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天花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所致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临床表现为广泛的皮疹成批出现,依序发展成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伴以严重的病毒血症;脓疱疹结痂、脱痂后,终身留下凹陷性瘢痕。天花是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被人类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传染科,皮肤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皮肤
    多发人群:儿童
    是否传染:有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10%(一般经过治疗后90%以上可以控制病情甚至痊愈)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 5000元)
    疾病症状:高热寒战,乏力,畏光
    相关检查:直接涂片检查,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
    并发症:
    治疗药品:消银片,盐酸赛庚啶片,天花粉蛋白
  •  天花病因

     天花,是世界上传染性最强的疾病之一,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这种病毒繁殖快,能在空气中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天花病毒有高度传染性,没有患过天花或没有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不分男女老幼包括新生儿在内,均能感染天花。天花主要通过飞沫吸入或直接接触而传染。天花病毒有两型,毒力强的引起正型天花,弱者引起类天花。

      天花病毒外观呈砖形,约200微米 x 300微米,抵抗力较强,能对抗干燥和低温,在痂皮、尘土和被服上,可生存数月至一年半之久。天花病毒有高度传染性,没有患过天花或没有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不分男女老幼包括新生儿在内,均能感染天花。天花主要通过飞沫吸入或直接接触而传染。

      (一)发病原因

      痘病毒科(Poxviridae)是一群体形较大、结构较为复杂的DNA病毒。呈砖形或椭圆形,大小为(200nm~90nm) x (100nm~260nm),是体积最大的病毒之一,甚至在光学显微镜下勉强可见。

      痘病毒在细胞的胞质内进行复制,形成嗜酸性包涵体。受染者发病后皮肤出现丘疹,然后转化为水疱及脓疱。病毒多数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生长,产生肉眼可见的痘疱样病损。

      根据其抗原性及病毒生物学特征,痘病毒科可分为五组。可寄生于人类的有三组:第一组为天花组病毒,包括天花、类天花、牛痘苗、牛痘及猴痘;第二组为副牛痘组病毒,包括羊痘及副牛痘;第三组为传染性软疣病毒。天花、类天花、牛痘及猴痘病毒均归属于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us),由于共同抗原的存在,故可通过接种牛痘疫苗来预防天花、类天花及猴痘。它们在形态学上几乎一致。

      天花与类天花病毒所产生的痘疱较小,边缘完整而突起。痘苗病毒所产生者则较大,边缘不整齐。天花病毒致病力较强,但所致细胞病变较痘苗病毒稍慢。天花、类天花、痘苗病毒能在多种细胞组织培养中增生。天花病毒引起典型天花;而类天花病毒(alastrim virus)毒力较低,引起类天花,临床病情较轻。

      不过,天花病毒在体外生命力较强,耐干燥及低温,但不耐湿热。在4℃时对20%乙醚及1%苯酚有耐受力,可存活数周以上;但在37℃仅能存活24h。0.2%甲醛溶液于室温须经24h始能使天花病毒丧失传染性。存在于患者的痂皮、尘土及衣被物品上的天花病毒可长期存活;在室温中达数月或更久,在-10~15℃可存活4~5年;而在热带气温下,病毒感染性在3周内即逐渐消失。天花病毒对75%乙醇、1∶10000高锰酸钾溶液及酸性环境甚为敏感。在pH3环境1h即被灭活。亦易于被蒸汽消毒法或紫外线照射杀死。

      (二)发病机制

      通过呼吸道吸入是天花的主要传播途径。天花病毒吸附于易感者上呼吸道的上皮细胞表面并入侵,迅速到达局部淋巴结及扁桃体等淋巴组织,大量复制后入血,形成第一次短暂的病毒血症。通过血流,感染全身单核巨噬细胞,并在其内继续复制及释放入血,导致第二次病毒血症。通过血循环,病毒更广泛地播散到全身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组织。此时患者发生高热、全身不适。经过2~3天的前驱症状后,出现天花痘疹。

      由于天花病毒不耐热,故患者发热后,病毒血症仅维持短暂的时期。发热的次日,患者血中一般难以再检出病毒,病毒主要存在于皮肤等温度较低的组织中。天花病毒入侵皮肤组织细胞后,先在真皮层增生,使真皮层毛细血管扩张,胞质出现空泡,核浓缩、消失,临床上出现斑疹;随后,病毒侵入表皮层细胞大量增生,使局部肿胀,皮层增厚,出现丘疹。此后细胞变性、坏死。细胞间有液体渗出,形成疱疹。破坏不全的细胞在疱疹中成为分隔,形成许多小房;由于深层细胞壁的牵引,使天花的疱疹中央部凹下成脐状。显微镜下观察,疱疹周围上皮细胞的胞质内,可见周界清晰的包涵体,呈圆形,直径1~4µm。当大量炎症细胞渗入水疱内,即成脓疱疹。脓疱疹内的液体吸收后,则形成硬痂。因破溃及搔抓,脓疱疹易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使局部皮肤深层病损恶化,亦使全身的中毒性症状加重。脓疱疹期,肝脾可肿大。

      若口腔、鼻咽部发生继发感染,可导致颈淋巴结肿大。若脓疱只侵及表皮层,脱痂后的瘢痕不甚明显;倘若累及真皮层或有继发感染,则形成遗留终身的凹陷性瘢痕。由于缺乏角质层,黏膜病损的破裂比皮肤破损更快,黏膜的病变很易形成深浅不同的溃疡,而不形成疱疹。病毒易于从溃疡处大量排出;所以,在患者早期的传染性上,黏膜病损起着重要作用。呼吸道、消化管、泌尿道、阴道等处黏膜均可受累。由于溃疡周围显著的炎症反应,可导致严重的症状。倘若波及角膜,可引起角膜混浊、溃疡,或继发细菌性感染,致使患者失明。

  • 天花一般治疗

     天花西医治疗

     (一)治疗

      1、做好种痘工作,

    美替沙腙预防天花有效。

      2.加强护理,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对症治疗。可选用抗生素,以防治细菌继发感染。对重症患者,可输全血或血浆,肌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

      (1)严密隔离:

    一旦发现天花患者或疑似病例,应立即送传染病院严密隔离,同时紧急电话报告当地疾病控制中心。隔离期应延续至病后40天,患者痂壳脱落痊愈为止。

      (2)对症支持:

    天花无特效药物。对高热或烦躁病人,给予退热及镇静剂,眼局部角膜溃疡应积极治疗。继发细菌感染或败血症时,加用抗生素及全身支持疗法。治疗原则是加强对症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性感染,以帮助患者度过极期。患者应保证充分的营养。高热、头身痛可采取物理降温或给予解热镇痛药;烦躁者用小剂量镇静剂。注意维护口腔、鼻咽部、眼睛等部位的清洁卫生,预防及治疗各种继发感染。皮疹可用1∶4000高锰酸钾溶液、2%硼酸溶液、或2%碳酸氢钠溶液清洗或湿敷,以止痒消毒。

      (3)被动免疫疗法:

    重型患者可肌内注射抗天花丙种球蛋白6~12ml,亦可考虑肌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或冻干人胎盘血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

      (二)预后

      取决于患者的年龄、体质和免疫状况、病毒株的毒力、临床类型、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得当等。重型天花病死率可达50%,而类天花的病死率低于1%。

    天花辨证论治

    二、中医中药疗法

    在前驱发热时,可用桑菊饮加减,在发疹初期,可用升麻葛根汤加减,形成脓疱时,可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  天花预防

     对天花病人要严格进行隔离,病人的衣、被、用具、排泄物、分泌物等要彻底消毒。对病人除了采取对症疗法和支持疗法以外,重点是预防病人发生并发症,口腔、鼻、咽、眼睛等要保持清洁。接种天花疫苗是预防天花的最有效办法。

      由于存在着天花病毒被作为生物恐怖武器的危险,虽然1980年业已宣布消灭天花,但医务工作者不应因此而放松警惕,尤其是在全世界已停止牛痘普种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万一出现早期典型或非典型天花患者,应能及时认识并正确处理。

      1、控制传染源

    发现患者或可疑病例,必须立即严密隔离治疗患者,严格消毒患者接触过的一切衣物用具等,低值物品甚至可考虑焚烧处理。与此同时,采用电话向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紧急报告疫情,进行快速诊断和疫源地调查。

      2.接触者的处理

    迅速搜索全部接触者进行登记,一律单独隔离检疫16天,并立即种痘。对于不能种痘者,给予高价抗天花免疫球蛋白肌注。若接触者离开疫区到他处,应立即通知该地区对其实施种痘。

      3.实行交通检疫

    在交通要道实行交通检疫,设立临时检查站、留验所,以防止天花沿交通线传播。

  • 天花一般护理

     天花护理

     公元九世纪时欧洲天花流行甚为猖獗,在日耳曼军队入侵法国时,兵士感染天花,统率者竟下令采取杀死一切患者的残忍手段。以防止其传染,结果天花照样流行,在印度则采取“天花女神”的迷信办法,自然也无济于事。

      我国则不同,不仅早就注意天花的治疗,而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据清代医学家朱纯嘏在《痘疹定论》中记载,宋真宗(公元998——1022年)或仁宗(公元1023——1063年)时期,四川峨眉山有一医者能种痘,被人誉为神医,后来被聘到开封府,为宰相王旦之子王素种痘获得成功。后来王素活了六十七岁,这个传说或有讹误,但也不能排除宋代有产生人痘接种萌芽的可能性,到了明代,随着对传染性疾病的认识加深和治疗痘疹经验的丰富,便正式发明了人痘接种术。

      清代医家俞茂鲲在《痘科金镜赋集解》中说得很明确:“种痘法起于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徒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乾隆时期,医家张琰在《种痘新书》中也说:“余祖承聂久吾先生之教,种痘箕裘,已经数代”。又说:“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这些记载说明,自十六世纪以来,我国已逐步推广人痘接种术,而且世代相传,师承相授。

      清初医家张璐在《医通》中综述了痘浆、旱苗、痘衣等多种预防接种方法。其具体方法是:用棉花醮取痘疮浆液塞入接种儿童鼻孔中,或将痘痂研细,用银管吹入儿鼻内;或将患痘儿的内衣脱下,着于健康儿身上,使之感染。总之 ,通过如上方法使之产生抗体来预防天花。

      由上可知,我国至迟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已发明人痘接种术,到十七世纪已普遍推广。公元1682年时,康熙皇帝曾下令各地种痘。据康熙的《庭训格言》写道:“训曰: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诸藩,俱命种痘;凡所种皆得善愈。尝记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联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耶?”可见当时种痘术已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人痘接种法的发明,很快引起外国注意,俞正燮《癸巳存稿》载:“康熙时,(公元1688年)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痘医”。这是最早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种人痘的国家。种痘法后经俄国又传至土耳其和北欧。公元1717年,英国驻土耳其公使蒙塔古夫人在君士坦丁堡学得种痘法,三年后又为自己6岁的女儿在英国种了人痘。随后欧洲各国和印度也试行接种人痘。十八世纪初,突尼斯也推行此法。公元1744年杭州人李仁山去日本九州长崎,把种痘法传授给折隆元,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医宗金鉴》传到日本,种痘法在日本就广为流传了。其后此法又传到朝鲜。十八世纪中叶,我国所发明的人痘接种术已传遍欧亚各国。公元1796年,英国人贞纳(E.Jenner)受我国人痘接种法的启示,试种牛痘成功,这才逐渐取代了人痘接种法。

      我国发明人痘接种,这是对人工特异性免疫法一项重大贡献。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伏尔泰曾在《哲学通讯》中写载:“我听说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种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由此可见我国发明的人痘接种术(特异性人工免疫法)在当时世界影响之大。

  • 天花饮食原则

      天花患者适宜吃什么?

      (1)高能量、高蛋白饮食

      病人由于食欲下降、吸收功能降低造成能量摄入不足,同时,由于机体代谢率升高,使得能量不平衡,所以在饮食上应当以高蛋白和高能量的食物为主。

      (2)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最好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特别应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A、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及含维生素E的食物。

      (3)少量多餐、定时进餐

      一次进食量过多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损伤脾胃,对病情不利。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所致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临床表现为广泛的皮疹成批出现,依序发展成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伴以严重的病毒血症;脓疱疹结痂、脱痂后,终身留下凹陷性瘢痕。天花是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被人类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