~3cm。
②切除深度:应视侵袭情况而定。对表浅局限的癌肿,应包括皮下脂肪,侵犯较深者尚应包括深筋膜;对侵袭性溃疡,应切除与基底相邻的组织;对骨膜、骨、软骨受累者,均应将这些结构一并切除。
③创面修复方法的选择:对早期、面积小,尤其是位于颜面的病变,切除后创面可直接缝合封闭;对范围较广、恶性程度较高或复发性病变,宜用皮片移植修复,以便术后及时发现癌肿复发;对确认病变已切除彻底者,可用局部皮瓣修复;对有重要结构,如脑、大血管、神经或骨、软骨、关节等结构暴露的创面,必须用皮瓣修复。
④手术方法:对病灶>1cm者,手术仍是主要疗法,必要时可结合放疗联合应用。
A.刮除手术:适用于浅表、较小的基底细胞癌。在局麻下先用3~4mm大小刮匙刮除周边和基底残余瘤组织,最好用电凝烧灼。伤口涂以抗生素油膏,优点是伤口小。适用于面部和额部。
B.化学外科:美国医师Mohs首创,原先用氯化锌糊剂固定肿瘤后,将其水平削下送病理检查,每削一次送检一次,直至送检组织无癌组织为止。目前已无需用氯化锌糊剂,直接水平方向切削新鲜组织。此法适用于较大肿瘤,治愈率达99%,其技术难度较大。有人认为,此法与手术切除送冷冻切片检查,并无本质区别。
C.手术切除:根据灶大小,有无转移来决定切口范围和操作深度。当肿瘤深入颅骨时,应将累及的颅骨甚至硬脑膜一并切除,再做修复与植皮手术。
(2)放射疗法:
基底细胞癌对放射线十分敏感,一般采用放射治疗。临床上,早期皮肤癌的放射疗法治愈率很高,有些文献报道达95%。放疗主要适用于老年病人(>60岁),尤其是位于鼻、唇、眶周等处的癌肿,因在这些部位尽可能多地保留正常组织对减少继发畸形甚为重要。但如病灶已有浸润,及深组织或骨组织侵蚀者,则放疗往往无效。对局限性硬皮病样基底细胞癌、放射性慢性溃疡的基础上发生的癌变,或在放射治疗后又复发的癌症,放疗则不适用。
剂量与照射范围视病灶大小而定:凡病灶直径<1cm,较表浅的,可采用50kV接触治疗,总剂量22Gy;病灶直径<5cm,厚度<0.5cm者用120~140kV中度X线分割治疗,疗程2~3周或3~5周;病灶直径>5cm,浸润较深者用160~180kV分割治疗,疗程3~5周,总剂量45~60Gy。放射治疗的优点是疗效佳,头面部不留瘢痕。但对局部硬皮病样基底细胞癌则不适用。
(3)化学治疗:
凡无淋巴转移者,头面部基底细胞癌一般不主张全身性化疗,多应用局部搽敷抗癌药。
①1%~5%氟尿嘧啶软膏涂抹,早晚各1次,持续2~3周。局部可能发生糜烂,改用抗生素油膏涂擦。
②20%赡酥软膏,皮癌净,全身用平阳霉素15mg,1次/d,总剂量600~900mg,对较大病灶则局部用药疗效,应慎用。
(4)物理疗法:
这是应用电凝、电灼、冷冻或激光来烧灼癌瘤,使之坏死脱落或气化。只适用于瘤体极小、没有深组织浸润的Ⅰ期癌变。它在明确诊断,根治癌变方面存在缺点,故不宜提倡。
①冷冻治疗:适用于富于纤维成分,病灶不大的基底细胞癌。以病灶中心及周围2~5cm正常组织作为治疗区域,用液氮喷射到癌中央,一般持续30s左右,使局部温度降到-20℃,然后缓慢解冻。如无精确温度计测试,临床上可按停止使用液氮后到解冻需要的时间来粗略估计冷冻是否足够。一般头颈面、面部的小病灶至少1.5min,还常需重复进行,解冻2次,第二次可据第一次治疗程度作适当调整。当肿瘤组织坏死脱落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并涂以抗生素油膏,2次/d,3~4周伤口可完全愈合。据报道,冷冻治疗后,头皮基底癌复发率高,故多认为不宜采用。
②激光治疗 常用CO2激光及Nd:YAG。用高能量切割,低能量凝固,适用较浅表肿瘤,优点是损伤小,修复好,缺点是缺乏边缘组织病理检查。
(5)腐蚀疗法
应用有效浓缩的、腐蚀性较强的化学药物作局部烧灼或涂抹,如氟尿嘧啶或博来霉素(争光霉素),或含有砷或汞的制剂可治疗比较小而表浅的Ⅰ期癌变,但和物理疗法一样存在着一定的缺点。
二、预后
基底细胞癌生长缓慢,很少发生淋巴结节转移,预后较好。基底细胞癌的预后取决于肿瘤类型、大小、部位、是否侵蚀性、治疗是否及时等诸多因素。单纯由基底细胞癌引起死亡的病例较为罕见。死亡者多是长期患病而未行治疗者,或求治时已为时过晚,癌肿已侵犯脑组织或大血管者而致死,也可转移至肺。半数成年患者,掌跖部出现很多直径1~3mm的小凹陷,常发生于11~20岁,为顿挫性基底细胞癌。
结节溃疡性基底细胞癌(Nodulo-ulcerative basal cell carcinoma),偶见皮损呈侵袭性增大,向深部生长,破坏眼、鼻,甚至穿透颅骨,侵及硬脑膜,造成患者死亡。
基底细胞癌辨证论治
基底细胞癌中医治疗
中医疗法 中草药农吉利生物硷甲素50~100mg,1次/d,静脉滴注,亦可服用,每天2~5片(每片含生药1g)。
中药验方皮癌净:
制法:取大枣去核,红砒研末,头发剪短,指甲切碎。将红砒、头发、指甲混合放入大枣内,外用硷发白面包裹如元宵。再将包好的药丸放在煤火或木炭中烧烤(原放是桑木炭火),火力不宜过大,经常翻转,力求受火均匀。在将烧成之药丸研成细粉过筛,分装密封,备用。
用法:对肿瘤溃破,分泌物过多者,可用药粉直接撒布,若瘤体表面干燥或破溃者,可用油调敷。体强者每天换药2次,体弱者每天换药1次。
注意事项:
①药不要涂在正常组织上。
②涂与瘤体表面及根部。
③涂药后流出的分泌物要及时擦去。
④瘤体过大者,可分区分批涂药。
⑤用药后如红肿或疼痛严重时,应减少用药次数。
基底细胞癌预防
及早注意和发现一些癌前期病变,及时予以处理,这在预防上有很大的意义。
基底细胞癌一般护理
基底细胞癌饮食保健
1.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劳掌握动静结合,休息好,有利于疲劳的恢复;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抗病能力,两者相结合,可更好的恢复。
2.继续服用药物,做好护理。
3.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恐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基底细胞癌饮食原则
基底细胞癌饮食保健
1、基底细胞癌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应该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菠菜、大白菜、藕、白梨、甘蔗、香蕉、葡萄等。
2、基底细胞癌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忌食忌烟、酒、浓茶、咖啡和可可等食物,也不要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另外,还要注意,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吃易致敏的食物,如虾、蟹、雪菜、白果等。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